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院丨对话上海复旦大学博物馆郑奕 高校博物馆迈向真正的公共性
人民日报客户端旅游频道2019-05-21 17:28

1558424955772269.jpg

复2.jpg

近年来,博物馆事业在中国蓬勃发展,博物馆的形象也发生着改变,人们越来越热衷于走入这座知识与文化的殿堂,将参观博物馆纳入了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博物馆与大众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

如何充分发挥博物馆在文化传承中的“中枢”作用,推进不同文化和不同文明交流互鉴,为大众提供了解多元文化的机会?当博物馆在创新发展道路上探索实践时,最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什么? 博物馆在适应社会发展的历程中,逐渐演变成多职能的文化复合体,高校博物馆作为一个特殊集群,在创新中如何发挥学术优势?如何在创新中放下身段拥抱公众?我们期待不同的声音与思考。

今天做客人民文旅研究室的是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副教授、复旦大学博物馆馆长郑奕,与我们探讨博物馆创新方面的话题。

复旦4.jpg

复旦大学博物馆


博物馆创新包括多个方面,您觉得对于中国大多数博物馆来说,最急需解决的是哪个方面的问题?就此您有什么样的建议与我们分享?


郑奕:博物馆创新是必然的趋势,在各种创新中需要理念先行。理念之后才有行动,同时行动需要体制、机制保障。目前,国内博物馆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迈向真正的公共性。博物馆一切创新的核心其实是让观众拥有愉快的参与式学习体验。国际博物馆界发展的趋势也是越来越重视公众参与,注重博物馆的教育、服务功能。观众来到博物馆是寻求一种对话,为了一种体验。中国博物馆的公共文化服务输出模式,亟需实行“供给侧改革”,做出创新型改变。


高校博物馆目前也逐渐成为博物馆队伍中的新生力量,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及专业性,有着社会博物馆所不具备的学术优势。为了应对时代的变革与发展,高校博物馆也急需自我创新与变革,其创新必然与其定位与特色密切相关,请您和我们分享下复旦大学博物馆在创新方面的一些实践情况?中外博物馆中有哪些在这方面的相似的案例可以带给我们启发?

复旦12.jpg

明清江南扇面展 (来源:复旦大学博物馆)

郑奕:复旦大学博物馆最大的创新之处在于策展人制度,也即由师生共同策展,从策划到实施,包括文创设计,全部我们自行完成。5月17日刚刚开幕的“一面见君怀——明清江南扇面展”是复旦大学博物馆每年的几个临时展览之一,此次与金华市博物馆合作。更重要的是,它是本科生的集体实习作品,也作为对复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的毕业献礼。事实上,复旦文博系人才培养的特色之一,正在于产学研一体化。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当天,我们围绕本次扇面展还有夜场活动,集结了复旦各个人文社团的力量。当然,开展之前,我们已举办了相关预热活动,比如针对校内师生、社会公众的高端讲座,之后还有针对复旦周边中小学的教育活动等,展教结合。


源于国外的“独立策展人制度”进入中国是在上世纪80年代末,但在我国博物馆界,“策展”却是近几年才兴起的。2012年12月,国家文物局发布《关于加强博物馆陈列展览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探索实行策展人制度。现在国内南京博物馆、广东省博物馆、首都博物馆等都在创新策展人制度。比如,南京博物院2016年的“法老•王”展览将来自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的110件(套)古埃及精品文物与南京、徐州、扬州三地博物馆藏的140件(套)汉代文物共同展出,进行了一次全新的策展人制度的尝试。南京博物院“策展人制度”由策展人与团队密切配合,院领导作为后盾,打破了原有的人事、财务管理制度,策展人不仅负责内容设计,在展品选择、展览设计、教育互动以及文创等展览的整个链条上均有话语权。

复旦13.jpg

复旦大学博物馆举办的明清江南扇面展 (来源:复旦大学博物馆)

目前,我国拥有超过300家的高校博物馆资源,但是这些大隐于市、深藏深闺的高校博物馆大部分是谢绝公众参观的,并没有真正袒露在公众的视野之中,您如何看待这个空间距离问题?未来高校博物馆与公众和社会的连接关系和互动交融会有怎样的改变?

郑奕:高校博物馆需要在专业性和博物馆的社会性之间达成一个动态的平衡,如同深度与广度之间的博弈。高校博物馆理应清楚自己的依托,我们不能只是低头走路,还需要抬头望天,希望高校博物馆迈向真正的公共性。未来当我们的高校博物馆也能成为游客的慕名前往地,那么大学博物馆在当代社会中的作用和知名度真正又上一台阶了。如果高校博物馆都能像钱学森图书馆这样,有对外开放的大门,既坐落在校区内,又直接面向公众,便于知晓和企及,这自然是最好的。但更多的高校博物馆目前还不具备这样的物理条件。因此,大家对其的知晓和企及,依托大学本身的知名度,更依托高校博物馆自身的宣传推广,主动走向公众和社会。

当下,“博物馆迈向真正的公共性”,是我们所有博物馆面临的挑战,对高校博物馆而言,尤其是。可喜的是,目前先锋越来越多,比如武汉大学艺术博物馆入选武汉十大博物馆。高校博物馆有它的挑战、机遇和优势,改变是肯定的,是趋势。

1558428841955143.jpg

瓷器展厅(来源:复旦大学博物馆)

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作为文化中枢的博物馆:传统的未来”,您如何来解读这个主题?博物馆如何通过不断创新加强和当代的关联性?可否就国际上博物馆建设方面的实践探索与我们做一些案例分享?


