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非遗传承创新注入新动力,为非遗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人民日报客户端旅游频道于2019年7月启动了“2019人民之选——中国非遗榜样传承人TOP10”活动。
本次活动以“创新赋能非遗 传统文化新生力”为主题,聚焦“非遗”传承与产业化,寻找在非遗传统技艺项目中非遗榜样传承新生力量,分享非遗融入当代生活的实践经验或创新案例,彰显时代新风范。
活动面向各地方政府、专业机构及非遗传承人个人进行了广泛征集,得到了各界的大力支持。从面塑到纸上的技艺,从木制技艺到陶瓷,从核雕到刺绣,从古琴斫制到麦秆剪贴等,来自全国各地的百余位非遗传承人向我们发来了融入当代生活的实践经验或创新案例。参与此次评选的非遗传承人,既有五十多年技艺研习的骨灰级传承人,也有90后的新秀传承人,在他们的坚守与创新中,一脉相承的匠心精神让传统技艺绽放时代的光芒,于细微之处展现大国文化的自信。
这些丰富的征集作品也让我们再次领略到了中国非遗传统手工艺的精湛魅力。在此后的一个周内,我们将持续推出50位非遗传承人,分为10期,每期5位传承人,以地域或技艺属性为类别,从传承人到传承人技艺和创新之处来进行呈现。
在这一期,我们选取了微书、制香、烧陶、剪纸、灯彩五项非遗技艺为第一期内容,从一平方厘米的瓷面刻上100多个繁体字到在剪纸上开展纸张的艺术,从制香到紫砂壶再到千角灯,中国非遗榜样传承人的2019人民之选开始于此。
王芝文 让每平方厘米的瓷面上有了100多个繁体字
王芝文,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陶瓷微书代表性传承人。
陶瓷微书的最大特点是创作者仅凭肉眼裸视,字体小至在每平方厘米的瓷面上书写100多个繁体汉字,而观者则需放大镜才能看清。
陶瓷微书,是将中国书法艺术与彩瓷艺术完美结合的民间绝技之一,其历史久远;艺人既保持传统风格,又不断创新,现在已被列为“非遗项目”。王芝文为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艺术,自1985年以来,承袭先人才学,又潜心研究和创作微书,并将微书与瓷器完美搭配,继承了传统瓷工艺的独特风格及艺术精髓,提高了艺术欣赏和收藏价值。
黄欧 让断层百余年的莞香制作技艺得以传承
黄欧,广东东莞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莞香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1976年起黄欧已跟随亲人学习种植莞香,耳濡目染莞香的生产及制作技艺,经过多年的钻研和实践,技艺精湛,使得断层百余年的莞香制作技艺得以传承与发展。
莞香是历代皇室贵族、文人雅士培养文化气质的重要媒介,亦是宗教礼仪、民俗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更是一味名贵的药材。
莞香制作技艺与其他传统技艺的不同之处,在于其从原态香材的培植获取直至加工取精,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工序多达 30 余道,跨度十余年甚至几十年,是莞香人对自然界及宇宙知识认知付诸实践的突出表现。
谢华 让“土罐”上升为紫砂壶
谢华,1965年出生,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陶器烧制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谢华自幼秉承家传技艺,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学习传统紫砂壶制作技艺,娴熟掌握传统手工的各种制作技术。自上世纪90年代末,谢华开始致力于泥料改革、工艺技术创新及造型艺术表现形式的创新。泥料改革使手拉壶发生质的飞跃,由原来的“土罐”上升为紫砂壶,生产工艺技术和生产工具创新使潮州壶生产工艺技术更加完美,更能体现艺术质感,艺术表现形式创新,通过植入文化元素,赋予文化内涵,使潮州紫砂壶由普通日用器上升为国家级工艺美术精品。
潮州紫砂壶是潮州民间一项传统手工艺技术,历史悠久,据传承有序记载已有200年历史,文化积淀深厚,以古老制陶工具辘轳手拉成坯,经修坯、安流把、修整、砑光、窑烧等工序制成产品。从开创以来一直传承至今,堪称工夫茶的活化石,有广泛授众。
张树祺 做出“千只角千盏灯”的千角灯
张树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灯彩(东莞千角灯)代表性传承人。张树祺自20世纪50年代起跟随父亲张金培学习纸扎技术,并协助父亲制作各种纸扎制品,得其父口传身授。
东莞千角灯,源自宋代宫灯,是东莞特有的糅合传统手工扎制与书画、剪纸、刺绣等多种艺术形式于一体的民间工艺瑰宝。千角灯体积巨大,缀有“千只角,千盏灯”。东莞千角灯附有灯带二十四条,上绘有花卉及人物图案。该灯为纸扎工艺,其要求是一定有一千个角,整个灯分为灯顶、灯柱、灯体、灯带、灯盏五部分。 灯带从上往下分为八格,每一格双面都绘有山水、花卉、人物等的图画。特别是千角灯的灯体结构,有二百多个大小不等的浮凸立体等边三角形、四边形、长方形、梯形。
东莞千角灯的体积庞大,做工复杂,成本费用昂贵,导致市场推广和生产十分困难。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研发文创产品势在必行。目前东莞千角灯传习所的学员开始利用3D打印技术,尝试制作微型版的千角灯。经过半年的努力,初期的样品已经制作完成,接下来将进一步联合高校和文化创意企业对千角灯的工艺进行研发,力争早日完成千角灯文化产业产品。
饶宝莲 在剪纸上开展纸张的艺术
饶宝莲,广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广东剪纸代表性传承人。
饶宝莲的金铜凿艺术铜凿剪纸是广东佛山独有的剪纸艺术品种,始于元末明初,迄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了。铜凿剪纸使用的材料不是纸,而是佛山特质的铜箔,即用青铜锻达成的比纸还薄的铜片。铜箔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就停产了,铜凿剪纸作品鲜有新作问世,其传统技法也就失传了。
饶宝莲的剪纸艺术,以自我探索为主,注重个性化和创新、注入现代元素。她在广泛吸纳我国北派和外国剪纸的风格基础上,发挥自己具有美术创作能力的优势,融汇自己的经历和情感,力求创作一种属于自己风格的艺术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