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通山海 欣欣向荣——兴泉铁路全线贯通一周年侧记
人民日报客户端福建频道吴朋珊张海根陈明邹阳2024-01-04 10:35

从山的一端到海的一角,兴泉铁路西起江西兴国站,经赣南丘陵进入福建山区,穿越武夷、戴云山脉直抵东海之滨泉州,是赣闽腹地联通东南沿海的一条“经济大动脉”。石城彩灯、德化白瓷、永春制香……越来越多的国家非遗、区域特产、传统文化沿着钢轨走向更加广阔的舞台。

微信图片_20231230165155.jpg

“复兴号”动车组列车行驶在铁路线上。 庄钰翔 摄

2022年12月30日,兴泉铁路全线贯通,与京九、浦梅、赣瑞龙等铁路一同构成闽赣原中央苏区县铁路环线,让老区融入泉州、厦门“一小时”经济圈、生活圈。开通一年来,兴泉铁路发送旅客449万人次,发送货物143万吨,极大助力沿线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驶入“快车道”。

老区融入“一带一路”

作为一条以服务革命老区为主要目的的的区域客货运共用铁路,兴泉铁路在建设之初便设置了13个货运车站,以期凭借货物运输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巨龙腾飞”穿越山海,随着货物列车陆续开跑,兴泉铁路区位优势逐渐显现。2023年1月10日,一列满载着1800余吨煤炭30个车皮的火车缓缓驶离湄洲湾港肖厝港区,朝着江西兴国、赣县等地驶去,标志着兴泉铁路货运专列正式开启运营;2月3日,一趟中欧班列从兴泉铁路黄塘站驶出,这是兴泉铁路开行的首趟中欧班列;3月,福建小湖站、建宁县北站开办货运业务,兴泉铁路沿线货运结构持续优化;9月,福建宁化站开办货运业务,作为兴泉、浦梅两条铁路的交汇点,宁化县商贸物流也迈入了新的时代。

在宁化站,宽敞的货场里整齐堆放着砂石、建材等货物。“从每天装一批6个车,到每天两批30个车,铁路运输释放的效能远超我们想象,不仅运得多还跑得快!”中志建材有限公司负责人刘志坚感慨地说。自兴泉铁路开通后,宁化、小湖等地货物不仅可以通过兴泉铁路运输,还可以接轨鹰厦铁路,远销合肥、武汉、深圳等地,运输服务范围进一步扩大。

从山到海,兴泉铁路让山海之间形成了陆海联动的“双向奔赴”,“海丝”与“陆丝”的融合发展不断加速。泉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在泉州黄塘站,龙门吊来回奔忙,货场一片热火朝天。“一年来,我们坚持对中欧班列实行优先受理、优先装车、优先挂运,发挥兴泉铁路的独特优势,构建出一条全天候、大运量的亚欧物流运输新通道,焕发出拓渠道、促经济、稳外贸的强大生命力。”黄塘站副站长丁达强介绍,截止目前,黄塘站已顺利发送了6趟经由兴泉铁路开出的中欧班列,累计货重4108.9吨,货值2265.5万美元,为“泉州制造”的轻工业品带来了沉甸甸的经济效益和品牌效益。

便捷出行改变生活

“早上还在泉州吃面线糊,中午就可以吃到宁化生鱼片,吃完可以去天鹅洞里赏溶洞,感受地质奇观,不着急就住一晚,着急的话晚上还能回泉州,真的太便捷了!”泉州市民陈琛钟爱宁化鱼生,他经常约着三五好友趁周末前往宁化“品鲜”。

交通运输的优化升级,改变着老区人民的生活方式。探亲、出游、返乡,一票即达。今年国庆,从大田回宁化老家的陈女士一家三口第一次选择坐火车回家,“以前开车回老家,大约2个半小时的车程,要花180多块钱,现在坐火车不仅舒适,只需约一个半小时,单程票价只需38元,省钱省力更省心!”

