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非常期待亲身体验一次当奥运火炬手的感觉,领略一下其他火炬手的风采,我想带着相机去记录这些历史画面。”当得知自己被推荐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火炬手时,付春来激动地说。这位71岁的摄影师,无论何时都忘不了自己的职业,不放过每一个拍摄的机会。
除了奥运会火炬手这个身份外,付春来还有另一个与冬奥会息息相关的身份,据他介绍,北京冬奥会配备了红十字会救援队来提供应急救援服务,直接参与奥运会场的医疗保障,“我进行随队拍摄,这是我与冬奥另一个最直接的关联。”
摄影师付春来
付春来个头不高,常年理着小平头,但身材健壮、精力充沛、谈吐时髦,所以熟识的朋友都喊他“付叔”。和冬奥会中的双重身份一样,在工作中,他也扮演着双重角色。首先,他是一位资深的职业摄影师、中国艺术摄影学会的创始人之一,拍摄过很多有意义的专题故事。
“付叔”还是个对自己有要求的人,他站在职业摄影师的角度为自己立课题,在生活中捕捉那些能够引起社会关注的、具有故事性和概念性的专题。他曾连续拍摄藏族女孩旦珍的故事,从她一开始被发现是先心病患儿、第一次坐火车去北京、第一次见到天安门、到后来在武警总院做手术,一直拍摄到她康复、考上大学,花费近8年的时间进行追踪记录。
从2013年开始,“付叔”开始专注于拍摄乡村医生群体,北自黑龙江、内蒙古等地,南至海南、广西等地……他的足迹跨遍大江南北,希望以影像的形式记录中国乡村医生这个大群体,把更多区域、更多民族的乡村医生都纳入到拍摄计划中。谈到拍摄的初衷,付春来表示,“因为这些人是离老百姓最近的,是老百姓家门口的健康医生,但是在社会上他们是被忽视的。这些人义无反顾,也没什么怨言,一心朴实地扑在这样一个岗位上,我觉得这个群体非常伟大。”
连年累月地拍摄,长达数年的追踪,这位71岁的摄影师用自己的执着与坚守,在奥运会赛场外传递着属于自己的正能量。
志愿者付春来
在网上搜索付春来的名字,绝大多数新闻都和公益活动相关。这是他的另一个角色——志愿者。在成为红十字会志愿者之前,付春来在北京798的一家艺术馆做艺术总监,2012年,在一次机缘巧合下,他记录了一次红十字会的公益行动,被这些乐于奉献的志愿者所吸引,随后便开始了长期的公益影像记录。
“首先是这里发生的人和事吸引了我,从摄影师的角度上讲,这些也正是我要寻找的拍摄目标和内容,这是一个双向的吻合。”从一位艺术家到一位志愿者,付春来觉得自己找到了最佳的平衡状态。尽管待遇和之前相比差距悬殊,但付春来坦言,在红十字会做了十年志愿者,他在个人情感、精神层面收获到了更多。
2020年武汉疫情爆发,付春来连夜从北京驱车向南,翌日一早便进入武汉城区,投入到这座江城的支援行动中。付春来在武汉大学学的摄影,他主动请缨奔赴前线,很大程度也源于这个情结。对于灾难,他也不陌生。自2008年汶川大地震以来,玉树、雅安、鲁甸,他都以志愿者的身份参与过救援,一年里出差在外近300天,黝黑的肤色是他常年风餐露宿的写照。
前不久,红十字国际学院在海南开办了一期“人道服务高级研修班”。付春来作为客座研究员去讲课,中心内容是人道视觉传播,传授如何去拍照、如何用图像记录跟人道事业事务有关的内容。为准备课件,年逾古稀的“付叔”夜以继日地整理,把这10年来拍摄的照片都翻了个遍。“我讲课的目的是让这些人去更多地掌握关于人道视觉传播的要领,让他们都拿起相机、手机等摄影‘武器’,随时随地记录周围发生的公益故事,让更多人了解公益,吸引更多力量参与到公益项目活动中。”
“志愿者在红十字会是一个基本概念,对冬奥而言,志愿者也是一个基本概念,二者的理想和信念、价值观念和行为都有很多相通之处,比如传递团结、希望和热爱。” 付春来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