郑奕:我认为这个主题有两层内涵值得解读。一方面,博物馆正在寻找创新方式来解决当代社会的问题和冲突,积极、主动地应对当今社会的挑战。因此,我首先想谈“相关性”(relevance)的问题,“保持与当代社会的相关性”理应成为博物馆的发展要义。博物馆的展示教育不仅贯连古今,亦可折射时下社会真貌,甚至为未来提供思考与探索空间。

另一方面,作为社会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典型,博物馆有能力在不同文化之间建立对话,为和平世界搭建桥梁,并定义可持续发展的未来。因此,谈到博物馆作为不同文明间对话平台的重要作用,以史密森博物学院为例,它是全美以及全世界最大的博物馆集群,2010年我曾在此做深度研究。史密森选择了美国非洲裔国家历史和文化博物馆作为其第20座直属博物馆,这是全美第一座全方位展示黑人历史与文化的馆。该馆的建立有助于让众人理解并认同非裔美国人在美国历史上常被忽略的杰出贡献,弥合分歧,缓和对立。事实上,博物馆的伟大之处,正在于它们作为历史保管人,在教育公众“成为本土公民意味着什么”方面,在提升公众“认知和欣赏不同语言、文化、宗教和种族群组对共同的国家身份认同做出的独特贡献”方面扮演的卓越角色,博物馆这项功能具有巨大的当下价值。


目前国内外众多博物馆都在创新道路上探索实践,与城市和公众的联系也越来越密切,在您看来,博物馆未来发展创新的趋势或关键点可能在哪里?国际上在这方面有什么前瞻性的研究也可与我们分享下。


郑奕:当下博物馆与城市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事实上,博物馆对城市发展有短期和长期效应之分。短期效应如就业率、博物馆经济收益以及旅游业发展等;长期效应涉及软实力中的概念,如教育启蒙、创新互动、文化遗产保护等。博物馆对城市软实力的助推因为无法用定量数据衡量,常常为大家所忽略,因此当下值得我们的更多关注,更可作为博物馆未来发展的一大创新点。包括博物馆提升教育及创新价值,博物馆助推地方特色与城市形象构建等。所以我们要创新地通过城市规划和政策发展,尤其是“文化型规划”,促使博物馆与城市发展进一步联动,互为相长。


在此推荐美国博物馆联盟之博物馆未来中心出炉的预测性年报《趋势观察》(TrendsWatch),非常富有前瞻性。该年报始于2012年,目前已出炉至2019年。它每年都择取探索几大世界趋势,并研究它们之于社会和博物馆意味着什么,同时分享博物馆参与此趋势的案例,最后建议博物馆该如何应对。

1553341313311845.jpg

馆长之荐


推荐一座个人比较喜欢的博物馆。


博物馆集群——史密森博物学院,位于美国首都华盛顿的史密森博物学院是全美以及全世界最大的博物馆群,也是集收藏、展览、研究、交流和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机构,迄今已有170多年历史。其下直属的20座博物馆(其中两座位于纽约)规模大,门类广,教育活动的成功更属全球公认。史密森博物学院还是全世界最大、且最具影响力的博物馆教育和研究联合体,属于美国国家级学术机构。

如何带孩子看博物馆?


核心要义——“以孩子为先”。当我们带孩子参观时,记得以他们为主。小孩子的注意力不会维持太久,可能非常之短。他们或许会对一个馆内保安人员、一长截楼梯或是一个装饰性的基座更感兴趣,而非你所设想的展览。先看那些他们最想看的展厅吧,对于学龄前孩童,馆内的参观时间不宜超过1小时。

延伸阅读

复旦大学博物馆于一九九二年元旦正式开馆,现有藏品约两千多件,分别为复旦大学旧藏、国家文物局调拨(河南省博物馆、洛阳文物工作队移交)以及上海博物馆等单位的捐赠品。从种类来看涉及陶瓷器、青铜器、甲骨、书画、台湾原住民文物等各类艺术珍品。

地址:上海市杨浦区邯郸路220号复旦大学校内300号楼

开放时间:周二-周日上午9:00-11:30,下午1:30-4:30(周一闭馆)

关注:2019人民之选中国博物馆创新锐度Top10

馆长之约 —— 对话观复博物馆李瑄 观复猫IP突破次元壁

馆长之约 ——对话苏州博物馆茅艳 “贝聿铭大师留给世界的财富”

视频 ——创新 让博物馆和你更亲近

责任编辑:杨琪
打开客户端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