微信图片_20231230165231.jpg

宁化站日出一景。 张海根 摄

宁化县是传统农业大县,工业基础薄弱,为利用三明市白炭黑产业基础,培育硅胶产业新动能,早在2020年,宁化县委便派员多次奔赴深圳、广州、惠州等地“招财进宝”。“那时候去一次深圳,汽车转动车,还要去漳州换乘,全程下来要10个多小时,十分劳累,”常年往返深圳出差的项目负责人林耀介绍道:“如今乘坐兴泉铁路,在兴国转乘赣深高铁,全程只要4个半小时,事情办完当天就可以返回,便捷很多!”兴泉铁路开通后,宁化全县硅胶项目企业逐年递增,研发、生产、销售型综合企业就有8家,年收益预计可实现年产值12亿元以上。

贯通一年来,兴泉铁路实现了泉州至南昌、赣州等地直达列车的常态化开行。南铁永安车务段宁化站站长董志刚介绍,节假日客流高峰期,宁化车站每天开行6对旅客列车,旅客能够换乘直达北京、上海、南京等地,配合昌赣、南龙、福厦线动车,能够到达昆明、重庆、西安等地。“铁路部门不断在优化运行图,尽力满足旅客多样化的出行需求。在服务上,车站也采用‘验检合一’的进站流程,缩短了实名验证的时间,努力提升旅客出行的体验。”

产业振兴焕发新机

石城县是江西对接闽东南地区的桥头堡,这里不仅旅游资源丰富,鞋服产业发展也是势头迅猛。兴泉铁路开通后,石城县高标准推进6000亩鞋服产业园建设,建成130万平方米标准厂房集聚区和现代鞋纺城。在城市交通大大改善的前提下,石城吸引了厦门、泉州等闽东南地区300多家鞋服企业来此“安家落户”,为当地经济发展带来巨大利好。“今年,几乎每个月都有20多家客商来到我们石城考察,会上签约的订单项目有的高达120多亿。”一场石城的招商引资会上,项目负责人许俊向记者介绍。

从“蓝海”奔向“红土”,清流县红军标语遗址、宁化县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广场、明溪县滴水岩红军战地医院旧址……飞驰的列车如同一条金线,将闽赣地区一张张“红色名片”串联起来。清流县林畲镇是存有红军标语遗址遗迹的乡镇之一,林畲镇镇长郑晓青介绍,兴泉铁路开通后,镇里进一步整合红色人文、绿色生态、古色民俗等资源,带动林畲红色小镇的振兴与发展。“铁路带动了客流,如今,清流县毛泽东旧居等红色史迹群、中华桂花文化园、鳕鱼产业园、知青农庄等都成为可参观、可体验、可学习的文旅康养产品。”数据显示,2023年中秋国庆假期,清流全县共接待游客13万人次,同比增长54%;实现旅游收入1.04亿元,比2022年增长57%。

微信图片_20231230165309.jpg

“复兴号”动车组列车行驶在铁路线上。 张海根 摄

兴泉铁路将石城、宁化、大田、德化、永春等旅游风景区串联成线,沿线地市“抱团”出圈,将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经济发展优势,推出了一批优质旅游线路。三明市大田县是福建美人茶的核心产区,兴泉铁路开通后,茶叶外运的运输成本减少了一半,大田茶叶年外销量达到1.49万吨,销售收入近10亿元。货走出去,人走进来,大田县以美人茶为主导,开辟了特色农产品和文旅、茶旅、森林康养等生态旅游项目,吸引无数旅客前来打卡体验。“我们通过完善乡村基础设施,进一步打造花海桃源里、仕洋灯光秀、太华土堡农家乐、大先峰·美人茶景区等特色旅游项目,游客在这里不仅可以欣赏大田山水风景,还可以品味美人茶,尽享茶海‘森’呼吸。”大田县副县长廖正楼说,2023年,大田县国内旅游人数同比增长近20%,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勃勃生机。

“德化瓷”曾是海上丝绸之路上的畅销货。德化全县陶瓷企业3000多家,铁路货运成为德化物流的有力补充,兴泉铁路开通后,不少上下游企业来到德化考察选品,不少游客也来当地打卡体验。“兴泉铁路开通以来,车站日均客流量从最初600人增长到如今1200余人,增长势头很明显。”南铁漳州车务段德化站客运值班员陈维莹介绍。

强劲的动力、蓬勃的活力、无限的潜力……一条振兴发展的铁路,为沿线老区百姓开启了美好的新生活。未来可期,兴泉铁路势必将为推动赣州、闽西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提供坚实的动力支撑。

责任编辑:刘晓宇
打开客户端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