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白纸,可以画出最美最好的图画。
一座城市,依靠科学规划才能拥有健康安全宜居的未来。
2021年7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赴西藏考察调研。当天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林芝市城市规划馆,考察城市发展规划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考察一个城市首先看规划,规划科学是最大的效益,规划失误是最大的浪费,规划折腾是最大的忌讳。”
“把每一寸土地都规划得清清楚楚后再开工建设”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地标,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经历了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一个农耕古国向城镇化、现代化不断迈进的辉煌历程中,城市发展带动了整个经济社会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城市规划在城市发展中起着重要引领作用。
高起点规划引领高质量发展。2017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连续召开河北雄安新区规划建设工作座谈会与北京城市规划建设和北京冬奥会筹办工作座谈会。对北京城市副中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规划、建设、管理都要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
“新区首先就要新在规划、建设的理念上,要体现出前瞻性、引领性。要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高质量发展要求,努力创造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标杆。”总书记的这番论述,解释了雄安新区为何从2017年一声惊雷之后,在两年时间里“几乎没有动一砖一瓦”。
这两年里,雄安新区一笔一画、一丝不苟地勾勒发展蓝图。习近平总书记一再谆谆告诫:“把每一寸土地都规划得清清楚楚后再开工建设,不要留历史遗憾。”先规划再建设、先管控再发展。2019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再次考察雄安新区时说,现在有了蓝图,雄安从顶层设计阶段转向实质性建设阶段,可能今年就是一派热火朝天的局面了。
2019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指出,无论是城市规划还是城市建设,无论是新城区建设还是老城区改造,都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聚焦人民群众的需求,合理安排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走内涵式、集约型、绿色化的高质量发展路子。2020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长春新区规划展览馆指出,“在高水平规划前提下,关键要扎扎实实把产业链供应链搞起来,走集约化、内涵式的发展道路”。
科学合理的规划,让城市发展质量更高,成色更足。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把保护城市生态环境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2020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这样说。
城市发展不能只考虑规模经济效益,而是把生态和安全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更加注重环境宜居和历史文脉传承。
城市规划,如何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2014年2月,在《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展板前,看到绿色越来越多,习近平总书记表示,网上有人给我建议,应多给城市留点“没用的地方”,我想就是应多留点绿地和空间给老百姓。如今,雄安新区的“千年秀林”茁壮成长,杭州的西溪湿地水草丰美,黄浦江边的“工业锈带”变成了“生活秀带”……城市的“绿色留白”“战略留白”越来越突出鲜明,所谓“没用的地方”,腾挪出城市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巨大空间。
生态资源遭到破坏,人类生存环境就会恶化;文物古迹遇到破坏,人文价值就荡然无存。城市发展要融入现代元素,更要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
在正定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对古城文物保护投入很大精力,县委办公室的同志回忆,“凡有涉古城、有涉文化的事情,都无一遗落地列入正定发展的工作日程”。今年3月在福建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保护好传统街区,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文物,就是保存了城市的历史和文脉”。
“规划编制要接地气”
“城市规划建设做得好不好,最终要用人民群众满意度来衡量。”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做好城市工作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城市是人集中生活的地方,城市建设必须把让人民宜居安居放在首位,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城市规划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习近平总书记在工作中注重把加强顶层设计和坚持问计于民统一起来,鼓励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以各种方式建言献策。
在福建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有一次轻车简从来到福州老百姓身边,询问他们对棚户区改造的看法。群众回复说:“很好啊,区里面请我们群众来监督,所有的指标、方案、环境规划,都给了我们一份。”习近平同志说:“那你们要好好监督啊,这可是百年大计。”
2013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中指出,“编制空间规划和城市规划要多听取群众意见、尊重专家意见”;2015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中强调,“规划编制要接地气,可邀请被规划企事业单位、建设方、管理方参与其中,还应该邀请市民共同参与”。
“人民群众中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无限的创造力。”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是“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生动诠释。
如今,我们正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更需要深刻认识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中的重要作用。
一本城市规划,字里有千钧力量,纸上有气象万千。只要把科学合理的规划一以贯之地执行好、落实好,我们的城市将更加和谐宜居,人民的生活将更加幸福美好。
策划:杜尚泽
撰文:许晴
图片来源:新华社(摄影:谢环驰,视觉:赖向东、毕晓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