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院丨对话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姚进庄 将传统精粹鲜活地保存下去
人民日报客户端旅游频道2019-05-24 10:06

博物馆2.jpg

香港2.jpg

博物馆与大学有着与生俱来的联系。世界上许多著名大学无不将博物馆作为大学建设的重要部分。国际博物馆协会副主席安来顺曾说:“高校博物馆的学术氛围、科学资源无与伦比,是公众感受科学精神、提升科学素养的最佳场所之一。”

在香港,大学的博物馆有怎样的创新举措和意识?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馆长姚进庄、副馆长许晓东,分享了他们在这一领域的探索。

在打造校园文化空间上,高校博物馆发挥着重要作用,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在这方面表现如何?

姚进庄: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在1971年成立,作为一座教学博物馆,我们与艺术系合作非常紧密,尤其是在博物馆学和艺术史学方面,提供实物实习的深度研究机会;同时,和其他院系共同开发了中国艺术在社会、文化、技术、历史及科学等领域的跨学科研究;文物馆大使计划,让学生有机会参与文物馆工作,为校园生活增添艺术情趣与文化养分。

hk10.jpg

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 (来源: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提供)

在你看来,什么是博物馆创新的核心? 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最突出的创新亮点是什么?

姚进庄:重在呈现新的研究思维与成果的策展题材创新是比较重要的。 作为研究机构,文物馆的创新在于学术的开创性。除了力求在馆内研究和策展思路上走在学界前沿外,也致力开发公开资源渠道。比如,对镇馆之宝“盛宣怀档种在案”的利用——这批包括书信、文件的档案共四百万字、超过13000分文件,耗时4年整理,由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与图书馆构建数位典藏,读者可以免费网上使用(repository.lib.cuhk.edu.hk/en/collection/cuhk-shengxuanhuai)。

许晓东:博物馆是一个特殊的文化机构,肩负保护、研究、展示、推广文化遗产的特殊使命。无论是智能化博物馆的打造、文创产品开发、数字化技术革命,还是特色展览、理事会制度探索等,其目的都应以更好地实现博物馆的这一特殊使命为根本,而不是为了创新而创新。

1558606595200692.jpg

环境清幽的文物馆(来源: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提供)

今年国际博物馆日主题是“作为文化中枢的博物馆:传统的未来”,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如何通过展陈策划来体现这一主题的?

姚进庄:我把这个主题理解为“博物馆将物质文明的传统精粹鲜活地保存下去”。今年一月底到五月初,文物馆主办“皇朝礼器”特展,深入介绍乾隆朝如何改造皇家祭器。为让这个学术性较高、专业较强的展览触达不同类型的观众,我们和学生合作,在展览中加入了教育元素,比如谜语、广播剧、清代祭典拾趣等;也用环保物料作了一个简易有效的祭孔供案布置体验游戏。以这个展览为例,我们在立足于扎实的研究基础上,同时体现了 “皇帝祭天前需要禁欲”、“肉片摆放的方向不能随便”这些知识点。有效地利用博物馆,将之作为教育场所,通过文物理解过去,让学生学会观察与提问,最终启发他们解决问题。

hk7.jpg

开阔的展厅(来源: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提供)

通过创新实践,博物馆不断地为大众带来更好的体验,你最期待的博物馆创新举措是什么?

姚进庄:现在,很多人都在提“无墙博物馆”,而我期待的“无墙博物馆”不仅是让人能在互联网上看文物,还能让文物能走出博物馆,走进学校。几个月前,文物馆把馆藏在香港拔萃男书院和香港玛利诺修院学校进行展出,两所中学的学生与老师同时参与策展。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真正希望学生能了解到:文物实物只此一件,而且永远无法被高清照片取代,一代代人对文物谨慎的保护态度和方式有多么重要。

虽然,我们的这项举措未必是最新的,但与其一味追求创新,还不如用更多的精力探讨博物馆应该如何推动文化创新,如何让下一代好好了解传统。

hk6.jpg

文物馆书画库(来源: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提供)

新的环境下,博物馆之间的馆际交流与合作也是未来博物馆创新的推动力之一,在这方面,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有什么样的实践经验与思路?

许晓东:博物馆整体事业的发展需要积极地交流,从培养博物馆专业人才开始。文物馆给将来有意从事博物馆行业的学生提供多种形式的学习、实习机会。此外,由北山堂资助、文物馆承办的博物馆交流项目,面向有一定博物馆工作经验的学员,为他们提供集中交流平台,到今年已是第六届。每届从两岸三地申请者中遴选20名左右学员,为期两周,以策展、典藏、陈列、数字化等为主题,邀请国内外资深专家授课,实地考察中国香港、中国台湾、韩国及日本等地博物馆并与馆内专业人员交流。学员之间与到访博物馆专业人员之间深入讨论,让参加交流项目的学员受益匪浅。

hk9.jpg

中国美术馆藏任伯年人物画特展(来源: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提供)

“养在深闺人未识”经常被用来形容高校博物馆的现状,充分利用高校博物馆独特优势提升公共服务也已经成为高校博物馆创新的一个趋势,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在这方面是如何做的?

许晓东:与很多国际博物馆——包括高校博物馆一样,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一直欢迎大学或其他研究机构利用馆藏进行教学、研究、出版,并在保证文物安全的前提下尽量提供协助。

学术性展览不等同于高冷气质,没有研究基础的展览欠缺层次。文物馆展览选题基本由策展人提议,集体讨论决定。发挥研究优势,做有深入研究基础的学术性展览。很多展览都有学生深度参与,即便是一些学科深厚的专业展览,在展陈和宣传教育上依然追求“接地气”的社会普世化意义。

2.jpg

1、请推荐本馆一件镇馆之宝

香港中大文物馆的镇馆之宝是一只雄浑巨硕的康熙青花万寿尊。此件在1999年9月9日获赠的青花大尊,巧妙呼应尊上九千九百九十九个“寿”字长久之数。如此硕大的瓷器存世罕见,目前全世界所知仅有四件。(高 76.1 厘米、口径 37.8 厘米、腹径 46.8 厘米、足径 27.5 厘米)

1558605822425150.jpg

(来源: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提供)

2、本馆今年不容错过的一个展览?

“妙笔传神:中国美术馆藏任伯年人物画特展”是香港第一次全面展示这位清末画家的专题展览。本次展览将展出中国美术馆收藏的任伯年人物画作品82件。

1558608355556418.jpg

(来源: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官网)

3、个人比较喜欢的博物馆

日本的美秀博物馆和英国的The Wallace Collection。

4、如何带孩子看博物馆?

到了博物馆之后,不妨让孩子“带路”,跟着他们看博物馆,然后一起讨论。

延伸阅读:

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于1971年成立,文物馆建立了一个超过15,000件珍贵中国艺术品的收藏。藏品中以宜兴茶具、国宝级之拓本、经典岭南画派绘画、陶瓷和古代玺印等几方面最具优势,迄今已发布了127部图录。

地址:中国新界沙田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文物馆

星期一至星期六上午10:00至下午4:45 ;星期日下午12:30至5:30 (公众假期休息 )

网址:artmuseum.cuhk.edu.hk

关注:2019人民之选中国博物馆创新锐度Top10

馆长之约 —— 对话观复博物馆李瑄 观复猫IP突破次元壁

馆长之约 ——对话苏州博物馆茅艳 “贝聿铭大师留给世界的财富”

馆长之约 —— 对话上海复旦大学博物馆郑奕 高校博物馆迈向真正的公共性

视频 ——创新 让博物馆和你更亲近

责任编辑:杨琪
打开客户端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