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兴则文明兴。文明的发展离不开生态的繁荣,作为美丽中国最耀眼的标志,国家公园是其自然生态系统中最重要、自然景观最独特、自然遗产最精华、生物多样性最富集的部分。从青藏高原到南海之滨,国家公园展现了一幅万物和谐共生的壮丽画卷,尽显自然的神奇与瑰丽。
近年来,全球面临着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环境污染等环境危机。中国积极应对这些挑战,在共同努力下我国国家公园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生物多样性保护卓有成效,交出亮眼的绿色“成绩单”。
香格里拉国家公园碧塔海全景—丁文东 摄
2015年,香格里拉国家公园被列为全国首批10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之一,2020年9月,香格里拉国家公园试点工作顺利通过国家评估验收。
自成立以来,香格里拉国家公园秉持走好“绿水青山”的生态路,深入践行生态文明思想,充分发挥丰富的生物资源、独特的景观资源和灿烂的文化资源优势,坚持生态保护第一、国家代表性、全民公益性理念,积极开展国家公园体制探索,绘就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
香格里拉国家公园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位于“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地核心区域,总面积1477.13平方公里,是滇西北高原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水源涵养的国家重点功能区,也是全球三大生物多样性热点汇集的区域,是世界级的物种基因库,具有全球性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和国家代表性的展示价值。
作为“森林—湖泊—沼泽—草甸—冰川雪山”复合生态系统的典型代表,公园内孕育了完整的植被垂直带谱,保存着我国生长最原始、最具代表性的寒温性针叶林和寒温山地硬叶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类型丰富多样,是全球低纬度、高海拔复合生态系统的典型代表。还是珍稀物种重要栖息地,是我国西南珍稀濒危物种的集中分布区。公园内还分布着第四纪以来历次冰川活动的遗迹,完整保存着玉龙冰期、干海子冰期、丽江冰期和大理冰期等四次冰川活动的沉积记录和古冰川地貌遗迹。
而在这其中,香格里拉国家公园是马先蒿、报春花、龙胆等47属种子植物的分化和分布中心;也是横断山脉特有种和狭域种的集中分布地,分布有油麦吊云杉、中甸叶须鱼等特有野生动植物1059种,也是中甸叶须鱼全球唯一的分布区;此外,还是我国西南珍稀濒危物种的集中分布区,分布有须弥红豆杉、云豹、雪豹、马麝、林麝、穿山甲、黑颈鹤等伞护种(旗舰种)7种,生物多样性十分丰富。
香格里拉国家公园黑颈鹤—罗俊 摄
公园内分布着雄伟壮美的高山峡谷生态景观、五彩的花海、浩瀚的森林、清澈的高原湖泊,区域集多种自然景观于一体。集中了高原冰蚀湖、高山草甸、寒温山地硬叶常绿栎类林、高原泉华瀑布等自然景观,书写了极其震撼的自然美学篇章,是“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典型代表。山林中云冷杉林、大果红杉林、杜鹃林等营造出四季斑斓的森林奇景;弥里塘等多个高山草甸描绘出青山含黛、花团锦簇、牛羊成群的生态画卷;报春、杜鹃、龙胆、绿绒蒿等200余种花卉组成了世界级品质的高山花园。分布着碧塔海等多个高原湖泊,面积最大的为碧塔海、属都湖,大大小小的湖泊像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国家公园的版图上,散发着熠熠光芒。
香格里拉国家公园美丽绿绒蒿—彭建生 摄
公园内高山喀斯特景观分布于尼汝片区,包括丁浪湖喀斯特岩壁、纳波湖黑海峰丛等。峡谷瀑布为高山钙华与泉华沉积地貌共同孕育的典型跌水瀑布景观,典型代表为尼汝河峡谷内的“七彩瀑布”。
数千年来,藏、纳西、白、傈僳、汉、彝、回等各民族先民在这里休养生息、共居共生,共同谱写了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长卷,造就了以藏族村落文化为主要特色,多姿多彩的各民族文化相辅相成、交流交融的地域文化图谱,以藏族传统生态观的传承和弘扬为主要表征,开创了各民族共同保护区域生态环境、共建美好生态家园的典范之路。源远流长的历史进程,积淀了丰厚而独特的人文遗迹,证明自古以来这个区域就是滇西北高原上一颗璀璨的历史文化明珠。
国家公园周边社区洛茸村民俗—彭建生 摄
国家公园内保留着原住居民4个村民小组160户800余人,为实现公园社区和谐稳定发展,将逐步完善公园生态补偿机制,通过特许经营、生态护林员等多种形式鼓励社区群众参与到国家公园建设中来,加强社区发展培训,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依托藏族传统文化和高原特色文化,深入挖掘生态教育资源,丰富自然教育与生态体验活动,为公众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促进文化保护与传承,推动国家公园综合功能的全面实现。
在这里,广袤的原始森林,静谧的高原湖泊,丰富多样的野生动植物和谐共融,绿色已成为保护与发展协同推进的最美底色。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自然之美、人文之美汇聚于此,演绎了一场场人与自然的和谐故事,充分展示和谐、圣洁、美丽的“香格里拉”。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推进,国家公园在保护生态环境、传承文化、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未来,香格里拉国家公园将以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为目标,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贡献力量。让我们携手共建美丽中国,共享生态文明成果,共创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