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碗银碗,不如捧个“饭碗”
——安徽疫情防控一线直击之五十
“2014年建档立卡贫困户有350户,755人,到目前已脱贫341户,731人,今年要坚决完成脱贫攻坚收尾工作,让我们村实现由绝对贫困到美好乡村的转变。”说起这些年的扶贫工作,安徽利辛县朱集村第一书记兼扶贫工作队队长刘双燕的语言里,不由得透露出一丝自豪。
刘双燕原本是利辛县税务局的一名工作人员,2014年,她主动申请来到扶贫任务较重的朱集村,没想到,这一待就是六年。这段时间,村里疫情防控的压力有所缓解,但紧接而来的复工复产和脱贫攻坚任务,对刘双燕又是一个新的挑战。
“刘书记,快帮帮我吧,家里养的鸭子没有销路,可愁死我了。”3月1号上午,村民周文峰急匆匆跑到刘双燕的办公室,向她求救。
“原本我跟县里的强英鸭业已经签署了收购订单,但是受疫情影响,他们最近也才复工,订单的积压量很大,养殖的鸭子到了一定的出栏期就必须宰杀,如果收不走的话,我每天都要损失好几千块钱。”周文峰的情况十万火急,刘双燕没有丝毫耽搁,她通过各种关系,找到了公司老板的电话,当天下午就给他拨了过去。
“我当时就是跟老板说明情况,周文峰原本是个贫困户,后来靠着养鸭脱贫,如果不及时收购的话,他可能再次返贫,希望公司那边能尽可能帮帮忙。”刘双燕说,“好在经过沟通,周文峰的鸭子被及时收走,把损失降到了最小。”
最近,县里企业正在逐步复工复产,刘双燕又开始忙活起来。“去年我们村有务工收入的共154人,我们就拿着这份名单,挨家挨户进行摸排。”刘双燕说,“县里提供了近四千个工作岗位,对于那些有务工能力但没有就业机会的村民,我们就积极提供用工信息,同时还在村里设立了用工宣传台。”
村民周文庆原本在湖北打工,全家的收入就指着他一人,今年受疫情影响,他一直赋闲在家,虽然心里着急,但却没有任何办法。刘双燕通过走访,了解到周文庆的情况,便把这件事揽到了自己身上。
“周文庆今年50多岁,很多企业的用工年纪要求他都不符合,那么多企业,我就一个个筛选,一家家打电话,希望他们放宽年龄限制。”刘双燕说,“最后我给他推荐了一个养猪场饲养员的职位,包吃包住离家近,一个月最少能有四千块钱的收入,干的好的话每个月还有额外奖励。”
为了抓住这个难得的机会,刘双燕还亲自拉着周文峰去厂里面试。“前几天,老板告诉我已经同意录用他了,虽然过程挺曲折,但终究是解决了一个大问题。”刘双燕感叹。
“新的不进,老的不返,这就是我们脱贫工作的根本宗旨。”刘双燕告诉记者,对于那些收入在贫困标准边缘徘徊的,村里会制定个性化的帮扶措施,包括提供就业信息、扶持其发展种养殖业等。对于已经脱贫的村民,他们会密切关注,确保每个村民不返贫。
最近,在刘双燕的努力下,朱集村还发生了一件大好事。“我们一直希望有能力的人能够返乡创业,带动村民一起致富。现在,村里正在修建黄蜀葵中药材基地,相关厂房也已在施工,大概四月底就能投入使用。”
刘双燕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亩地的黄蜀葵产量大概在2000斤,一斤回收价9毛,收入就是2000元左右,再加上国家对发展特色种养殖业的补贴,村民每年的收入会大大提高。
“在朱集村扶贫已有六年多的时间,中间遭遇到的困难,不计其数,但是最后都坚持了下来。都说金碗银碗,不如捧个‘饭碗’,脱贫攻坚收官之年,解决好村民的就业问题,就是我的最大目标。”刘双燕说。
“徽故事——安徽疫情防控一线直击”系列报道往期文章:
之四十八:《脱贫户上班记》
之四十七:《大家惦记的味道,回来了!》
之四十六:《老乡家的地,全靠这位社区第一书记》
之四十五:《图书馆终于开门了!》
之四十三:《“中国好人”的身影》
之四十二:《不一样的课堂 同样的成长》
之三十七:《防疫生产两不误,这位干部有套路》
之三十六:《“校长送来新手机”》
之三十五:《“花木兰”是安徽姑娘》
之三十四:《经理巧变操作工,“共享员工”如何完成华丽转身?》
之三十三:《54岁乡村教师的直播课》
之三十二:《患者住院12天 费用谁埋单?》
之三十一:《疫情期间,快递小哥的一天有啥不同?》
之三十:《他,从雷神山归来》
之二十九:《“疫”常时期巧代购,皖鄂毗邻兄弟情!》
之二十八:《中药战“疫”,六安来了!》
之二十七:《他守护生命,直到生命最后一刻》
之二十五:《抗“疫”医生眼中的重症患者》
之二十四:《“单元长”——疫情管控新头衔》
之二十三:《一位安徽籍武汉教授的治愈经历》
之二十二:《叮!抗疫“知心姐姐”已上线!》
之二十一:《内心恐慌压力大,群众工作不好做?》
之二十:《返岗复工,黄山发车!》
之十八:《贫困户变身战“疫”“游骑兵”》
之十七:《“马大嫂”战“疫”记》
之十六:《紧要关头,防疫物资从何而来?》
之十五:《孔文超复工记》
之十二:《一位九旬老人的特殊“假期”》
之十一:《“一句乡音,胜过千言万语”》
之九:《给最美逆行者一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