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整修一新的郑州市金水河嵩山路段,游人如织。坐落于金水河畔郑州聚瓷博物馆的《泥火灵光》展览,更令人难以忘记。
“陶瓷的发明,是人类最早通过化学变化将一种物质改变为另一种物质的创造性活动。中国是世界著名的陶瓷古国,早在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我国的先民就已经会制造和使用陶瓷,我国陶瓷的产生和发展对人类文化做出卓越的贡献,精湛的制作技艺和悠久的历史传统,在世界上绝无仅有。”
走进展厅,该馆工作人员赵先生介绍说:这个专题展览,以历史年代为线索,分《上古陶蕴》、《陶观汉风》、《泥火唐韵》、《|豫见青白》、《明代民瓷》五个单元,以求窥一斑而全豹地展示中国陶瓷发展的历史,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陶瓷发展的历史文化等信息。
探寻上古陶蕴
一进展厅,一件红陶单耳瓶格外引人注目。它圆腹,鼓肩,束颈,小口,侈唇,平底。颈以下渐广,至腹中部直径最大。腹以下渐内收至底。一侧有耳,施于肩颈之间,既有装饰效果,又方便取用。据介绍,它是手制细泥红陶,外壁经过打磨、抛光,较光整。整器比例适度、造型饱满、优美沉稳,是仰韶文化陶器中的珍品,为国家二级文物。
展板上文字也特别耐人寻味:女娲抟土造人、女娲炼石补天——这些关于创世文化的神话传说里,提到了创世的三大基本条件——泥、火、石。神州大地上的中华先民在大约公元前一万年左右开始了属于自己的新石器时代,定居和农业促使先民学会了利用最平常的自然物质水、火、土,创造出全新的物质形态和名符其实的载体——“陶器”。
“神农耕而作陶”。陶器的发明开创了源远流长而慧心独具的中华陶冶的历程。一接触陶瓷,就自然走到历史的深处,触摸到创世先民的生活、感悟古人的智慧。陶瓷的发明,是人类最早通过化学变化将一种物质改变为另一种物质的创造性活动。我国陶瓷的产生和发展对人类文化做出卓越的贡献,精湛的制作技艺和悠久的历史传统,在世界上绝无仅有。
“请看这件红陶尖底瓶,普遍认为这种器具的出现,表明我国原始居民在很早就已经发现了重心和定倾中心的相对位置与浮体稳定性的关系这一力学原理,并自觉使用这一原理制成适宜生活用的器具。”赵先生说:此器圆唇,卷沿,短颈,唇口,宽肩,下腹斜曲内收,尖圆底,外表饰细绳纹,短颈,使用时可以在上面牢固地系上绳索。汲水时,将空的尖底瓶放入水中,瓶则自动倾倒;灌满水后由于重心移动而竖起,使口自然向上,汲水十分方便省力。
赵先生接着介绍道:关于上古陶器的意蕴,有一种观点颇有新意: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导师李曦珍,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与媒介文化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李金桃认为:陶器就是华夏先民们用人类文明的圣火赋予泥土以灵光的一种技术性的器物媒介,是华夏先民们用来象征或延伸以人体器官为主、以动物器官为辅的一种象形性的器物媒介,是用来普度亡灵或祭祀神灵的一种宗教性的器物媒介,是用来承载和传播纹饰符号图案的一种意象性的器物媒介。
“彩陶蛙纹罐、红陶大口尊,这两件文物就体现上述观点。”赵先生介绍说。
