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项从“0”到“1”的突破靠的竟是驯化野生水稻?
人民日报经济社会微信公号喻思南2022-02-07 10:09

水稻是全球一半左右人口的主粮

当前栽培的水稻,往上溯源

祖先都是7000到1万年前的二倍体野生稻

我国科学家通过快速从头驯化策略

创制了全新的水稻材料

有望开辟一条野生植物驯化新道路

为缓解世界粮食危机

提供了一种可行的策略

前不久,基于在作物育种上的贡献

这项关于水稻的重大原创成果

入选2021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

我们采访了主持该研究的

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研究员李家洋院士

水稻驯化的得与失

农作物驯化是农业文明起源的重要标志。经过漫长的驯化,野生植物中符合人类需求的性状被保留下来。

驯化改良后,作物的产量更高了,适用种植范围更广了,但这一过程使得遗传多样性的大量减少,一些重要基因资源的丢失。

“营养不够施肥,生病了打药,农作物被呵护得这么好,久而久之,很多基因就丢失了,对环境的耐受能力也下降了。” 李家洋解释,目前农作物品种变化很快,一些种质资源没有了,就再也找不回来。

李家洋院士在查看野生稻

与传统农业是多样化品种小规模种植不同,现代农业高产品种的单一化、同质化种植的模式,不仅削弱了农业生态系统多样性,还引发土壤、水污染等环境问题。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报告,预计到2050年,全球粮食生产应在当前基础上增加50%才能满足需求。

一边是不断增长的粮食需求,另一边是作物遗传多样性持续降低,面对双重压力,李家洋表示,如何改良品种,进一步提高作物单产,是农业科技界不得不面对的难题。

过去,科学家在二倍体栽培稻的基础上,培育出了一系列优异的水稻品种。然而,除了二倍体栽培稻,稻属还有其他20多种野生植物。

按照基因组特征,这些野生稻属分成11类,包括6类二倍体基因组和5类四倍体基因组。其中,CCDD基因组异源四倍体野生稻有天然的杂种优势,此外,生物量大、环境适应能力也强。

为什么不能在异源四倍体野生稻基础上,从头驯化一种全新的水稻?瞄准这一前人从未涉及的领域,李家洋带领团队希望培育出产量高,环境适应好的新水稻。

从“0”到“1”的重要突破

虽然异源四倍体野生稻种质资源优势明显,驯化潜力和开发空间大,但它也存在一些致命的不足。比如,种粒小、易脱落,花期短等,这些缺陷使其无法进行农业生产。

野生稻受株型、花期、育性等影响,通过实验室驯化、改良起来也困难重重。

经过多年攻关,李家洋团队提出了异源四倍体野生稻快速从头驯化策略,破解关键技术难题,创造了世界首例重新设计与快速驯化的四倍体水稻材料。这是水稻育种从“0”到“1”的重要突破。

田间种植的异源四倍体野生稻

具体来说,驯化策略分为四个阶段。在第一阶段,该团队与国内外同行合作,收集到28份异源四倍体野生稻资源,并从中筛选出一份高秆野生稻资源——多倍体水稻1号(PPR1)。

在第二阶段,建立了野生稻快速从头驯化技术体系;在第三阶段,进行品种分子设计与快速驯化;第四阶段则是推广应用新型水稻作物。

经过催PPR1中同源基因进行基因编辑,团队成功创制了落粒性降低、芒长变短、株高降低、粒型变长、茎秆变粗、抽穗时间缩短的各种基因编辑材料。

这项工作证明,从头驯化四倍体野生稻在策略上是可行的。

“参照设计路线图,我们将用5至10年完成示范材料。”李家洋说,之后,再用5年左右,培育可用于农业生产的高产优质高抗高效新水稻作物。

野生稻驯化示意图

从野生稻到老百姓种的栽培稻,过去用了7000到1万年的驯化。如今,应用新方法,水稻从头驯化可能缩短到几十年甚至几年。

多倍体化是植物最重要的进化事件之一。从二倍体向多倍体演化过程引入了新的遗传信息,因此该驯化策略,还有利于从种质资源角度,保护生物多样性。

翻开作物育种新篇章

这项研究不只是对水稻有价值。证明异源四倍体野生稻快速从头驯化策略高度可行,对未来创制培育新的作物种类具有重要意义。

李家洋介绍,包括小麦和燕麦等粮食作物,烟草、棉花和甘蔗等工业作物在内,许多重要作物都是异源多倍体,它们大多数是天然的异源多倍体物种。

然而,由于人工诱导异源多倍体作物难度大、时间长、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许多有价值的种质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由于极大压缩了作物驯化时间,该方法为农业产值高、遗传背景复杂、驯化潜力大的野生植物的快速驯化开辟了道路,进而为缓解世界粮食危机提供了一种可行的策略。

李家洋团队成员,从左至右分别为余泓、张静昆、孟祥兵

不过,专家表示,仍有相当一部分野生植物无法实现组培再生和基因转化,这阻碍了基因编辑和合成生物学技术应用到其驯化中。此外,有些野生植物存在生殖障碍、基因组不稳定等问题。

攻克这些问题,必须依靠植物基础科学研究的理论创新和技术突破。从头驯化更多新作物,科技界还要很多工作要做。

责任编辑:杨晓琴
打开客户端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