90组文物看南博90年风华
人民日报客户端江苏频道尹晓宇2023-11-06 23:38

今年是南京博物院成立90周年。11月6日,南京博物院高质量发展大会举行,与会嘉宾共同探讨博物馆的传承、创新和发展等话题。

当日,“九十年春华秋实——南京博物院的珍藏”也在南博开幕,展览通过展现90组(约200余件)南博珍藏,呈现南京博物院走过的九十载春秋。

20世纪初,在救国图存的背景下,学界渴望建立一座“规模宏大之现代博物院”以开启民智,时任国立中央研究院院长蔡元培等学界先进倡导成立“国立中央博物院”并任理事会理事长。1933年4月,国立中央博物院筹备处(南京博物院前身)在南京成立,并确立了立院宗旨:“提倡科学研究,辅助公众教育,以适当之陈列展览,图智识之增进。”先后聘请时任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傅斯年、考古组主任李济担任筹备主任,负责拟定计划、筹集款项、兴建馆舍、征购藏品、组织科研等。

微信图片_20231106131631.jpg

同年10月,当时的北平古物陈列所所藏清代宫廷文物划拨国立中央博物院作为基本藏品,这批文物集奉天行宫、热河行宫以及各园林陈设品的精华,是今天南京博物院最具特色的收藏之一。这批旧藏中的景德镇官窑青花万寿纹瓷尊、钦定古今图书集成、青花寿山福海纹香炉、铜胎掐丝珐琅海棠式盆天竹衬菊花盆景、掐丝珐琅双龙戏珠纹盘等出现在此次展览中,其中,万寿纹瓷尊是庆祝康熙六十大寿的贺礼,通体布满了各种类型的寿字,寓意万寿无疆。

微信图片_20231106132013.jpg

铜胎掐丝珐琅海棠式盆天竹衬菊花盆景 尹晓宇 摄

1934年7月,公布的《国立中央博物院暂行组织规程》中明确建成一座包括自然馆、人文馆、工艺馆三馆的综合性现代博物馆目标。1935年9月,国立中央博物院建筑图案选定,由当时著名的建筑师徐敬直设计,后来,梁思成、刘敦桢等著名设计师对设计稿进行了修改,将建筑外形修改为仿辽式宫殿建筑,陈列室内部为西式风格,即为今天的南京博物院历史馆仿辽式大殿。

微信图片_20231106132009.jpg

1936年7月,当时的北平历史博物馆并入国立中央博物院,此次展出的《坤舆万国全图》即来自当时的北平历史博物馆,这件中文版世界地图是由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在明万历三十年(1602)所绘制,刻本已经失传,现仅存万历三十六年(1608)宫廷彩色摹绘本。画面由主图、附图、说明文字组成。主图是椭圆形的世界地图,涵盖五大洲、四大洋以及赤道、南北极等地理信息,9艘船只和鲸、海狮、犀牛等23头动物散布其中;附图在主图四周,包括九重天团、天地仪图、日食图等8幅天文地理图;说明文字则是对地名、主图附图的解释和利玛窦本人以及其他人所做的序文题跋。《坤舆万国全图》以当时的西方世界地图为蓝本,改变了当时通行的将欧洲居于地图中央的格局,而是将亚洲东部居于世界地图的中央,此举开创了中国绘制世界地图的先例。

微信图片_20231106132736.jpg彭山汉墓的东汉佛像插座 尹晓宇摄

“七七事变”爆发后,南京告急,1937年8月,国立中央博物院筹备处西迁,历经三年,辗转数省,于1940年底落脚四川宜宾李庄,在此工作生活了6年,期间,开展考古发掘、民俗调查、古建调查、史地考察,川康民族考察、四川彭山汉代崖墓考古、汉代车制研究等都是这一时期的成果,创造了学术事业的第一个高峰。展览中有一座出土于彭山汉墓的东汉佛像插座,插座上段半圆筒模制人像为“一佛二胁侍”造型,下段半圆座模印“龙虎争璧”造型,其上佛像为目前我国可见最早的佛像。在李庄期间,国立中央博物院筹备处设有一间模型室,王振铎便在此进行汉代车制的研究,制成了《汉以后各家考订周礼考工记车制尺寸对数表》,复原东汉十三种车制,做出模型。

微信图片_20231106132747.jpg

木制双人击鼓车模型。尹晓宇摄

1947年1月,抗战胜利后的国立中央博物院筹备处奉命接受抗战受降纪念物以及拨交的文物、资料等,其中不乏毛公鼎、后母戊鼎等珍贵文物。1945年9月2日,日本投降签字仪式在美国“密苏里号”上举行,美国海军上将切斯特·威廉·尼米兹代表美国签字,这支派克金笔目前藏于南博,是旅美华侨胡筠庄所赠,笔杆一侧刻尼米兹英文名,一侧刻“VICTORY PEN”,意为“胜利之笔”,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珍贵见证物。之后的9月9日,中国战区日本投降签字仪式在南京举行,会场所用的桌椅、笔墨、旗帜、挂钟等珍贵见证物,现藏于南京博物院。

