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故事:他从家乡台来,和医护人员一起战斗在武汉
人民日报客户端安徽频道游仪2020-03-14 08:58

他从家乡台来,和医护人员一起战斗在武汉

——安徽疫情防控一线直击之四十一

“哇,你是家乡台的呀!”对面的小姑娘,虽然戴着口罩,但眼睛里是藏不住的惊喜。

不等朱明辉多解释,一群医护人员,立马涌上前来,将他围住,七嘴八舌问了起来。

“我可以说两句吗?我想借这个机会,透过镜头给家人报个平安。”

“你们的节目啥时候播?我爸妈要是看到了会很开心。”

“还是别采访我了,我没告诉家人我上前线了,怕他们担心。”

……

3月8日,随着最后一批患者出院,武汉体育中心方舱医院宣布休舱。正在医院门口,打算报道现场情况的朱明辉,被安徽援助湖北医疗队的医护人员团团围住。那一刻,这位来自安徽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的记者,因对方一句“家乡台的”,新奇之余,莫名有些感动,同时,倍感温暖。

从1月27日在安徽合肥采访安徽省第一批援助湖北医疗队队员,到2月19日与安徽第六批援鄂医疗队一起抵达武汉天河机场,对朱明辉来说,像实现了一个梦想。

今年35岁的他,作为记者,肩负责任,来到前线。但又如朱明辉所言,他来到这里,不像一个新闻记者,更像是医护人员的战友,带来了某种温度。“有时你想采访对象说一些略带庄重的新闻语,他跟你说的却是亲切的家乡话。”

20f74fbe3f27f080bef635df68ad500.jpg

图为朱明辉在采访中

背着话筒、扛起摄像机、带着采访本和笔,这是朱明辉和同事高森在武汉的“武器”,跟剑客的剑一样,一旦拿起,便不再离身。他们的工作,是用影像记录武汉这座城市,记录安徽援鄂医疗队的医护人员与死神抢人的惊心动魄,和救死扶伤的感人瞬间。采访、写稿,摄像、剪辑,朱明辉和高森每天工作15、6个小时,忙得脚不沾地。医院门口台阶上、往返酒店和医院的通勤公交里,经常能见到他们写稿、剪片子的身影。“好处是,在这儿我从没失眠。因为太累了,沾枕头就能睡着。”朱明辉笑道。

微信截图_20200313191952.png

图为高森在采访中

在朱明辉看来,所有的医护人员都是勇士,尤其姜小敢,格外勇敢。

戴上口罩、护目镜,套上一个塑料袋,就敢冲进重症病房,这对很多人来说是天方夜谭,却真实发生在武汉太康医院。姜小敢,皖南医学院附属弋矶山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安徽援助湖北医疗队第一批队员。是他,在太康医院人手不足,院感防控不到位,却有很多危重症患者绝地求生之际,带着30多个一样勇敢的人,用塑料袋替代正压头套,组建临时ICU,挽救危重患者的生命。

“我当时问他害不害怕,他说,‘在战区,一忙就忘了害怕,忙完才后怕。’”朱明辉说,“正是这样的勇敢和无畏,让我看到了温暖和希望。”

来武汉近一个月了,会不会想家?

“肯定想。”他坦言:“工作间隙,会和家人视频报平安,说下自己的情况。”朱明辉的父母,自从孩子前往武汉,则时刻守着安徽卫视,从不换台。“我爸有一次跟我说,他看见我在电视屏幕上出现了5次,很认真地在数着次数。那一刻,我感受到了他们对我的牵挂。”

安徽媒体中,只有安徽广播电视台派遣记者前往武汉。谈及为什么是他来武汉报道,朱明辉说,自己是主动请缨。得知台里要派记者去武汉采访,他第一时间就向部门主任周其鸿提出了申请。“我在安徽就一直在前线采访,既然我跑医院,就有感染的风险,没必要让更多同事冒险。再说了,我在防护方面也有些心得,能保护好自己。”朱明辉介绍,台里还为他们准备了200个口罩、50个护目镜和10件防护服,十分贴心。

“我们会和医护人员一起战斗,也会和他们一起回来!”对于未来,他充满期待。

“徽故事——安徽疫情防控一线直击”系列报道往期文章:

之四十:《书记化身“保姆” 企业复工无阻》

之三十九:《武汉返乡滞留大学生:今年能否如期毕业?》

之三十八:《“宅”在家中不用愁,主播带你“云旅游”》

之三十七:《防疫生产两不误,这位干部有套路》

之三十六:《“校长送来新手机”》

之三十五:《“花木兰”是安徽姑娘》

之三十四:《经理巧变操作工,“共享员工”如何完成华丽转身?》

之三十三:《54岁乡村教师的直播课》

之三十二:《患者住院12天 费用谁埋单?》

之三十一:《疫情期间,快递小哥的一天有啥不同?》

之三十:《他,从雷神山归来》

之二十九:《“疫”常时期巧代购,皖鄂毗邻兄弟情!》

之二十八:《中药战“疫”,六安来了!》

之二十七:《他守护生命,直到生命最后一刻》

之二十六:《志愿者说|一线的你请放心,后方有我们守护!》

之二十五:《抗“疫”医生眼中的重症患者》

之二十四:《“单元长”——疫情管控新头衔》

之二十三:《一位安徽籍武汉教授的治愈经历》

之二十二:《叮!抗疫“知心姐姐”已上线!》

之二十一:《内心恐慌压力大,群众工作不好做?》

之二十:《返岗复工,黄山发车!》

之十九:《90后选调生村官的抗疫“三部曲”》

之十八:《贫困户变身战“疫”“游骑兵”》

之十七:《“马大嫂”战“疫”记》

之十六:《紧要关头,防疫物资从何而来?》

之十五:《孔文超复工记》

之十四:《 他,把生命定格在战“疫”一线》

之十三:《护士长:每天工作15个小时之后……》

之十二:《一位九旬老人的特殊“假期”》

之十一:《“一句乡音,胜过千言万语”》

之十:《安徽援鄂医疗队队员:我护理的15床出院了 》

之九:《给最美逆行者一个家》

之八:《总有一份坚守,让人泪流满面!》

之七:《支援湖北护士女儿的学习与生活》

之六:《治愈者说 | 重症住院的312个小时》

之五:《我是村医,如何守好农村防疫第一线?》

之四:《一个城管的抗“疫”日记:爸爸不是超人,但绝不会退缩!》

之三:《防疫一线,这对夫妻令人动容!》

之二:《小岗村大包干带头人,再签承诺书!》

之一:《防疫期间,养成一个习惯要多久?》

责任编辑:徐靖
打开客户端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