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学者当选联合国国际生态生命安全科学院院士
人民日报客户端广东频道朱汉斌2021-01-28 23:17

他是南粤工匠,从事建筑设计、科研教学30余年,设计项目多达上百个、获奖近百个;他是岭南建筑家,潜心研究岭南建筑,挖掘出“岭南建筑”“岭南派建筑”“岭南建筑学派”的岭南建筑发展规律,并提出了岭南建筑设计的“活态空间”理论;基于新型城镇化建设,他提出了“三要论·七要素”的城市设计与健康建筑理念。他就是广州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建筑总工程师,澳门城市大学国际旅游与管理学院博士生导师王河。

在第六届广州科技创新南山奖颁奖典礼上,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给王河(左一)颁奖。

2020年10月,经过联合国国际生态生命安全科学院主席团的审核和选举,王河成为该院院士。“当选院士,既是对我工作的认可和肯定,也是对我最大的鼓励和鞭策。非常感谢广州大学为我发展提供了最好的平台和最大的支持。”作为广东本土建筑设计师,王河表示,征途漫漫,唯有奋斗。

同年12月,在2020海交会科技创新生态体系建设交流峰会暨“共生·价值”第九届金博奖全球高层次人才科技创新大赛总决赛上,身为广东博士创新发展促进会副会长,王河分享其主持设计的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嘉禾院区在战“疫”中的卓越表现和骄人战绩。他希望在健康建筑设计、产业规划以及全球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做出更有意义的探索。“深耕岭南建筑,追求卓越,努力做一名中华民族的‘大国工匠’,为传播岭南建筑文化多做贡献。”王河如是说。

南粤工匠当选“洋院士”

在广州大学桂花岗校区王河的办公室门口有一副对联“工于心一丝不苟,匠于行精雕细琢”,这是王河对工匠精神的理解。在他看来,一丝不苟、精雕细琢体现在每一个细节上。无论是城市设计、建筑设计,还是室内设计、环艺设计,王河都精益求精。

从事建筑设计30多年来,王河的作品有广东珠岛宾馆“东一号工程”、松园宾馆、广州亚运村“村长院”、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嘉禾院区等等,可谓熠熠生辉。他还获得“中国建筑文化奖”、首批“南粤工匠”等殊荣。他极致的“工匠精神”,结出了传统韵味和现代气息相得益彰的岭南建筑硕果。于2018年获得第六届广州科技创新南山奖。

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中,王河主持设计的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负压病房”“三通道”,为工作在一线的医务人员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在日前召开的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上,广州地区24个先进典型获表彰,该院入选“第六届全国文明单位”,又因成为“收治全国最多新冠相关病例外籍患者的医院”被传为爱心佳话。

“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嘉禾院区抓住岭南季候风特点,采用亲近自然的多栋连廊、横向发展的低层建筑形态,通过大面积的绿化设施,并充分考虑了自然采光与通风等因素,将医院的各个组成部分有机融合于自然绿化中,创造了亲切舒适、安逸宁静的优美诊疗环境,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现代化医院设计理念。”王河说。

在王河绿色建筑设计生涯里,一直提倡绿色环保的建筑材料、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全生命周期的发展理念,无论是在其规划设计、城市设计、建筑设计中,在其日常言语行为中,都始终坚定不移地贯彻生态生命安全科学院所追求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2017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建筑大师何镜堂曾评价说,王河从事多年的岭南建筑设计实践和理论探索研究,参加和主持多项重大的工程设计,打造了有岭南特色的建筑,善于将现代建筑与传统岭南建筑相糅合,是难得的致力于中国传统岭南建筑创新和研究的人才。

中国工程院院士、广州大学工程抗震研究中心主任周福霖认为,王河从事建筑设计、科研三十年,教学十余年,专注于岭南建筑理论研究、岭南建筑设计创作,获奖丰富,其建筑设计作品具有岭南建筑文化特色。

2020年12月28日,王河收到联合国国际生态生命安全科学院院长、俄罗斯功勋科学家鲁萨克·O·N发来的通知公函。公函显示,联合国国际生态生命安全科学院主席团根据2020年10月28日会议决议,选举王河为联合国国际生态生命安全科学院院士,并祝愿他在中国建筑设计领域中取得更多更大的成就。

联合国国际生态生命安全科学院是依据1992年巴西里约热内卢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有关决议,由独联体国家等发起、在俄罗斯圣彼得堡建立的全球性科研机构,在比利时、卢森堡、美国和加拿大等20多个国家地区设立分院,在联合国总部设常驻代表机构。根据该院相关规程,该院主席团及其各学术委员会评审会议就候选人资料及其研究课题和成就进行深入分析讨论,并以无记名投票方式遴选。王河最终脱颖而出,成功当选该院院士。

