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跟新疆历史、文化、生活密切相关的长篇小说《本巴》,在外面‘周游’一年多终于回到它的家乡,书中的故事回到它的发生地,书中的人物也回到这块土地上……”8月29日,在乌鲁木齐市举办的“一支给现代人的天真与经验之歌——刘亮程《本巴》分享会暨读者见面会”上,刘亮程说,他的写作一直深受新疆多民族文化生活的滋养。
▲刘亮程在《本巴》分享会暨读者见面会发言。贾春霞 摄
本次活动由新疆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新疆日报社(新疆报业传媒〈集团〉有限公司)主办,新疆作家协会、石榴云客户端承办。
活动现场,作家和评论家分别从创作历程的梳理、创作风格的阐释、语言特色、民族史诗的当代重构等多方面、多角度,对刘亮程的文学作品进行了深入研讨。大家认为,《本巴》获得茅盾文学奖,是新疆文学的一次重大突破,也是新疆文学从高原迈向高峰的一次实力呈现。
▲新疆作家协会名誉主席阿拉提·阿斯木分享刘亮程小说的语言特色。贾春霞 摄
多年阅读刘亮程的作品,新疆作家协会名誉主席阿拉提·阿斯木说:“刘亮程的小说世界是迷人的,醉人的。从他满实满载的酒杯里,派生出了他的灵魂写作。他豪迈的长途跋涉,变成了今天人人赞颂的《本巴》和《一个人的村庄》。”
▲新疆作家协会副主席、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评委叶尔克西·库尔班拜克讲述阅读《本巴》的感受。贾春霞 摄
“这部作品本身远远超出了史诗原型的地域与民族局限,将‘说唱’这一古老的讲述形式创造性转化为一种具有世界意义的叙事方式,这正是刘亮程之于当代文学的重要意义与独特定位。”新疆作家协会副主席、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评委叶尔克西·库尔班拜克认为,《本巴》弘扬诗性的民族智慧,探寻中国文学美美与共的新向度,是江格尔史诗精神在现代作家笔下的又一次传承和发扬。通过对于中华文化遗产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实现了古与今、多民族间的对话与融合。
“从史诗到小说,从战争到日常生活,从游牧到游戏,作者对史诗进行了解构并重构。”新疆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副院长、中国文艺评论(新疆大学)基地执行主任高志认为,“《本巴》没有复述史诗《江格尔》,而是以个人经验、哲理思考和新疆游牧民族的实际情况重新言说,创造出新的文学世界。”
以刘亮程为选题做博士论文的陕西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喻雪玲说,《本巴》带着这样的天真与诗性的思维做底,又续接了江格尔史诗的天真因子,通过文学形式向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致敬,并将其进行了现代转化,在创作上真正实现了中华多民族文学的共同发展。
作家刘慧敏读了两遍《本巴》,但仍然觉得其神秘莫测,意犹未尽。在她看来,这部作品秉承了刘亮程诗意干净充满哲理的文风,每一句话都通往生命深处、通往心灵深处。作品不断打破和扭转时间,在实与虚、大人和孩子、前世和今生、内与外之间穿梭,在时间的迷宫里,用搬家家、捉迷藏、做梦梦游戏讲述了生命在人世的了悟。
作家刘予儿和刘亮程在木垒书院共事了七八年,是《捎话》和《本巴》的最初读者。“我觉得《本巴》是一本天真之书。他用童年化解了老年,用梦境化解了一个个疲乏而沉重的白天,用永恒的时间化解了碎屑般短暂的时间。最终带我们回到人类源头的童年。从这个意义上说,《本巴》无比的天真,同时又无比的深邃。”
《本巴》和《江格尔》的共性和差异是什么?带着这些疑问,自治区文联民间文艺家协会《江格尔》《格斯尔》研究室的研究者巴音布鲁读了多遍《本巴》,“这本书保留了史诗的一些元素,并融合了很多现实元素,用史诗的结构演绎了一则现代故事,既是对现有经典的认同和致敬,同时又是对其进行开掘和重新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