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一坡、收一车,打一簸箕、煮一锅,吃一顿、剩不多。”这首曾经在科尔沁沙地上流传的民谣,形象地描绘出恶劣环境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
科尔沁沙地曾有“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如画风景,由于过度开垦放牧,科尔沁区域内,天然林仅存378万亩,且多为次生林,森林覆盖率只有2.9%,历史上美丽富饶的科尔沁草原变成了令人闻之色变的科尔沁沙地。
但却有这样一群治沙人,他们为了改变沙地面貌,不论是数九寒冬,还是盛夏酷暑,不畏艰辛,顽强拼搏。在恶劣的环境里,治沙人十几年如一日,每天早出晚归,风餐露宿,重复着挖坑、抱苗、放苗培土……忍着蚊虫叮咬,餐食就着风沙黄土咽下,像战士一样守在沙坨子里,硬是用双手双脚将科尔沁沙地从“沙进人退”变成了“绿进沙退”。就这样,经过一个又一个,一代又一代的治沙人的辛苦鏖战,一片片新绿在这里迎风招展……
通辽市通过实施“双千万亩”科尔沁沙地综合治理工程,依托“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等国家重点生态建设工程,采取造林种草、封禁保护、自然修复等一系列措施,持续推进科尔沁沙地生态保护修复,生态状况持续向好。全市累计完成防沙治沙任务2134.51万亩,以年均综合治沙200万亩的速度持续向前推进。
治沙,是对科尔沁草原的抢救性保护,实现治理速度大于沙化速度,将沙进人退的被动局面扭转为绿进沙退的战略优势,让科尔沁草原有了重新焕发生机的基础。
全国第五次荒漠化和沙化监测数据显示:通辽市30%以下盖度级的沙化土地减少了78万亩,30%——69%盖度级的沙化土地面积增加573万亩,“无风三尺土”的恶劣环境一去不复返,科尔沁沙地在全国四大沙地中率先实现治理速度大于沙化速度的良性逆转。
“十四五”期间,通辽市积极向上争取生态保护修复工程项目,完成科尔沁沙地综合治理1000万亩,天然草原修复1000万亩,到“十四五”期末,全市森林覆盖率将达到23%,草原综合植被盖度保持在62%以上,固碳能力达到600万吨,蓄水11亿立方米。
“十四五”期间,通辽市重点依托“三北”防护林工程、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工程和欧投行贷款造林项目,因地制宜、适度规模、稳步发展经济林产业基地建设。力争到2025年,新建经济林基地55万亩,其中:以塞外红苹果为主的水果类经济林5万亩;以文冠果、元宝枫、沙棘、榛子为主的木本粮油产业基地50万亩,力争总面积达到450万亩。
美丽富饶的科尔沁草原绵延千里、花香四溢、林茂粮丰、美景醉人,奔跑的马群、碧蓝的天空、可爱的牛羊是这草原上最美的点缀。如今这幅如诗如画的美景,是科尔沁人民几十年坚持不懈地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绘就的神奇画卷。从“一沙之治”到“生态之治”,科尔沁大地变了模样。从“沙进人退”到“人沙和谐”,千里草原恢复了它的底色,草原人民得以安居乐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