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踏上援非之旅:远离家园,迎接挑战
2018年11月15日,对郑琢来说,是她人生中最重要的时刻。当科室接到四川省卫健委的紧急通知,需要抽调一名麻醉医生赴非洲,执行为期两年的医疗援助任务时,郑琢毫不犹豫地站了出来。这一刻,她内心深处的大爱无疆之情开始绽放。
医者的初心,早在学生时代就在郑琢心里扎根。那颗救死扶伤的种子,让她时刻关注着世界各地的医疗需求。她知道,援非之行并不是一场简单的旅行,而是一份对人类生命的无私守护,是对中华医学传承的延续。
然而,郑琢做出这个决定并不容易,担忧和质疑接踵而至。身为家中的独生女,她的离开让父母既骄傲又担忧。在小康家庭长大,郑琢并未经历过任何贫困和战乱,对非洲这片与自己生活环境截然不同的土地,她几乎一无所知。而医生的日常工作,还需面对来自患者家属的感激与诉求,让她感到难以割舍。
然而,每一个困难都没有阻挡郑琢前进的决心。她深知,作为共产党员和医务工作者,拯救生命、传播希望是她义不容辞的责任。坚信这是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重要机遇,她毅然决然地踏上了远离家园的援非之旅。
赤子医心:融入非洲,扶危救困
抵达非洲后,郑琢面临的第一个巨大挑战是语言障碍。作为一名麻醉科医生,她并不认识葡萄牙文,也不会说一句葡萄牙语。然而,在到达非洲仅一个月后,她就将开始救治工作。除了适应当地的工作生活环境,学习当地的语言成为她最迫切的任务。
为了克服这个困难,郑琢充分发挥自己英语的特长,拉着当地会说英语的司机、安保人员,与他们建立友好的关系,并向他们学习葡萄牙语。她辛勤努力,将当地人发音一句一句地录下来,反复学习。经过一年多的不懈努力,终于在两国一次远程会诊的会议上,郑琢医生代表医疗队,全程用葡萄牙语汇报病例。她用流利的葡萄牙语展现了中国医生的专业水平,为两国之间的医学交流搭建了一座无语言障碍的桥梁。
郑琢的语言能力不仅让医疗队内部顺利沟通,还与当地的医护人员建立起了良好的友谊。当地的医生对她赞誉有加,纷纷表示他们需要中国政府派出这样优秀的医生来帮助他们。郑医生的温暖和善良也深得当地人民的喜爱。周围的当地人纷纷跑来请郑琢医生为他们诊治病情,无论是官员还是贫苦大众,她都一视同仁,忠实践行了党的教导,用爱心去治愈他们的伤痛。
在陌生的土地上,郑琢没有被语言阻挡,而是用自己的勤奋和爱心,融入了这片非洲大地。她的赤子之心,让她的援非事迹成为了当地人心中的温暖记忆,也为中国医疗援助事业树立了光辉的榜样。她的医者仁心,将延续党的援外医疗事业的光荣传统,永远闪耀在中非友好合作的历程中。
无私奉献:守护生命,温暖人心
在非洲担任医生是非常辛苦的,尤其是在值夜班的时候,医疗条件艰苦,病人情况往往十分危急。然而,这并没有动摇郑琢医生坚守岗位的决心,尽管很多当地医生在一定年纪后都拒绝值夜班,但郑琢坚持值夜班,因此她经常在急诊救治一些状况危急的患者。其中,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一位遭受家暴的当地妇女的急诊手术。
在那个凌晨两点的时刻,忙完一次手术,郑琢刚躺下,却被值班同事叫醒:“Dra Zheng(葡语,意为“郑医生”),有急诊,快来手术室!”情况紧急,郑琢迅速起身奔向手术室。在手术室里,她看到了令她震惊的一幕:一名中年妇女躺在病床上,咽喉处被一把匕首刺穿。
这是一起家暴事件,伤害来自妇女丈夫的酒后暴力。当晚,手术室里除了郑琢外,其他医护人员都是男性,意识到患者的紧张和恐惧,郑琢紧紧地握住她的手,用葡萄牙语温柔地安慰道:“放心,没事,我们会帮助你。”
她温暖的话语缓解了患者紧张的情绪。郑琢开始为她进行检查,仔细判断匕首与气管、食道的位置,嘱咐技师准备血液,以防取出匕首后出现大出血。同时,她提前准备好抢救工具和药品,做好随时抢救的准备。
在平时,麻醉插管的基本操作通常由技师完成,但此次手术中匕首插入的是喉部血管神经密集区域,任何一点疏忽都会造成患者伤情加重,甚至危及生命。考虑到这一点,郑琢决定亲自操作。凭借娴熟的麻醉技术,整个插管过程顺利进行,没有出现预料中的危险。但郑琢并没有放松警惕,她依旧紧守在患者身旁。
当晚的手术主刀医生是当地最有名望的大外科主任Atilio,被誉为莫桑比克的“第一刀”。Atilio对郑琢的技术赞不绝口,表示中国援莫医疗队麻醉医生的高效和专业为莫桑比克医生树立了最佳示范。
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每一次,郑琢都以中国医疗队队员的身份严格要求自己,认为自己的一言一行代表着中国政府和中国共产党。她用医者仁心,守护生命,温暖着一个又一个受伤的灵魂。她用无私的奉献,将中国的医学精神传递到遥远的非洲大地,成为了中国共产党为人类健康事业作出贡献的生动写照。
克服困难:面对挑战,不屈不挠
在国外的援助工作中,郑琢遇到的困难超乎想象。远远不止医疗条件的差异和技术的落后,还有许多与国内工作完全不同的事情需要处理。