微信图片_20231106132816.jpg

中国战区日本投降签字会场用钟。尹晓宇摄

战后返回南京,首要任务是续建停工十年的建筑。1947年,工程改由陆根记营造厂承建。1948年5月29日至6月8日,在新落成的院舍中举办了第一个展览——国立北平故宫博物院、国立中央博物院联合展览会。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博物馆事业在“为人民服务”中与国家、与人民紧密相连,南京博物院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翻开新的一页,1950年,更名为国立南京博物院。1956年,曾昭燏任南京博物院院长,主持制订《南京博物院十二年远景规划纲要(草案)》,根据东南地区物质文化史博物馆性质,提出南博的主要任务是搜集保存有关东南地区考古学、民族学实物资料和文献资料,在这基础上做出东南地区物质文化史的陈列。同时,辅导全国、特别是东南五省历史性博物馆建设。1959年,江苏省博物馆、江苏省文物管理委员会迁至南京博物院合署办公,一座集江苏文物、人才、资源优势的“江苏历史艺术性博物馆”逐渐形成。此举下,包括中国古代瓷器、玉器、铜器、书画、文献、竹木牙角在内的数十万件珍贵文物和图书入藏南博,南博的藏品种类和规模基本形成。

微信图片_20231106132757.jpg

南唐二陵的人首鱼身俑。尹晓宇摄

由于东南地区的定位,南博的考古范围除了江苏外涉及到了浙江、安徽、福建等区域。出土于南唐二陵的人首鱼身俑即是这一时期的考古发现,这件人首鱼身俑用拟人的手法表现了《山海经》中半人半鱼带双翼的“海神”形象。

微信图片_20231106132810.jpg

妇好生产占卜的甲骨文。尹晓宇摄

除了考古发掘外,文物征集和社会捐赠也是南博文物的重要来源之一。此次展览中的殷商甲骨,1951年入藏南博,来自加拿大传教士明义士的旧藏,时代从第一期武丁时期一直延续到第五期帝乙、帝辛时期,内容涵盖祭祀、天象、征伐、王事等几大类,极具研究价值。其中有一片甲骨是关于商王武丁的王后妇好生产的占卜,上面的卜辞解释为:丁巳卜,争贞:帚好娩。不其嘉。十月。三。

微信图片_20231106132804.jpg

盱眙大云山江都王陵的错金铜虎。尹晓宇摄

1980年以来,通过考古发掘、文物征集、社会捐赠等,南博的文物更有地域性、特色型和综合性。南京博物院探索江苏地域文明,泗洪顺山集遗址,扬州曹庄隋唐墓(隋炀帝墓),兴化、东台蒋庄遗址,张家港黄泗浦遗址、盱眙大云山江都王陵等一批考古发掘项目获评当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现在的南博有着43万件(套)藏品,建立起了“一院六馆”的格局。历史馆常设“江苏古代文明”展览,展示江苏地区数千年文明发展轨迹和历史成就;特展馆举办临展与特展,体现不同文化艺术之间的交流融合,发展中逐渐形成古代文明展、中华传统文化当代化展、国际美术艺术展、文明文化艺术交流对比展、儿童亲子展、非遗展示展演等内容的系列主题特展;艺术馆以轮展的方式,展示以馆藏为主的中国传统书法、绘画与雕塑艺术;民国馆首次尝试“城市历史景观再现”的展览模式,动态还原当时城市生活状况,采用衣食住行、休闲娱乐等展示空间来叙事,馆内成组合、成体系的晚清至民国文物由征集部用时近八年征集而成;非遗馆是全国范围内率先在省一级博物馆中以非遗为主题建立的专门展示场馆,构建展览、展示、展演为一体的展览体系;数字馆用数字化的手段呈现了28个关于古代文明或事件的片断,突破了藏品展陈的时空限制,南京博物院成为国内第一个将数字馆落地的博物馆。

南博在科研方面也薪火相传。承担着科技部“十四五”重点研发计划“馆藏中华古籍与近现代纸质文献规模化脱酸装备试制及实证”项目,为纸质文物保护发挥科技引领支撑作用;承担国家级课题7项,省部级课题30项,出版文物保护相关专著8部,授权专利25项(发明专利11项),其中《中国书画文物修复导则》是国内第一本系统指导书画文物修复的专业工具书。

1玉龙.jpg

除此之外,“玉润中华——中华玉文明的万年史诗图卷”特展也在当日开幕。此次特展联合了国内40多家考古、文博单位,汇集来自全国各地的考古出土、传世馆藏顶级玉器艺术品,约600余件(组),展览主体分为玉生华夏、玉成中国、玉美神州三个章节。目前已知最早的玉,距今9000多年前的小南山遗址出土的玉玦以及史前三大玉文化中心——红山文化的玉猪龙、C型龙,凌家滩文化的玉鹰、玉人以及良渚文化的玉琮都将出现在展览中。

责任编辑:尹晓宇
打开客户端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