蛙纹成为彩陶最具特色的纹饰。反映了原始先民对水敬畏和对在水中自由出没的鱼、蛙的崇拜。彩陶蛙纹罐,口外侈,厚唇,短颈,腹部呈球形,小平底,两侧肩部至口沿处有对称的双系。陶器颈部至腹部以黑彩描绘出变形的蛙纹。图案线条流畅,富于变化,与造型协调一致,型形庄重,胎质较细,器表平滑,属于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彩陶中典型器。蛙纹最早出现于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和庙底沟类型中。
此尊夹砂红陶质,器体粗长,大口,深腹,腹壁较直微弧,近底处内收成尖底,器壁极厚且器壁越近底处越厚。宽平沿,大敞口,沿腹交接处有数周凹槽弦纹。大口尊是远古社会的一种陶制礼器,在新石器时代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有研究者认为,大口尊的造型象征男根,是祖先崇拜的产物。体现了远古先民生殖崇拜和阴阳和合的观念。 大口尊主要见于长江中、长江下游及苏鲁豫皖地区,每个地区各具地区特点,又存在诸多联系。
感受汉唐之风
盛世有盛世的风尚。参观《陶观汉风》《泥火唐韵》两个单元,一种盛世的气象扑面而来。
“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一提起汉朝,人们会顺口而出“大汉”、“强汉”。这种强大体现的陶器上便是主题深刻、种类丰富、风格豪放、纹饰繁缛、器型规整。汉代陶器扎根于当时的历史和人文环境中,其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淳朴自然、艺术格调雄浑豪放,体现了当时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特点,承载了当时经济社会和哲学思想发展历史信息,以及人们对生产和生活的追求与渴望。
赵先生介绍:这里展出陶鼎、陶灯、陶壶、陶楼纹饰丰富多彩,既包括鸟、龙、虎、猴等吉祥瑞兽类,也包括云气纹、水波纹、弦纹、连环纹等自然纹饰, 充分体现了彩陶高超的工艺技术水平。
“这个汉砖拓片《三重楼阁》充分展示了汉代的楼上风光,真实反映了汉代建筑形式。”赵先生说,陶楼是缩小版的亭台楼阁,体现了汉代社会等级制度、墓葬制度的严格。彩陶楼的制作多是灰陶或红陶,表面施有薄釉。我馆收藏的彩陶陶楼、绿釉陶楼陶楼栩栩如生,结构完整,其中屋顶、柱梁、屋檐、门窗、瓦件等装饰组件非常齐全,多数构件刻有祥云、花卉、鸟等瑞兽装饰图案,体现了汉代的建筑风格,有的陶楼高达七层,显示出了墓主人生前的尊贵和社会地位。
展柜里一件泛着银光绿釉壶格外吸引人。标牌显示这件壶名为:汉代绿釉盘口壶。文物介绍板上介绍说:其制作工艺较为考究,器与盘身分别轮制而成,然后整体粘接、修整。它盘口、细颈、球形腹,造型饱满厚实,古朴沉稳,在容纳万物之势;釉水绿中微微泛银,釉面生坑氧化水银包浆自然,颇具沧桑美感;外口沿下、颈肩结合处及腹中上部各两周弦纹,丰富了壶体表面的变化。而对应的兽面衔环铺首配饰更增添了威仪,而对应的兽面衔环铺首配饰更增添了威仪,令人观之肃然起敬。该壶造型、釉色、纹饰及工艺堪称汉代绿釉同类器皿之典型。
“奁,镜匣也。” 奁里风情展板下,展出的一件汉代绿釉陶奁别出特色:绿釉陶质,方唇,直口,圆筒形腹,足向内圈,平底。内外皆施绿釉。上腹中腹各有两道凹弦纹,下腹亦有两道凹弦纹。线条流畅,胎体厚重,彰显出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精美的纹饰,古朴典雅的造型,不愧为一件令后人赞叹的汉代陶器中的珍品。 “奁是我国古代较为常见和流行的一种专门放置女性梳妆用品的器具,奁最早出现于西周,经历代发展,奁的款式变得多种多样,做工精美,用料考究。”赵先生说。
