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接力 湖北中医药大学“博士团”服务基层办实事
人民日报客户端湖北频道陈霞胡丹萍陈依2021-12-22 08:58

“到基层去,到群众中去,到最需要我们的地方去。”自2011年湖北省委组织部、共青团湖北省委启动实施“博士服务团”服务基层计划以来,湖北中医药大学累计选派湖北省“博士服务团”成员27人次,7人获“湖北省博士服务团工作先进个人”,3人受到通报表扬,1人获“湖北青年五四奖章”。十年来,该校博士团成员把“他乡”当“故乡”,把“挂职”当“任职”,俯下身、沉下心、办实事,为地方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中医药科技创新、乡村振兴发挥着积极作用。

医者仁心 守护百姓健康

“陈家坝村2组周祖国,左眼失眠,患慢支并轻症肺气肿,2016年冬,摔跤导致股骨粉碎性骨折……”这是王伟军“扶贫记录本”上的一段日志。王伟军是该校附属湖北省中医院骨伤科副教授、副主任医师,也是湖北省第七批、第八批“博士服务团”成员。2018年3月,他被选派到秭归县中医医院挂职。在他的“扶贫记录本”上,记录了走访1000多名扶贫对象后的感想和需要重点帮扶的患者信息,这些都是他翻山越岭,走遍了秭归县8镇4乡的乡镇卫生院及50多个偏远行政村后细心记载下的。有些患者家里特别贫困,王伟军就自己掏钱给他们买药。一年期间,他自掏腰包给患者买了近2万元的药品和生活必需品。有人说他傻,王伟军却说,“只要有人需要,我会一直做一个‘傻博士’”。

一年服务期满后,王伟军又申请延期服务。2019年4月,他来到兴山县中医医院挂职,举办中医适宜技术培训班及冬病夏治培训班,邀请名医教授开展疑难重症病例讨论和义诊;走遍兴山县8个乡镇,入户开展健康扶贫及义诊,让山区群众在家门口享受到优质医疗服务,受到了县域内百姓一致好评。2020年疫情期间,他为医院捐款2万元,并指导疫情防控。2020年6月,兴山县中医医院向该校附属湖北省中医院发来感谢信,对王伟军挂职期间的表现给予高度肯定和衷心感谢。同年,王伟军荣获“湖北青年五四奖章”。

“术精岐黄 德泽桃李”,这是2020年12月底,孝昌县委、县政府赠送给湖北省首批“博士服务团”成员、该校基础医学院李德顺教授的书法卷轴上的八个大字。2011年,李德顺被选派到孝昌县第一人民医院挂职。他用精湛的医术医治了不少疑难杂症,是孝昌百姓口口相传的好医生。为期一年的挂职锻炼结束后,他仍坚持每周二晚上驱车一百余公里前往医院,接诊一天后再开车返回武汉,十年来从未间断。他的家人曾不止一次问他,来回路上夜间开车孤单寂寞吗?他说,有时会,但更多的时候不会,因为在高速公路上的一个多钟头,可以将上周就诊患者的情况在心里过一遍。2019年该校“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学习身边先进典型暨教师思政工作报告会上,李德顺动情地分享了自己多年来的心声。

“这个红包,我不能要。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能把您的病治好我很荣幸。您以后不舒服可以随时再找我。”张女士小便潜血3年多,一直不见好转,找到沈峰针灸治疗几次后,身体完全康复,本想用“红包”向沈峰表达谢意,却被他拒绝了。和李德顺一样,该校针灸骨伤学院沈峰教授也是湖北省首批“博士服务团”成员,当时在汉川市中医院挂职。挂职期间,他把脉问诊,对症下药,医治好了不少患者。

“奔波在抗疫前线,让我一年的挂职锻炼经历得到了升华。”2020年疫情期间,作为湖北省第八批“博士服务团”成员的该校针灸骨伤学院陈松副教授,正在荆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挂职。他带领医院制定了具有扶正祛邪、清热解毒功效的中药预防方剂,让中医药早期介入、全程介入、深度介入,所有病人一人一方,医院实现了“五个0”和“两个100%”——无一例死亡病例,无一例轻症转重症,无一例交叉感染,无一例医护人员感染,无一例出院患者复阳;中医药参与率100%,中西结合治愈率100%,守护了一方百姓健康。陈松获得了荆州团市委“抗疫优秀青年”和2020年度“湖北向上向善好青年”荣誉称号。

