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第一课:微米之苔,努力生长
人民日报客户端重庆频道魏晗博2023-09-07 21:53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在全国第39个教师节前夕,琅琅的书声从巫溪县通城镇坪村小学的教室里传出,这所山村小学正在开展一场别开生面的开学第一课。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坪村小学座落于群山之中的通城镇中兴村,距离山腰的镇政府还有近十五里的崎岖山路。9月8日上午,在通城镇政府推动下,清泉村与中兴村联合举办“爱在清泉·心手相牵”教师节联建主题党日活动。活动伊始,通城镇副镇长向梨向师生们宣传了秋季防火与交通安全常识,叮嘱孩子们上下学注意自身安全。通城镇宣传委员马安巧代表镇委镇政府向在这里28年的赵昌萍老师表达感谢与节日祝福。

111.jpg

通城镇政府慰问赵昌萍老师。魏晗博 摄

作为本次活动发起者,市政府研究室副处长、清泉村第一书记陈星月以清朝诗人袁枚的《苔》为引子,分享自己的求学经历。鼓励孩子们要像袁枚笔下的苔花一样,身若微苔,坚持不懈、久久为功,努力攀缘,走到大山外面看一看更美更丰富的世界,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一帘未有之青色。

222.jpg

陈星月书记为孩子们讲开学第一课。魏晗博 摄

“陈老师,我想要一辆自行车”

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清泉村第一书记陈星月一周前就来到坪村小学收取孩子们的心愿清单。“除了捐助常用的学习用具,我更想帮助孩子们完成他们小小的心愿,大山里面的孩子比起城里的孩子见得少,物质上更贫瘠一些”。看到孩子们的心愿单,星月书记还是有些开心,李青鑫想要手表,曹瑞想要一辆自行车,李玉轩想要羽毛球拍。当被问及为什么想要自行车时,曹瑞摇了摇小脑袋,害羞地说,想放学后快点骑车回家,早点见爷爷奶奶。这里的孩子大多数是留守儿童,父母常年在外打工,都是跟着爷爷奶奶一起长大。

333.jpg

陈星月与孩子们一起做游戏。魏晗博 摄

建校于1976年的坪村小学在最鼎盛时期有近150名学生,5名专任教师。近几年,随着交通设施的改善与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村民选择前往外地务工或者迁徙到巫溪县城生活。目前,这里仅剩1名教师与5个孩子,还在这个山村小学里继续坚守,在漫漫的求学路上努力向前。

“28年如一日的教师生活”

49岁的赵昌萍老师,已经在坪村小学坚守了近30年,作为村小的守望者,她见证了这里的数次变迁。1995年高中毕业的赵老师没有选择前往城市寻求改变人生命运的机会,而是背起行囊回到了自己曾经的母校——坪村小学,在这里俯下身子,注爱耕耘,撑起中兴村的小学教育。“76年时候还是土坯房子,83年才安装上了石材,14年在政府帮助下盖起了砖房。”看着简陋的学舍,赵老师眼里晃过的都是二十八年的岁月。

今年是第39个教师节,也是赵昌萍老师在坪村小学最后一年。“现在只有五个孩子了,明年他们六年级毕业,我也要搬到下面的学校教书”。刚来坪村小学教课时,学校里还有上百名孩子和五六位老师,这几年学生越来越少,教师也逐渐流失,为了不让这里的孩子每天来回走三十里的山路去上学,赵老师决定留下来做一名全科教师,语文、数学、思想教育与科学,一个人每天要准备四门课,每天都要熬到深夜。除了上课教书,赵老师中午还要在教师隔壁的办公室生火做饭。“几个孩子有的家离得远,中午回家吃饭没有休息时间。”就这样二十八年如一日,赵老师送走了一批又一批的孩子走出大山,寻找自己的梦想。

张玲娅是班里个头最矮的学生,也是学习最认真的孩子。小女孩的父母在县城工作,今年春天想把孩子接到县城读书,但张玲娅坚持留在坪村小学上完最后一年。“不想离开熟悉的小伙伴,也不想离开敬爱的赵妈妈”。当被问起以后想要做什么工作时,小女孩回答道:“想成为一名老师,就像赵老师那样!”

新闻多一点

爱在清泉是重庆市政府研究室派驻巫溪县通城镇清泉村第一书记陈星月策划成立的党建项目,项目聚焦“一老一小一困”,坚持将资源向乡村振兴一线深度聚焦,积极拓展“党建+办实事”的发展模式,用党心聚民心塑造“民生品牌”,通过点点小事,汇聚微光成为大爱,让通城的乡村振兴焕发新气象。

责任编辑:常碧罗
打开客户端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