有一次,中国捐赠给当地医院的唯二CT机损坏了,对于这家医院来说,CT机是至关重要的设备,院方非常着急修理。郑医生想方设法联系到国内的厂商,通过远程指导协助维修。她在国内与厂商保持紧密联系,努力协调维修事宜,最终成功帮助当地医院修好了CT机,为患者提供了更好的医疗服务。
另外,当地的华人华侨的健康得不到保障,作为中国使馆在当地的医疗援助,郑琢医生组织了健康问卷调查,详细了解当地华人华侨的健康状况。她积极主动地为他们提供健康咨询和医疗服务,为他们的健康保驾护航。这种无私的奉献精神和关心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人民情怀,让当地的华人华侨感受到了家乡的温暖。
同时,中国要为当地援建外科中心,需要详细了解当地的医疗需求。郑医生主动承担调研工作,从院长到护士,详细地向大使馆提交了一份外科中心的调研报告。她用心投入工作,展现出了中国医务工作者的专业素养和责任担当。
每一次遇到国内无法想象的困难时,郑琢医生都用自己坚韧的意志去克服困难,迎接挑战。她用智慧和努力解决各种问题,用行动展现了中国医务工作者的担当与使命。在党的教育和指引下,郑琢以一个爱党人士要求自己,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党的宗旨,传承了中国医务工作者无私奉献的光荣传统。
面对疫情:山川异域,抗疫同心
在2020年春节,新冠疫情在国内爆发之际,郑琢作为一名医者,早已觉察到了事态的严峻。虽然疫情当时还没有传播到国外,但她知道自己必须做好准备应对可能到来的挑战。她一边着手帮助中国大使馆拟草防疫方案,帮助当地政府抗击疫情,一边清点队内医疗防疫物资,确保队员的防疫安全。
面对疫情的蔓延,郑琢医生按照当地实际情况,给出了一份切实可行的防疫方案,并帮助当地政府建立方舱医院,并捐赠医疗防疫物资。同时,她用手机记录下中国政府帮助其他国家抗疫的经历,制作了《山川异域,抗疫同心-系列vlog》,这些视频被各大主流媒体转载,成为中国政府无国界抗疫行动的最佳见证。
在疫情发生的一年里,郑琢医生坚守在岗位上,为当地人民提供专业的医疗服务。由于当地医疗资源有限,医生们工作负担沉重,而且医疗防护物资短缺,导致一些当地医生不得不罢工或休假。然而,在这样的环境下,郑琢医生仍然保持着乐观和坚定的态度。她鼓励队友说:“没关系,我们有中国政府提供的防疫物资,我们能保护好自己。”
然而,在任务即将结束时,郑琢收到了一个令她十分伤心的消息。她与当地的一位医生关系非常好,对方邀请她去家里做客,送别郑医生。考虑到疫情的严峻,郑医生婉拒了邀请。然而,不久之后,她得知这位当地医生因新冠离世了。面对这个噩耗,郑琢心痛之余第一次感受到了恐惧。但这一年海外抗疫的工作中,她从未退缩过。她始终坚守在岗位上,为了守护生命,她愿意付出一切。
传递希望:将援非的意义传递给后来的援非队员
结束援非回国之后,郑琢医生深刻地体会到中国政府援非60年的不易。然而,许多人对于中国在援助不发达国家方面所做的努力并不了解,因为我们做得太多,而宣传得太少。面对国外媒体对中国援非行动的负面报道,我们很少做出解释。为了改变这种局面,郑琢决定将自己的援非经历和宣传经验记录下来。
回国后,郑医生被邀请到四川省卫健委,每一批援外队员出发前,她分享自己在援非期间的经历。她告诉后来的队员:“我并不是想炫耀自己做了什么事情,而是通过你们向全世界传递中国援外医疗所做的事情。我们要成为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就是应该将我们所做的事情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让国内民众和当地百姓都了解中国医疗队的国际人道主义精神。”
在援非期间,郑琢所在的第22批援莫桑比克医疗队每周坚持开展党课学习,这让她对党的教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她的援外经历让她更加坚定了向党组织提交入党申请的决心。
通过郑琢医生的努力,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到中国援外医疗事业的重要性和意义。她用自己的行动和宣传工作,让中国援外医疗的事迹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让更多人了解到中国医务工作者无私奉献的精神和国际人道主义精神。
郑琢深信,中国医疗队的事业应该代代相传,让更多的医务工作者投身到援外医疗事业中,为人类健康事业作出更多的贡献。在这个援外医疗60周年之际,郑琢医生坚信,中国政府的援外医疗事业将继续发扬光大,为国际社会传递更多的希望和温暖。(综合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微信公众号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