精准帮扶 送医送药送温暖

2020年8月,该校附属湖北省中医院肾病科主治医师王长江作为湖北省第九批“博士服务团”成员接下了同事王伟军的“接力棒”,来到了兴山县中医医院挂职锻炼。兴山县有91个村,海拔1500米以上山峰有227座,村民就医需要翻山越岭几个小时才能到村卫生室。为了更深入地了解乡村医疗的实际情况,王长江利用休息时间自驾走访了全县60%的卫生室,遍及8个乡镇54个村卫生室77名村医。根据调研情况,他有针对性地组织义诊团队前往离县城百里之外的偏远山村义诊,服务群众200余人次,并撰写了《让乡村医生成为乡亲健康的守门人》的调查报告。“通过调研、义诊,我更加深刻地领悟了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真正成为群众的贴心人……”2021年9月,王长江作为优秀成员在湖北省第九批“博士服务团”总结暨第十批“博士服务团”动员培训会上发言时说。

“感谢湖北中医药大学为老人们送来了温暖。”“程井军博士真是将温暖送到了老人们的心坎。”五峰县采花福利院院长吴玉林激动地说,并代表福利院老人赠予程井军“大爱无疆 善心永存”的匾额。2014年,该校针灸骨伤学院程井军副教授作为湖北省第三批“博士服务团”成员在五峰土家族自治县中医医院挂职锻炼。在义诊走访中,他了解到,福利院有近70位孤寡老人,很多患有白内障、疝气、中风等疾病,在寒冬来临之际,急需棉被过冬。他立即联系学校和一些爱心组织,募集捐赠了100套棉衣、70床厚棉被及10辆轮椅。挂职期间,程井军还联系学校为医院捐赠了近20万元中成药。

“程医生,老吴二十分钟前喝了几盅包谷酒,心口痛得厉害,咋办?”一天刚下班,程井军就接到距五峰县城关40公里吴老汉家打来的电话,他急忙赶过去。山村道路狭窄,部分路段因落石受阻,他不得不将车停在路旁,冒着山石滚落的风险徒步登山进村,最终及时赶到,救治吴老汉转危为安。一年来,他成了山民们的及时雨、雪中炭,一个电话、一声请求,他便行走在山间小路上,给患者送上健康和温暖。

在赤壁市中医医院挂职的湖北省第八批“博士服务团”成员、该校基础医学院陈好远老师,在做好医院各项工作时,还协助开展全国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他多次和团队成员背着背篓,拿着摄像机、小铲、记录本、干粮等走进深山老林,围绕野生中草药资源的种类、分布、蕴藏量等信息开展中药普查。团队先后收获野芝麻、绞股蓝、绣线菊、丝穗金粟兰等多种中药材,为当地中医药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信息。每周四天的门诊,陈好远也从未落下,医治患者肝胆脾胃病以及其他常见病疑难病,疗效受到广泛好评。

牵线搭桥 构建服务平台

把自己的最大优势和价值发挥出来,让挂职单位、基层群众共享资源与技术带来的实惠,这是所有“博士服务团”成员的共同心愿。他们积极搭桥梁、建平台,成立“博士工作室”,最大限度发挥专业优势,服务百姓。

2021年4月和5月,在湖北省第九批“博士服务团”成员、该校针灸骨伤学院李佳副教授和唐宏图副教授的牵线下,“岐黄学者王华教授工作室”落户咸宁市中心医院和利川市民族中医院。李佳和唐宏图2020年8月分别被选派到这两个医院挂职锻炼。今年8月底结束一年服务期时,他俩却放弃“回家”,继续申请延期服务,又成为了第十批“博士服务团”成员。唐宏图从利川“转战”到家乡宣恩县中医医院,李佳则继续留在原挂职单位。暑假,唐宏图联系该校团委、针灸骨伤学院以及利川市团委,在利川市民族中医院举办博士团暑期“三下乡”义诊、药品捐赠、专业授课等系列活动。活动中,该校向医院捐赠了价值20万元的药品及物资。李佳还组织湖北省“博士服务团”成员和省内知名院校、医院的教授、博士,到咸宁及周边地区开展义诊及防疫宣传活动10余次,惠及群众1000余人,并4次到百余里之外的通城县开展医疗扶贫。他说,“咸宁是我的家乡,我想通过努力,带来更优质的资源,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为家乡的百姓‘看好病’”。

