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珍贵记忆,承载着丰富而独特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随着文化自信理念的深入人心,以非遗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正在焕发出新的生机,展示着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
传统文化需要当代表达,需要创新的智慧,需要传承的定力。传承是对非遗最好的保护,而当代非遗的发展更需要创新来赋能。如何让非遗得到切实的保护与传承?如何在非遗这个巨大的IP库中,对传统文化元素进一步挖掘,推动“非遗+市场+创新”的融合发展模式?如何让非遗保护利用成果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成为与群众互动的文化纽带?如何促进非遗融入当代生活,让更多年轻一代认识了解中国的精彩非遗文化?这是众多匠心坚守的非遗传承人的心声,也是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国人的期许。
2019年7月,人民日报客户端旅游频道启动了2019人民之选——中国非遗榜样传承人TOP10活动,以“创新赋能非遗 传统文化新生力”为主题,旨在更好地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战略部署,探索新时代文化遗产的活化可行性路径,助力非遗产业化成果传播,开拓非遗与文旅融合发展新思路,为非遗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和我们一起发现那些在非遗传承路上孜孜以求的匠心坚守者,创新路上不断践行突破的新生中坚力量,非遗创业和扶贫路上默默无闻的奉献者。发现非遗之美,感知非遗创新的力量。
在征集阶段,我们收到了百余份参赛报名表和千余张作品照片,传承者既有从业五十多年的国家级非遗大师,也有更多80、90后的传二代甚至传三代新生力量,通过与传承人的交流与实地探访,我们感受到的是他们对技艺的热爱,对创新的认可,对实践的不惧,对未来发展的期待。经过专家小组的严格的筛选评定,从技艺保护传承情况、产品创新力、文化传播影响力、产业化实践、非遗扶贫等维度,推选出十名中国非遗榜样传承人。
以下为2019人民之选——中国非遗榜样传承人TOP10名单(排名不分先后)
李佩卿,景泰蓝技艺传承人,从业近五十年,被授予“国宾礼艺术家”称号。
创新实践:以时尚、欢乐为设计理念,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在多年创新的历程中,对现有的釉料进行了大胆的试制,研发了粉彩色系,釉色一反传统的拘谨,表现出自由情趣的特色。将传统清宫的景泰蓝功法导入当代艺术美学并与国际接轨,为传统注入了新的元素和年轻魅力,摆脱传统景泰蓝器型及颜色的束缚,运用超常规设计手法让昔日的奢侈品实现产品生活化,走在了景泰蓝创作的前沿。新型景泰蓝也让李佩卿成为在21世纪中国景泰蓝界第一个取得国际金奖的人。其作品在海外市也受到受到热烈追捧。
点评:李佩卿的设计将古雅之意与当代时尚艺术紧密结合,赋予景泰蓝艺术新的生命,通过作品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成为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
盛春,制扇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创新实践:“承其古,续其今”,苏扇非遗的传承与保护意义正在于此。秉承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在极力复原传统制扇技艺的同时,也在不断尝试创新,让苏扇在不改变其根本的同时,不断融入现代审美元素。以苏扇为载体,将大运河文化带沿线的知名文化遗址点移植于精致扇面,轻拂雅扇,便得一处文化芬芳味。她成功申请外观专利51项、发明专利2项。创建了 “盛风苏扇”品牌,其企业已发展为一个约3000平方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苏扇技艺的传承基地,打造了“盛风苏扇艺术馆”,通过动静结合的展陈方式,向社会公众普及苏扇文化知识,对苏扇非遗的传承与保护做出了突出贡献。
点评:一扇百工的绢宫扇是融合了多种技艺和工艺的集大成者。盛春用一把把看似普通的团扇,把吴越的历史,江南的文化,传统的技艺,当代的艺术,悄无声息的传播开来。自持以匠心,所图非俗利,所造夺天工。这是对非遗传承者的真实写照,也是大师们的坚守。让非遗走进生活,让生活充满文化气息,这才是生活的真谛!