“这个陶猪圈太有趣了!”一位观者对着一件文物说。细观这件汉灰陶猪圈,呈方形,围墙上有一两面坡猪舍,圈内侧卧一母猪,母猪腹下围绕一窝猪仔吃奶,充满生活气息。紧贴围栏的外侧建有一间两层客楼的方形厕所,歇山式顶,圈外粪坑与猪圈相通。据介绍:汉灰陶猪圈体现这种生活范式在汉代很普遍,对后世的影响也很深远。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农村,不少农户家里,还可见到猪圈和厕所联在一起现象。
“好的鼓呀,能敲响吗。”
“能,这叫鲁山花瓷拍鼓,在唐代是宫庭实用乐器。”赵先生的介绍,鲁山花瓷拍鼓,也叫鲁山花瓷羯鼓。是典型东西结合的产物。鼓形是从西域传过来的,烧制却是中原地区用鲁山花瓷的烧造技艺烧出来的。鲁山花瓷的窑址在今河南省鲁山段店。其始烧于唐,终于元代。花釉腰鼓是其典型器,又是代表作。“花瓷”是利用釉中含铁量的不同烧制出不同色调。其大体可分两类:一类是黑或褐色上带白、月白等浅色斑装饰;另一类以黑、月白或铜蓝色釉为底釉,衬以天蓝色不规则的釉斑。
《泥火唐韵》展板上介绍:唐代的陶瓷器,华丽中透着典雅。其中以青瓷、白瓷、花瓷、唐三彩等最为知名,从唐朝的瓷器光洁玉润,可以体会唐代社会人性的饱满和谐,感受到唐人崇尚大气圆和的时代和社会的风尚。接下几组文物,对此以实物形成作了诠释:
一组彩陶马俑诠释唐代马韵。这给马形态各异,浑厚圆润的体型特征、遒劲有力的线条轮廓、“以形写神”的意象之美,其无论是艺术造型还是内涵意蕴,诠释了社会经济的生机活力,形象地展示出人与马轻捷矫健的风姿,整体透露出雍容、乐观、自信的盛唐风貌。胡人骑马狩猎俑,竖耳瞪目,鬃毛竖立,短尾尖上翘,立于长方形座上。马背上有鞍具和辔饰,鞍上一人高鼻深目,络腮胡须,后背弓,左挎箭囊,身后马背上驮着狩获猎物,透着满载而归的自豪。嘶鸣彩陶马俑,造型优美,体型丰硕,体态匀称,比例正确,骨健肉丰,筋骨分明,四肢轻捷,小耳小眼,机灵明敏,洋溢着神骏之气。马颈高扬,张口嘶鸣,前肢直立,后腿微曲,浑身肌肉张力自然。嘶鸣中放射出刚烈倔强之威,体现了盛唐的景象。啃蹄彩陶马俑,马俯首垂颈、口啃前膝、膘肥体壮、肌腱隆实、屁股滚圆、四条腿稳健有力、神态悠闲自得,体现了盛唐四夷臣服、八方来朝、国泰民安、丰衣足食、刀枪入库、马放南山、社会安定、人民安居乐业的繁荣景象。彩陶立马俑,马剪鬃束尾,马尾短翘,两耳竖起,马首微颔;臀部浑圆,肌肉发达,体态健硕,比例匀称,筋骨合度,线条流畅。四足踏地深稳,神态悠然安详,背上软鞍轻驮,似待丽人骑乘。不觉想起杜甫《丽人行》中的诗句:“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其灵动自然、恬静安详的感觉与此俑一样,洋溢着唐代开放、自信的气韵。
一件白瓷塔式罐尽显邢白雅韵。此瓶底直径16厘米,高63厘米。整器由四部分组成,最上层盖纽为塔刹式,拱形盖面,平折沿。中上层罐体口沿微微外撇,直颈,丰肩,鼓腹。在罐体与底坐接合处,有一莲花状托盘装饰其中。底坐上直,足部外撇,呈喇叭形。塔式罐的胎体比较厚重,通体施白釉,细腻透亮,整器造形挺拔,线条流畅,简练大气,是一件具有代表性的邢窑白瓷器。唐代诗人皮日休《茶瓯诗》写道:“邢窑与越人,皆能造瓷器。圆似月魂坠,轻如云魄起。”邢窑是唐代最著名白瓷窑场,窑址位于今邢台市所辖的内丘县和临城县祁村一带,邢窑所烧白瓷,胎质细洁,色纯白而极坚硬。釉色白润,有的微微闪黄,带些乳白色。匠师的艺术表现多施于造型之中,器型简洁、质朴、端庄而大气。塔式罐又叫塔形罐,是具有佛教特征的特殊罐式。塔式罐的制式与佛教文化有着深厚的渊源关系,并带有很浓的宗教含义,因此在民间素有魂瓶之称。塔式罐的制式最早出现于南北朝时期,塔式罐在唐代非常流行,宋、金、元依然在使用。