作为湖北省第四批“博士服务团”成员,现在该校人文学院工作的王朝阳教授2015年赴大悟县中医医院挂职锻炼。除了坚持坐诊、开展学术科研讲座,到大悟的第四个月,王朝阳就牵线组织学校专家团到医院开展义诊,当天诊治患者200余人次,还在医院建立了“湖北中医药大学就业基地”,加强了医院与该校的联系,为医院的科研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他牵线学校志愿者开展关爱留守儿童活动,为宣化店镇大胜关小学、河西村小学分别捐赠了价值近万元的书籍和体育用品等,激励留守儿童自强自立、健康成长。

2016年初,该校药学院杨琴副教授作为湖北省第五批“博士服务团”成员,来到孝感市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中心挂职锻炼。在那里,他引进湖北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重点科技专项1项,项目资金15万元;促成校企合作6项,引入人才智力支撑6人次,解决技术难题2个;提出5条合理化建议,并被有关部门全部采纳。服务期间,他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在引进高端人才、培养青年骨干、带动科学研究、开展扶贫攻坚、推动校地校企合作等方面积极助力,在2016年度孝感市市直机关考核中被评为“优秀”。

授之以渔 培养专业人才

做好基层医疗服务,需要“输血”更要“造血”,要着力培养本土业务骨干,打造一支带不走的专业人才队伍。“把技术教到位,做好传帮带,真正起到长远获益的效果。”唐宏图感慨地说。挂职期间,他带领利川市民族中医院推拿(疼痛)科、针灸(康复)科开展针刀业务,手把手开展现场教学,将“超声引导针刀”“针刀镜”等技术引入医院,完成针刀手术500余台。目前,唐宏图已为医院针灸(康复)科、推拿(疼痛)科培养出青年骨干医师6名,其中,直接师承弟子3名。同时,积极开展技术培训,在2020年度恩施州中医药学会年会、利川市乡村医生培训、中医适宜技术培训班上,为500余人次作技术指导讲座。

李佳与医院中医科医生结成传帮带对子,进行带教指导,帮助年轻医生形成了一套独特而有效的诊疗体系。挂职服务期间,李佳组织医院联合武汉同济医院开展高水平针灸临床科研项目,目前已落实湖北省卫健委重点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项目1项,带领团队完成了《咸宁市中医事业发展之思考》课题结题,发表SCI源期刊论文2篇,参与了咸宁市思想库课题研究。目前,他带领团队成员正在深入研究2个新的课题。

湖北省第二批“博士服务团”成员、该校基础医学院曾祥法副教授在应城市人民医院挂职锻炼期间,每周坚持门诊,开展临床带教,尽心尽力为医院培养了一批踏实肯干的业务骨干。

该校中医临床学院张平副教授是湖北省第十批“博士服务团”成员,今年9月来到大悟县中医医院挂职。走进“张平博士工作室”,就能看到一面写着“德艺双馨 妙手回春”的锦旗。这面锦旗是一名乡镇卫生站的护士患者送来的。患者的头部和身体四肢患顽固性湿疹十余年,严重影响日常工作。一家人抱着一线希望来找张平。张平找准病因,坚持中医药治疗为主。没想到患者渐渐痊愈了,还介绍了很多患者来找她看病。虽然来医院挂职才三个多月,但是她已经为医院皮肤科设置了六间特色治疗室,每周都在科室或全院开展新技术的医疗规范培训,包括埋线、自血疗法、痤疮特色治疗、光电项目培训等,自制了八种科室特色膏方。在她的带领和推动下,科室的凝聚力和综合实力进一步加强。

“接受一份使命,不怕吃苦,不怕困难,以满腔热忱为挂靠单位提供专长服务……”这是该校针灸骨伤学院刘建民副教授的心声。他和张平一样,都是湖北省第十批“博士服务团”成员。今年9月,他被选派到随州市中医院挂职。通过两个月时间,他帮助医院康复科形成了更加完善的诊疗体系,打造了一支以“六经辨证治痛症”为研究目标、四个研究小组协同推进的研究团队,激发了团队成员的研究热情。同时,刘建民积极培养专业团队,向护理部推广小儿推拿技术,初步建立了护理部小儿推拿技术培训方案。

十年来,一批批湖北中医药大学人在基层挥洒汗水、接续奋斗,受到挂职单位及当地政府的高度肯定。该校将继续坚持深度参与“博士服务团”工作,将其作为扎根湖北、服务湖北的重要路径,作为深化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重要举措,引导更多青年人才流向一线、服务基层,在经济建设主战场、科技创新最前沿和乡村振兴第一线中奉献中医药智慧和力量。

责任编辑:范昊天
打开客户端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