柴战柱,当阳峪绞胎瓷烧制技艺国家级传承人。
创新实践:柴战柱投身绞胎瓷的恢复、发展和传承已三十多年,在对绞胎瓷的创新方面,把现代科学技术结合到绞胎瓷的传统技艺上面,已将绞胎瓷的纹饰技法由最初的几种发展到上百种,品种器形也由当初的碗、碟发展到绞胎与浮雕、镂雕、彩绘等9大类。他力求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化古为新,将生活艺术化融入创作,把最常见的东西做成绞胎瓷,同时赋予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和艺术审美。他积极开展保护和传承活动,培养后继人才,培养徒弟数十名,建立了焦作市第一家陶瓷博物馆,成为该项非遗文化交流推广和研学基地。他参与起草了地理标志产品当阳峪绞胎瓷行业标准制定,也将绞胎瓷的生产标准更加规范化,在更加合理、可持续发展的生态道路上让这项传统技艺传承下去。
点评:柴战柱恢复了失传近千年的绞胎瓷烧制技艺,将产品进一步发展创新达千余种,将传统技艺与现代设计和审美贴切融合,当阳峪绞胎瓷成为河南焦作的一张城市名片。
杨隆梅,道明竹编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创新实践:生于竹编世家的杨隆梅,大学毕业后带着对竹编事业的满腔热忱和为家乡特色产业注入新鲜血液的期待,留在家乡创业。在传承竹编技艺的同时,不断摸索实践,参加专业设计学习,凭借年轻人敏锐的洞察力,推出构思巧妙、品质精良实用的竹具。她积极拓展海外市场,作品远销日本,韩国,英国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目前已经拥有创新版权20多项。杨隆梅成立巧妹子竹编专业合作社,组织竹编艺人走出了一条“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路子,每年免费对当地妇女、留守老人、残疾人提供免费技术培训和工作岗位,带动当地老百姓近3000余人就业。未来,合作社也将向着现代创新型企业的目标迈进。
点评:“90后”非遗传承人杨隆梅带领家乡竹编人,拉开了道明竹编的产业大发展序幕,让世界看到了道明竹编人的年轻力量,让平凡之器为生活注入无限“美”的可能。
吴灵姝,江苏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市级传承人。
创新实践:吴灵姝在传承优秀技艺的同时,不断创作着具有时代感的作品。在保留蓝印花布传统核心技艺的基础上,对形式和内容进行了一定的创新。在工艺上,坚持手工刻版、手工染色等,保留蓝印花布核心的工艺精髓。在内容上,设计出能符合现代审美而又有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和寓意的蓝印花布纹样。在形式上,将蓝印花布的应用方式做了一定的拓展,让传统技艺呈现于包袋、桌布、围巾等品类上,让朴素的蓝白之美能更好地融入到日常生活,真正让国宝“活”了起来。她通过染坊中带徒、家族式传承、院校教学、开设公益社会培训的立体化传承方式传授蓝印花布工艺,在抢救实物遗存的基础上研究出版专著。
点评:从自然来,得自然色,自然而染,自在悠然,也许是对蓝印花布技艺最好的诠释。将传统文化和非遗技艺融入作品,让作品在生活实用中散发着文化气息,今天的蓝染正在悄然改变着自己,也改变着我们的生活,这是吴门蓝染的传承之道!
周利伟,蔚县剪纸第四代传承人。
创新实践:对剪纸艺术的热爱让这项在别人眼里枯燥的艺术成了周利伟视之为一生的事业,在创新道路上不断尝试实践。突破传统剪纸的样态与内容,将现代人的审美融入老技艺,将动画和影视等时尚和新潮元素引入剪纸等创新与传播。创办了校园剪纸协会授课、办展,让更多年轻人了解蔚县剪纸文化。2018年平昌冬奥会闭幕式上演的由张艺谋导演的“北京八分钟”其中收录的1M*7M剪纸长卷《2022相约长城》是由周利伟创作,使蔚县剪纸文化在全世界的传播。
点评:依托传统载体上呈现时尚和新潮,非遗的年轻化元素充分得到体现,方寸之间,让世界感知中国文化的自信。
韦厚珍,布依族,贵州六枝特区落别乡蜡染、刺绣、织绣技艺传承人。
创新实践: 她将传承传统文化当做自己的使命,把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当做自己的目标。2014年成立合怡兴民族手工艺品农民专业合作社,将当地手艺人召集起来,做出富有布依族特色的手工艺品,走出一条“公司+合作社+农民”的模式带动百姓脱贫致富。为了创新产品,她先后到多个学校学习,创新思路,帮助绣娘们思维提升,不断丰富产品样态,从日常家居用品、到手包、服饰,让传统民族工艺融入大众生活空间。目前织布蜡染链接周边乡镇68户,对接贫困户32户,已免费培训学员300余人次,带动全村近200名妇女就业。
点评:韦厚珍是贵州优秀创业女性的代表,运用“非遗+扶贫”的模式让传统民族手工艺得到更好传承的同时,更以实际行动成为布依族同胞脱贫致富路上的带头人。
王晖,第五代渝派蜀绣传承人。