一个狮纹瓷枕透视三彩风韵。展柜一件唐三彩狮纹瓷枕,总能吸引观者的目光,它上面通长19厘米,高10厘米。呈圆宝形,通体施三彩釉,底部无釉。两个正立面对称贴塑两只卧狮,狮头发后竖,狮尾盘于身前,嘴眼刻画分明,显得慈详安静。此器釉色油润丰厚,黄、绿、白三色过度自然,器形圆润、饱满,形态流畅,沉稳而不死板。据介绍:三彩的出现是我国陶瓷工艺发展的必然产物,它表明古代陶瓷工匠对各种呈色金属原料特性的认识、化学技术的掌握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唐三彩从另外一个侧面也反映了这种唐王朝的政治、文化、生活,可以说它跟唐代诗歌、绘画、建筑其他文化一样,共同形成了唐王朝文化的旋律和韵味。
体会青白之美
“这个单元展示文物在河南是少见,青白瓷多是南方窑口烧制的。《豫赏青白》,顾名思义,就是在河南观赏青白瓷。”随着工作人员的介绍,对青白瓷有了初步了解:青白瓷也叫“影青”、“隐青”、“映青”。指的是釉色介于青白二色之间,青中泛白、白中透青的一种瓷器。青白瓷是宋元时期景德镇及受其影响的窑场烧成的、具有独特风格和鲜明时代特征的新品种。青白瓷的典型产品,胎质细洁,釉色青莹。青白釉瓷器由于含钙量高,在1300℃高温下烧制时,釉流动性大,遇有花纹等凹凸处便聚积较厚,这样,使整器釉面厚薄不一,薄处显白,厚处略深,总体效果浓淡相间,莹润似玉,十分优雅。
先赏执壶之美。“这是一件国家二级文物:青白瓷盘口瓜棱执壶”,随着赵先生的介绍,细看文件介绍板文字:盘口,长直颈,鼓腹丰肩,球形轮廓,腹下束收圈足,肩部置有一圆管长流,对称处为双带形把。腹部由肩颈处到足部,均匀压印出数条竖线,形成瓜楞状。通体施青白釉,底不施釉。釉色透亮、莹润,胎白质细。此器型端庄优美,器表装饰因器施艺,浑圆器壁与曲度线条交融,器壁厚实感强,饱满、温润。外形曲线与瓜棱垂直线相结合,艺术张力十足。在宋青白瓷中,执壶是典型器之一:规整、秀美、轻盈、古朴、典雅,造型美、釉色美、胎质美达到完美结合,其中又以造型美为基础。基本造型是:敞口、溜肩、鼓腹、长曲流、长执柄、平底或圈足。执壶,有称“注子”、“注壶”。壶身主体采取了瓶的形状。壶嘴的设计对于线的运用非常流利,在造型上是使一条向上斜挑起来的弧线,从壶身的一端向空间延伸开去,略呈抛物线形状。青白瓷双耳喇叭口执壶,也是一件国家二级文物。喇叭口,口沿一周均匀分布四个花口,折肩,斜腹,腹部向内侧收,圈足,柄、流、双耳呈品字形排列,从口沿下方到肩部置一长曲柄,曲柄对侧肩部置一长流,长流和曲柄高度一致,两侧颈肩部置对称小圆孔双耳,双耳外侧均置一挡壁。通体施青白釉,足底无釉露胎。执壶体形硕大、造型别致、做工精美,整体大气挺拔、简洁典雅。青白瓷盘口执壶、青白瓷蒜头口执壶,素雅沉静、隽美灵秀,给以高级的美感。
再探芒口之由。“为什么有不少青白瓷的碗,碗边四周不施釉呢?”正当心中产生这样疑问时,展厅里示意图展示来了:“芒口”是由覆烧覆烧所致。
展览进一步介绍道:覆烧法,就是将碗盘等器皿反扣着焙烧,尽管此出现“芒口”的缺点,但可以提高产量,降低成本,所以得到普遍的推广。景德镇湖田窑就曾大规模生产芒口瓷。为了弥补芒口的缺陷,往往以金、银、铜圈镶在口沿上作为装饰,同时可显示豪华尊贵。据《吴越备史》记载:“太平兴国五年九月十一日王进朝谢于崇敬殿,复上金装定器二千事,水晶玛璃宝装器皿二十事,珊瑚树一株”。此处吴越王钱氏所进贡之“金装定器”就是指这类镶金口的芒口瓷。