联合国国际生态生命安全科学院院士姚重璞指出,王河的建筑设计作品在打造现代建筑美感的同时,巧妙融入岭南建筑的文化特色,其“基于全生命周期”的理念,是致力于中国传统岭南建筑研究和创新的绿色岭南建筑代表性人物。

匠心独运打造精品工程

2001年第九届全运会前夕,广东省委决定改造珠岛宾馆“东一号楼”,王河中标领命。珠岛宾馆“东一号楼”项目是九运会主要接待基地配套项目。王河回忆,项目从设计到施工只有半年时间,时间非常紧迫。

为体现岭南建筑清雅脱俗的特色,王河通过把文物建筑“裹在其中”的做法,大胆采用了中国传统建筑重檐歇山大屋顶手法,赋予建筑新的外形,同时结合珠岛地形地貌,塑造了居中为尊、东西厢呼应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建筑群体形象,专门设计出广州市市花红棉花及“福寿在珠岛”纹样的勾头和滴子,并选用陶土烧制的花格和窗套,还在重点部位用了色彩绚丽的满洲窗。

经过半年的施工,珠岛宾馆“东一号楼”在九运会前投入使用,先后接待了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重要国际友人,受到了好评。

广东珠岛宾馆“东一号楼”鸟瞰图

“一号楼”非常巧妙地运用了厅、亭结合的设计手法,厅如同伸展出去的亭子,视野开阔,形成对景‘朝山’。这个项目为王河赢得了很高的赞誉,被评定为“体现了岭南文化建筑风格和高科技的时代特征”。

而作为王河设计的精品工程之一的广州从都国际峰会酒店,将岭南特色融于建筑,从每座建筑的屋顶和宽广的岭南庭院式设计可以感受到浓厚的文化底蕴及南汉国之“九曜石”象天法地时代的浪漫气息,是岭南建筑与现代建筑融合的代表作之一,表现出王河对于“岭南与现代”的深刻理解。

1986年,王河从广州美术学院毕业,分配到珠江外资设计院从事建筑设计工作。彼时的珠江外资设计院里还有莫伯治、黄汉炎等前辈,均为岭南建筑设计领域大师级人物。王河跟着大师接触到的第一个项目是广州市东风西路的国际金融大厦,他在外墙窗户设计上,用一个钱币的形状来营造金融的感觉。

“我从古典的钱币、布币中提炼出符号,并进行解构重组,运用现代的铝型材,做出一个个类似钱币的窗造型,综合建筑外观整体考虑,使广州国际金融大厦充满了现代设计的韵味。”王河说,“灵感来源于传统,用现代材料来演绎,体现时代美感,这是一条文化自信的路。”

最终,用钱币来做外墙窗户的方案获得了成功。当时,王河没有像一些年轻的设计师那样坐在高楼大厦的办公室里,而是一头扎到工地,历经3年时间、上千个日日夜夜、近2万个小时,才完成了广州国际金融大厦“这幅画”。他也因此获得了设计生涯的参与设计的第一个奖项“广州市优秀设计奖一等奖”。那一年,王河仅25岁。

“大学学习美术专业绘画、环境艺术设计,培养了我从环境、生态、艺术角度思考问题,硕士阶段的建筑设计和博士阶段的建筑历史的学习,让我在设计时着力于城市、建筑、环境、生态及艺术手法,全局看待问题。”王河认为,岭南建筑的特色之一就是跟随时代、跟随景观而定,灵活接受外来文化,而不是一味地遵守居中而居、东西相拱的程式化传统,其最大的特点就是没有固定的模式,而是顺其自然、道法自然,实现“天人合一”的文化境界。

岭南建筑文化传承与创新

王河在建筑设计中始终坚持探索岭南建筑的传统韵味和时代特征。“中华民族文化、建筑文化是个瑰宝,我们需要延续自己的建筑文化并不断添加新的、有生命力的时代内容,反映我们这个民族的伟大性格。”王河认为,岭南建筑是农耕文化与西洋文化结合的产物,再加上独特的海洋文化,使其异于京派、海派,形成独树一帜的岭南派。

“兼容性是岭南文化的重要特征,表现在建筑风格上,就是要善于吸收海外文化,令东西方文化交汇碰撞,走出自己的路。”王河说,自己喜欢在细节上下功夫,出身于艺术学院,同时受过系统建筑学的教育,使王河成为精通建筑设计与室内设计的设计师。

