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森林消防支队——
筑牢莽莽青山的防火屏障
本报记者 张 驰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森林消防支队(以下简称“大理支队”)组建于1995年,作为国家应急救援专业队伍,在森林和草原火灾扑救、特种灾害救援等综合性应急救援任务中发挥重要作用,是一支全域机动、快速反应的综合救援力量。近日,记者走进大理支队,体验森林消防员的一天。
体能是作战的基础,也是备战的重点
邢伟是大理支队下属大理中队的队长,个子不高却很精神。“今天我们的任务是携装巡护和增湿作业,来体验一下?”邢伟对记者说。
消防运兵车拐上一条乡间小路,停在树林边缘。同行的22名消防员身着防火服,背上风力灭火机等装备,向山上进发。“携装巡护的目的,一是宣传防火,二是踏查地形地貌,并穿插一些实地训练。”邢伟边走边说。
露水打湿山路,爬起来泥泞湿滑。连续的上坡路,让记者气喘吁吁,汗水顺着脖颈往下淌。但抬头一看,亮橙色的队伍很快消失在树丛掩映中。
对森林消防员而言,体能是作战的基础,也是备战的重点。“在野外,寻找火线很耗体力。”邢伟说,实战中,消防员需要身着厚重的防护装备,携带至少20公斤的灭火器具和补给。
负重跑步、器械和力量训练、200米灭火障碍、进山入林拉练……在日常训练中,邢伟对自己和队员十分严格,达不到标准就加练,推迟吃饭是常事。擦了擦脸上的汗,邢伟说:“练得扎实,上到火场才能保护自己和队友,也让家里人放心。”
改革转制后,森林消防队伍的职能从单一的森林防灭火转变为“全灾种、大应急、全域机动”综合救援。除体能训练外,大理支队还针对地震、山岳、水域等综合救援任务,设置高空绳索、搜救破拆等50余个技能训练课目,不断提高队伍综合救援能力。
“打火”需要战略战术,也需要坚定的信念
终于爬到半山腰。消防员在显眼的位置挂起防火宣传标语,并找到两个消防栓作为水源,对树木开展增湿作业。
“在云南打火(即救火),有就近水源的情况很少。”看着战士们的动作,邢伟说,大多数时候,扑灭火灾只能靠背来的风力灭火机等设备。
班长吴文清给记者演示了一遍森林火灾扑救的标准动作:手持风筒,对准燃烧物底部快速挥动,把可燃物吹散。做动作时,吴班长的脸侧到一边,身子倾斜约45度。“为啥要斜着身?”记者不解。“因为太烤了,要护着脸不被烫伤。”邢伟说,浓烟呛鼻、高温炙烤脸颊,大火烧过的草木灰蹭到身上、浑身漆黑,都是常态。
不同于城市火灾,森林火灾扑救受自然环境影响更大,也更需要依靠经验判断,注意火势变化。“救火不能靠蛮干,我们讲究科学的战略战术,把握最佳时段、最佳地段、最佳手段。”大理中队指导员满东飞说。
除战略战术外,信念在火场上也十分重要。2021年,大理支队直属中队队长和涛增援丽江玉龙森林火灾扑救任务,战斗持续了八天七夜。当时和涛的膝盖积液严重,肿得像馒头一样,却一直坚持冲在中队最前面。“指挥员顶在前面,队伍就不会散。”和涛说。
增援重庆森林火灾扑救,参与漾濞地震、洱源泥石流、苍山失联人员搜救等综合救援……建队28年来,大理支队累计完成580余起森林火灾扑救、40余次抗震抗洪等综合救援任务。
尽职护卫平安,尽责护好战友
下山的路上,邢伟聊起他们的日常。“多数时候还是备战和日常执勤。”邢伟说。
设立防火宣传点、组织收缴火种、开展携装巡护及无人机空中巡护……每逢节假日,云南森林消防队伍始终坚守岗位。2023年春节期间,云南省森林消防总队2800余名指战员全时在岗,为群众过节筑起“平安线”。
采访期间,记者感受到消防员之间深厚的情谊。
在一次苍山失联人员搜救任务中,和涛带领9名队员夜间进入苍山峡谷。“坡又陡又滑,加上下雨,我们浑身湿透,很可能失温。云雾遮挡信号,我举着卫星电话的手一直在抖,心里也在抖。”和涛说,他从没经历过那样透骨的冷,也从未如此担心能不能带队友走出去。幸运的是,凌晨2点多,他们发现一个不到两米宽的小山洞,10个人挤在一起取暖,直到天亮。
“我永远忘不了在山洞的那个夜晚。”和涛说,没有战友的互相支撑,那一晚的状况难以想象。
傍晚,走出大理支队,回想起训练场上那群身穿“火焰蓝”的森林消防员,相信在他们的守护下,莽莽青山应无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