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0日,“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能力指数(2023)”发布。在长江经济带各城市的协同发展能力中,上海以64.99分位居第一,连续九年位居榜首,龙头作用显著;位列前十强的其它城市依次为:杭州、南京、成都、武汉、苏州、无锡、重庆、合肥、长沙。湘潭、淮南、新余、益阳、淮北、广安、毕节、邵阳、荆州、随州位列排行榜的后十名。
“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能力指数(2023)”自2015年起每年对外发布,今年是第9次发布。该指数根据区域协同发展、区域创新系统、区域发展韧性、增长极等科学理论,构建了包括经济发展、科技创新、交流服务、生态支撑等四大领域,综合GDP水平等18个具体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对标全球城市最高标准、最好水平设定目标值与阈值,对长江经济带110座城市协同发展能力进行系统评估。与以往相比,本次评价指标中新增了“对外合作指数”。
据指数研制首席专家、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主任、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曾刚教授介绍,近年来,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能力稳步上升,城市体系橄榄型结构不断优化。今年,长江经济带110座地级及以上城市呈现出6等级橄榄型结构特征:上海是龙头城市,协同发展能力在长江经济带排名首位;杭州、南京、成都、武汉、苏州、无锡、重庆、合肥、长沙、宁波10座城市是能力较强的高级区域中心城市;昆明、常州、贵阳、舟山、南昌等36座城市是在个别领域表现突出的一般区域中心城市;普洱、自贡、郴州、宜宾、株洲等36座城市是区域重要城市,往往地处较为重要的区位或拥有某方面独特的资源禀赋;亳州、巴中、资阳、铜陵、阜阳等15座城市是存在提升空间的地方重要城市;娄底、眉山、湘潭、淮南、新余等12座城市是存在短板或外向服务功能薄弱的地方一般城市。
2023年,长江经济带城市综合协同能力得分平均值为15.33分,比2022年增加了2.42分。2023年综合协同能力12分以上城市由2022年的37座增至65座,达到110城市总数的59.09%,相比于2022年增长25个百分点。
对标世界一流水平,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能力仍存在两大问题:一是生态协同能力增强,但短板仍然突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协同动能开始形成。其中,龙头城市上海在经济发展、科技创新、交流服务三大领域已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但生态支撑领域得分仅为28.91分。二是城市子群协同发展能力高度分化。长三角城市群总体协同水平较高,位居长三角城市群的苏锡常城市子群、南京城市子群、杭州城市子群、宁波城市子群、合肥城市子群协同发展能力指数综合得分远远高于武汉城市子群、环鄱阳湖城市子群、环长株潭城市子群、成都城市子群。这意味着,推动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城市协同发展仍是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