创新实践:2013年来,带领学生攻克多项传统技术难关,并持续创作图形IP系统,为中国刺绣转化融入现代生活,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专注于当代中国文化属性的生活元素类原创独立刺绣设计师品牌,将非遗公司化运营,将“非遗+互联网”模式应用到非遗推广,与知名电商跨界合作推出丰富非遗衍生产品。突破传统带徒模式,与社会各界联合探索新型教育传承模式,并致力于针对社会刺绣手工爱好者、学生、残障人士和贫困人员的培养传承,共塑非遗社会价值,对应市场实践,已形成初步标准,不到3年时间为社会培养了百余名合格的刺绣人才。
点评:新生代蜀绣传承人中的佼佼者,通过进高校学习开拓了眼界,提升了传承能力,设计制作出于富于传统意趣、做工精湛、贴合时代需求的作品和时尚产品,且能与残疾人扶贫相结合,具有示范意义。
向映姿,景德镇御窑工艺的传承人。
创新实践:做90后、00后能接纳同时又蕴含传统陶瓷文化积淀的陶瓷产品是向映姿的目标。带着这种使命感,她坚持用自己独特的时尚态度诠释传统陶瓷,结合当下的生活方式与节奏进行创新。2016年创立个人陶瓷品牌,通过大量的市场调研,遵循御窑传统制瓷工艺的精髓,在产品类项中开发了一系列酒具、餐具等日用品和家居饰品,并创新与服装设计领域进行跨界合作,产品浸染着传统陶瓷文化,又接收新鲜的时尚元素,将濒于失传的御窑工艺,融入生机勃发的现代潮流。
点评:向映姿在中国陶瓷技艺传承与发展方面,不仅通过刻苦钻研与长期积累掌握了精湛的传统技艺,更在创新设计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与探索,从而将中国陶瓷文化的古老璀璨与当代时尚概念融为一体,体现了善于坚持、敢于创新的优秀品质,为青年非遗传承人的优秀代表。
梁秀玲,广绣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实践创新:作为广绣家族第五代传承人,梁秀玲认为传承是一种情怀,一种信任,一种责任,力争要把它做得更好。她创新刺绣技法,拓展广绣题材,用绘画渗透原理层层加色、叠绣,绣出空间感、立体感。她创造性地将广州塔、珠江夜景等标志性建筑演绎出来,开创了别具一格的“南粤广绣”品牌。秉承着“创新主要是想把广绣带回到人们的生活当中”的理念,她将作品与家居软装如屏风、隔断等产品相结合,让非遗技艺“活化”在日常生活之中。工作室还与文创公司合作,设计制作广绣书册文创产品、广绣日用品等,让广绣产品赢得年轻人的喜爱。为了弘扬广绣文化和传承广绣技艺,她带领组建了梁秀玲刺绣艺术工作室和梁秀玲刺绣艺术馆,以此作为广绣的传承基地。
点评:梁秀玲将新时代的元素融入传统技艺,以广绣为平台构建了贴近年轻人喜欢的话语体系。其作品具有鲜明的风格个性,赋予了现代广绣崭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和现代精神内涵,对粤文化的传播起到了推动作用。
非遗的活态传承与保护需要全民的参与。此次活动得到了来自各级政府机构、高校、文化企业、专家及社会各界人士的支持和热心推荐,展示出各地方在非遗传承保护方面的努力与成果。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非遗处处长张松涛表示,2020年将充分利用新媒体等手段加大对河南非遗工作的宣传力度,尤其是增强对年轻一代优秀传承人的发掘、培养和宣传,为青年传承人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关注和保护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氛围。北京市东城区文旅局非遗科朱海斌科长表示,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工作也离不开政府的引导与鼓励,未来也将不断完善政策机制,让真正投身非遗事业的传承人吃上“定心丸”,让技艺传承落在实处。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非遗处表示,在着力构建非遗保障体系的过程中,当地大力推进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着力增强非遗传承活力开展“非遗新造物”等活动,向公众展示广东非遗魅力,打造岭南文化一张亮丽名片。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国西部非遗文化产业研究院、江苏凡匠工天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等多家高校与文化企业为该活动提供了专业的学术支持,分享了多地非遗创新的优秀实践案例。
非遗的保护和传承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真正的传承者,传递给我们的是榜样的力量,是热爱,是责任,是不断前行奋斗的精神。非遗传承在路上,创新的步伐从未停歇。以匠心守初心,他们,正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