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中的九江故事(二): 修水:第一面军旗升起的地方
人民日报客户端江西频道周欢2021-07-03 07:54

编者按:

九江是一片红色热土,红色基因发源早、分布广、影响深。在革命战争年代,有许多重大事件在这里发生,如:九江军民合力率先收回英租界,南昌起义在九江策划,第一面军旗在修水诞生江西解放第一渡在彭泽开渡等。革命先辈在这块红土地上谱写了不朽的诗篇。九江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定信念,不屈不饶,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为传承红色基因,讲好九江红色故事,我们特开设《党史中的九江故事》专栏,每天刊发一篇九江党史故事。

本栏目由人民日报社江西分社和中共九江市委宣传部组织,人民日报客户端江西频道、九江市史志办、九江日报社承办,栏目内容由九江市史志办审定。

今天我们刊发《党史中的九江故事》第二篇:《修水:第一面军旗升起的地方》。

修水县地处湘鄂赣边陲,是秋收起义的主要策源地和率先爆发地,也是秋收起义主要军事力量的集结地和出发地。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以中央特派员的身份来到湘鄂赣边界组织领导和发动秋收起义。中国共产党在修水县组建了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设计、制作并率先升起“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军旗,打响湘赣边秋收起义第一枪,在中国党史、军史上创立了“三个第一”的永恒丰碑。1927年,中共中央决定在湘、鄂、粤、赣四省发动秋收起义,并主张继续沿用国民党旗帜,以国民党的名义赞助农工的民主政权。然而,此时的国民党已经叛变革命,疯狂镇压工农运动。毛泽东结合实际情况,在以湖南省委名义写给中央的信中说:“国民党的旗子已成军阀的旗子,只有共产党的旗子,才是人民的旗子。”

根据中央“军事方面,乡村用农民革命军,城市用工人革命军名义,简称农军、工军,合成工农革命军”的指示,驻军于9月初在修水县的山口镇召开建军编师大会,组建了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参加会议的有卢德铭警卫团、平江工农义勇队和浏阳工农义勇队等3支主要部队。为了麻痹国民党政府和反动军队,对外称为“江西省防军(暂编)第一师”。

会后,师部把设计工农革命军军旗的任务,交给了参谋处长陈树华、参谋何长工、副官杨立三。三个人开始左拼右凑总不达意,何长工根据自己在法国勤工俭学时见过苏联红军军旗的旗样提出设计方案,在此基础上反复修改,终于设计出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军旗。旗幅为红色,象征革命;旗中央的五角星,象征中国共产党领导;星内交嵌的镰刀斧头,表示工农大众紧密团结;旗幅一侧的白布条上竖写着“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字样。旗帜引领方向,这面军旗寓意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革命武装。

军旗式样确定后,何长工立即组织缝制。修水党组织配合部队购买布匹,并找来了三四十名裁缝和针线工,帮助制作军旗。裁缝分别剪了红布、白布、黑布做旗面、五角星和镰刀斧头,针线工将五角星、镰刀斧头缝到旗面上。经过几天的紧张赶制,终于缝制好了100面崭新的军旗,1000多套红领巾、红袖章,为暴动做准备。

9月9日凌晨,工农革命军第一师第一师师部及一团全体官兵,颈系红领带,臂佩红袖章,全副武装地在修水县城紫花墩(现散原中学)操场集合,举行誓师大会,高呼“红色领带系在颈,只顾死来不顾生”的口号。部队高举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军旗,浩浩荡荡挥师西进。那面“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的军旗,成为了中国共产党打出的第一面自己的旗帜。

秋收起义后,毛泽东作《西江月·秋收起义》,真实地再现了秋收起义的历史,诗云:“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修铜一带不停留,便向平浏直进。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秋收时节暮云沉,霹雳一声暴动。”

审签:郑少忠

责任编辑:周欢
打开客户端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