王河非常注重“三雕两塑”的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承。他说,我国传统古建筑被誉为世界六大建筑体系之一,有着独特的东方建筑之美,同时也容纳了多种手工技艺。如在“村长院”项目中的“亚运芭蕉对联”,是王河对传统岭南园林陶塑艺术的创新,为表现岭南生活的情趣,他用现代窑高温烧制,釉色均衡,优雅通透,一次成型,性能比较稳定,成品率高。

王河主持设计的松园宾馆,采用传统古建瓦当瓦脊,在传统的佛山石湾琉璃瓦烧制工艺的基础上,大胆地提出工艺改革创新,对古建筑陶瓷“松园风光瓦当”和卷草瓦脊收口及釉色进行多次调试,提出绿蓝的釉色为“松园风光”的专用色,有别于传统的黄绿釉色,令其风格与大自然更加和谐,而艺术神韵采用南越国汉代的遗风,体现了岭南文化的源远流长。其中,“松园风光”卷草瓦脊、“亚运芭蕉对联”在2010年中国华南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上荣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银奖。

松园宾馆鸟瞰图

在王河的导师、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原院长陈开庆看来,王河在做设计时喜欢从建筑造型本身着手,这使得他的建筑造型不拘一格、灵活自如。陈开庆评价王河的创作特点认为,一是建筑造型丰富多变;二是建筑构思巧妙新颖;三是综合艺术传统建筑技艺运用自如。“这三个特点,正是一位新岭南建筑师所表现出来的独特风格。”陈开庆说。

让人诗意地栖居

“一座优秀的建筑,其精神内涵常常超越其功能本身,建筑师是建筑文化的主要传播者。”在接受采访时,王河低调地称自己只是一名工程绘图人员。他说,作为一名绘图匠,应当不断追求三种境界:第一种境界是“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第二种境界如孔子所言“学而不厌”,永无止境;第三种境界就是坚韧不拔、执着追求,做一名中华民族的“大国工匠”。

王河不断进行岭南建筑的探索,遵循建筑当随时代,既保护与传承,又更新与发展的原则。在做了20多年职业建筑设计师之后,王河选择进入集生产、科研、教学于一体的高校设计院,教书育人。然而,他并没有停止对岭南建筑新风格的探索与追求,这是他赋予自己的职业使命,这是他的安身立命之本,用以延续他的岭南情结。

“我最感激的人是陈开庆老师,他领我进入建筑学,我是他第一个文理工学科交叉融合的建筑学研究生。”王河说,“陈老师对我要求特别严格,甚至到了严苛的程度,别人读硕士是三年,我读硕士是五年。毕业工作后,我才深深地懂得老师的真实意图,他就是希望在我身上‘画’出最美的图画。在珠岛宾馆‘东一号楼’获得2003年广东省优秀设计奖一等奖后,陈老师建议我去读博,他说不要去学设计了,去读建筑历史,读史是为了设计理念的升华!”

“我最感谢的博导是吴庆洲教授、吴良镛院士。”王河说自己从他们身上学到很多。吴良镛院士对王河的教诲远不是后者用“感谢”两个字可以概括。他给王河的书《岭南建筑新语》题写了书名,并为中国建筑文化研究文库及《中国岭南建筑文化源流》一书洋洋洒洒地写了1万多字的序。他在序中叮嘱王河,在科学上要有整体性理解,在艺术修养上要达到高境界,在思想情感上要对吾土吾民有发自内心的挚爱。

纵观王河整个建筑设计生涯,他致力于岭南建筑设计本土文化的探索与创新。他的建筑设计理念一直秉持着绿色环保、全生命周期的科学发展理念,结合新型城市化建筑的要求,提出“三要论、七要素”的全生命周期城市设计理论。先后出版专著《岭南建筑新语》《岭南建筑学派》《中国岭南建筑文化源流》《岭南传统建筑技艺》,以及正在编写出版的《基于公共卫生事件应对的健康城市设计管理体系标准指南》等。

从事建筑设计30多年,王河获奖近百个,在各级学术期刊发表论文50多篇。在粤港澳大湾区的时代背景下,王河建议年轻设计师不仅要关注建筑本身的功能,还要关注建筑与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注重建筑设计,注重品牌设计,结合健康、智能化、大数据等趋势,打造别具一格的岭南建筑文化特色。

责任编辑:姜晓丹
打开客户端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