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报甘头条 | 两位“敦煌的女儿”重逢,她们有个共同心愿!
人民日报客户端甘肃频道董洪亮赵帅杰2023-10-19 11:23

10月17日

甘肃敦煌研究院门口

两位“敦煌的女儿”——

92岁的常沙娜和85岁的樊锦诗

短暂重逢后执手依依惜别

一句“下次再来”让人感慨

“我们到北京去,如果去北京……”

“到北京,可以到我家里来。”

常沙娜诚挚地发出邀请

今年92岁的常沙娜

身上汇聚着许多标签:

“永远的敦煌少女”

“敦煌守护神”常书鸿的女儿

人民大会堂的装饰设计师

中央工艺美院在任最长的院长

梁思成、林徽因病床前的学生

……

但她永远记得父亲说过的那句话:

“沙娜,不要忘记你是敦煌人。”

11.jpg常沙娜与父亲常书鸿

80年前,12岁的常沙娜

跟随父亲常书鸿来到敦煌莫高窟

从那时起,她便跟着父亲在风沙里奔跑

学着绘下洞窟中逐渐剥落

却又精美的牡丹、莲花、石榴等图案

22.jpg常沙娜1947年临摹的《燃灯菩萨》,常书鸿题字

似乎是命运的安排

出生于法国里昂塞纳河畔

原意取“塞纳”谐音的名字

神奇般与大漠黄沙结缘

并被赋予新的含义

“我叫沙娜,敦煌又叫沙洲,

我和敦煌生来就有缘分。”

33.jpg常沙娜在看石窟壁画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召开的一次国际会议上

常沙娜在老师林徽因的指导下

第一次把中国传统文化

运用到生活用品中

敦煌图案的真丝头巾

仿明清绦子花边和刺绣的背心

景泰蓝的首饰盒

这些都曾作为礼品赠给外国友人

44.jpg人民大会堂宴会厅天顶照明设计

而后,她参与了

向新中国成立10周年献礼的“十大建筑”艺术设计:

北京展览馆、首都剧场、民族文化宫等

还主持设计了中央人民政府

赠送香港特区政府的紫荆花纪念雕塑

“爸爸,我老惦着你呢”

1994年8月9日

一架载着常书鸿部分骨灰和衣冠遗物的飞机

从北京西郊机场升空

飞往千里之外的敦煌

这次重回莫高窟

常沙娜来到长眠于此的父亲墓前献花

一声“爸爸”让人泪目

55.png1962年,樊锦诗(中)和北大同学在莫高窟实习时留影

1958年,樊锦诗考入北京大学

成为历史学系考古专业的一名学生

与敦煌初见是在1962年

当时参加实习的她,初入莫高窟

就被壁画摄人心魄的美深深震撼

“看一个窟就说‘好啊’

再看一个还是‘好啊’”

66.png樊锦诗(左一)在工作

1963年毕业,爱人彭金章去往武汉大学

樊锦诗则作别市井繁华,来到大漠深处

生活的艰苦远超想象

住土房、睡土炕、吃杂粮

“房顶是纸糊的

半夜会有老鼠掉在炕上”

与北大灯火通明的自习室

上海车水马龙的街道相比

莫高窟的夜 静谧得出奇

77.png樊锦诗和爱人彭金章

工作一年后

彭金章从武汉千里迢迢来到敦煌

但他发现,熟悉的恋人变了

“变土了,变成敦煌的人了

吃住都这么艰苦,哪像上海人?”

知道樊锦诗对莫高窟的痴恋

1986年,彭金章做出调来敦煌研究院的决定

彼时,距离他们结婚已经整整过去了19年

88.png樊锦诗在莫高窟第 272 窟考察

守护莫高窟60载

樊锦诗走遍了每一个洞窟

看遍了每一幅壁画、每一尊彩塑

她就像一颗白杨

顶着风沙 扎根大漠

将敦煌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弘扬、管理工作

当成终身事业

“莫高窟已经成为我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此心归处,是敦煌!

99.jpeg樊锦诗

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研究馆员

“改革先锋·文物有效保护的探索者”

“文物保护杰出贡献者”

“感动中国2019年度人物”

……

忽略耀眼的荣誉和头衔,樊锦诗念兹在兹的是

守护莫高窟,研究和弘扬敦煌石窟艺术

期盼着的是

后继有人、薪火相传

10.jpeg樊锦诗在北大

今年5月4日

时逢北京大学125周年校庆

樊锦诗回到北大

将个人获得的多个奖项的奖金

以及多年积蓄捐出

设立一千万元人民币的

樊锦诗教育基金

用以支持北大的敦煌学研究

无独有偶

10月16日

时隔多年“再次回家”的常沙娜

激动的心情溢于言表

她紧握敦煌研究院党委书记赵声良的双手

亲切问候大家的同时,语重心长地叮嘱:

“坚持到底 好好地干”

111.jpg两位“敦煌的女儿”握手分别

一腔热血,一生执着

当大漠孤烟成了故交

当长河落日作了邻伴

两位“敦煌的女儿”

不仅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和精力

同时将敦煌文化的传承、弘扬挂在心上

12.jpg在莫高窟雕刻时光”的年轻人

网友们纷纷祝福留言:

祝两位老人健康长寿

也希望世界显学敦煌学常青

人民日报客户端甘肃频道综合《敦煌守护人》、央视网、甘肃观察、潮新闻

责任编辑:赵帅杰
打开客户端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