南宋中期以后,景德镇受定窑影响采用复合支圈覆烧法,盘、碗的口沿也形成“芒口”。此时胎质比以前稍粗,釉色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偏白,一类偏青。在造型方面,南宋前期与北宋相似,主要有斗签碗、平底碟、弧壁浅盘等南宋中晚期碗演变为撇口弧壁形。在装饰手法方面,南宋早期多为刻花、划花,内容以牡丹、荷花等花卉为主,也有婴戏晚期印花很多,图案层次较多,构图繁缛,除花卉、水波游鱼外,还出现了人物故事题。
观赏民彩瓷意
粉彩蝴蝶花卉纹瓷盘、蓝料彩加绿彩萱草莲纹盘、彩光绪款海上日昇纹瓷碗、蓝料彩寿字纹食盒。进入第五单元《清代民彩》,五彩缤纷的清代瓷器物让人目不暇接。跟着赵先生的介绍,重点了解这样几件藏品:
粉彩福寿纹八角瓷盘。八瓣花口,浅腹,圈足外撇,近口沿处随着口沿的形状绘两道褐釉弦纹,弦纹内用红、蓝、黄三色釉绘卷草纹,其余部分以蓝釉做地,用红、黄、绿等色釉满绘福寿纹,七只正在飞翔的蝙蝠,六个硕大饱满的桃,并以云纹补白,蝙蝠寓意“福”,桃寓意“寿”,故为“福寿纹”。外部和圈足底部施白釉,外部用红、黄、绿三色釉均匀刻绘三个折枝花卉纹,足底中心用红釉镌刻款识。足沿处无釉露胎。
青花福寿纹捧盒。捧盒是一种手捧的器皿,以瓷、漆、木最为多见,造型则以便于捧持为主,作为一种手捧的器皿,捧盒带有一定礼仪性。此福寿纹捧盒,胎质细密、柔润,下盒、上盖,子母扣,严丝合缝,圈足,外绘折枝牡丹花卉。盖上镶有一金属钮。盒内白釉,隔成六个区,中圆区底绘福字纹,五边区底绘寿桃,寓意五福捧寿。纵观全器,制作规整,描绘精细,层次分明,所绘花卉纹饰笔法娴熟流畅,精巧细致,清雅脱俗,胎骨洁净致密。
祭蓝釉瓷炉。深稳坚实、圆润饱满,简洁大方、庄重文雅。炉卷沿,侈口,束颈,鼓腹,圈足,内施白釉,外施蓝釉,足底和出筋处无釉露白胎。祭蓝釉是中国传统制瓷工艺的珍品。又称“积蓝釉”、“祭蓝釉”、“霁青釉”。明、清蓝釉习称“霁蓝”,一种高温石灰碱釉。其生坯施釉,1280~1300摄氏度高温下一次烧成。此炉做工十分精细,釉面不流不裂,色调浓淡均匀,呈色稳定。色泽古朴深沉、湛蓝深邃,使人感到平静、和谐。
人物故事图棒槌瓶。盘口,直颈,丰肩,直腹,肩部至底足渐收。器身外部通体施祭蓝釉,瓶腹前后开光内绘五彩刀马人物图,描绘生动传神,观之如有阵阵喊杀声传来,开光外绘描金缠枝花卉纹。口沿外饰一周回纹,颈部对应两侧各置一幅五彩山水图,腹部对应两侧共四幅图上下对应,余部分散刻划花卉纹,回纹和花卉纹施褐釉。此瓶造型硕大,比例协调,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彩饰丰富,色彩亮丽,金彩和祭蓝釉交相辉映,沉静中见生动。画笔娴熟,功力深厚,细致写实,颇具艺术魅力。
泥火千年一览间。“每件陶瓷器物身上,都留有制陶匠人的印记、贯注了他的心血,存储着他的文化,烙印着他的精神品格。中国陶瓷艺术是一包含着多重文化意蕴与多维价值要素的文化现象,中国陶瓷艺术的文化精神以特殊的存在形式不断拓展着人类文明前进的足迹,将生生不息的人类智慧与文化意蕴世代相承、薪火相传,并以其特有的民族文化胎记与璀璨的艺术灵光,继续启迪与烛照人类文明与文化精神的创造。”品读《结束语》的话,这个特色突出、主题鲜明、短小精当、思想深刻的展览,令人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