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竖起“中国设计”的灵感和底色
人民日报客户端广东频道2024-01-02 18:02

1973 年,摩托罗拉的工程师马丁· 库珀在美国街道拨通竞争对手美国贝尔实验室的负责人乔尔·恩格尔(Joel Engel)的电话,这标志着世界第一部个人的、手持的、移动便携式的“手机”被使用。

这部诞生于 20 世纪 80 年代的手机,标志着人们更大程度地摆脱了口语媒介、文字印刷媒介。手机这一电子媒介由于保持了现场交流声音的逼真性和传递的快速性,开始弥合往日因传播媒介局限所造成的文字与言语之间无法调和的矛盾。它既具有口语的直观性,又具有文字和印刷的易保存性。自此,手机协同广播、电视、电影等电子媒介,共同整合人的视听感官,模拟现场实效,创造人际交流的新式效果。此后的50年间,拇指之间的手机的功能愈发丰富。

现如今,大众的美学认知正在向中国元素回归。当耗时5万小时的礼服“大金”在世界面前铺开裙摆,中式审美更加蜚声国际;冬奥会期间,一只裹着冰壳的熊猫“冰墩墩”火遍全国,文化自信自成风潮;在消费电子领域,最新发布的vivo S18系列,以充满中国美的“花似锦”配色收获年轻人认可……在每个领域,都有设计师以历史文明为源泉,以继承中式审美为己任。

不过,倘若设计一味从过去“拿来”,同质化的产品便不可避免地失去了文化真正的灵魂。当一百年以后再谈中国审美,留给未来的会是什么?中国的文化自信不能永远靠唐宋,更不能只有唐宋。广州美术学院教授、“冰墩墩”设计团队负责人曹雪表示:“设计永远都在未来时,没有过去式。”继承只是第一步,发扬则是更重要的。

实际上,工业设计与大众审美之间始终存在着一种循环:在相互推动中螺旋上升。一方面每个时代的设计都服务于当下的生活,换言之,设计回应着市场的需求;而另一方面,审美浪潮某种程度上又是经济发展的镜像,优秀的工业设计产品同样作为一种“表达审美的介质”,潜移默化地推动大众审美的改变。

众多优秀的中国设计师,正通过美学继承与工艺创新,将现代语境下的中国之美带向大众。

中国高定第一人、玫瑰坊创始人郭培认为,“我在全人类中学习,在全人类的历史中学习,对中国文化的深爱,会自然而然地体现在任何一种表达中。”自“大金”后,龙凤、仙鹤、青花瓷等典型中国元素,搭配苏绣、潮绣、宫绣等传统工艺,一度成为中式高定礼服的标签,甚至带动了中式元素在大众服装之间的流行。

越来越多年轻设计师也走在了践行中国设计的道路上,vivo S系列工业设计师李梦捷表示,“设计师都有与生俱来的责任,要推动发扬中国的审美、中国的产品和中国的价值观。”以最新发布的S18系列的“花似锦”配色为例,设计团队选择了花卉这一寓意美好的元素,开发出浮光雕花工艺,通过1300万道切线刻画出花瓣立体的动态,同时以云锦玻璃工艺模拟出云锦般的光华和质感,将“人生似锦,尽情绽放”的美好祝福传递给用户。往前回溯,中国人推崇的“温润如玉”,在S16系列的背板上得到了呈现;S17系列采用的“粒子水墨”技术,唤起中国人内心对山水意境的文化共鸣。S系列致力于探索中国元素的现代表达。

美术馆里的展品是设计,大众消费品也是设计。“设计”二字的言字旁揭示出了其“表达”的本质——表达审美,也表达文化。融合了中国设计的优秀大众消费品,满足着人们对中式审美的向往,形成了新的文化自信符号,并潜移默化推动着中国美学的嬗变。当下中国设计师及消费品牌的前路也已经铺开:真正读懂中国的传统,唤醒文化自信,“向过去寻找未来。”

责任编辑:李刚
打开客户端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