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见·从总书记塞罕坝之行,解码“中国绿”
人民日报客户端2021-08-24 20:23

“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这是昔日塞罕坝的荒凉;“河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这是如今人们对塞罕坝的赞誉。

8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月亮山,察看林场自然风貌,听取河北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和林场管护情况介绍,看望护林员。

树,一棵棵种出来;绿,一步步攻下去。塞罕坝人用行动创造了荒漠变绿洲的传奇,成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功范例。

今天,跟随总书记的脚步,解码中国发展的绿色奇迹。

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

在塞罕坝,留下了一首诗:“万里蓝天白云游,绿野繁花无尽头。若问何花开不败,英雄创业越千秋”。

放眼望去是密密匝匝的树林,谁曾想到,眼前如此平常的树,曾经却也是塞罕坝稀罕的东西。从树海茫茫、水草丰美,到苍凉大漠、怪石嶙峋,再到如今荒山披绿、松涛阵阵,塞罕坝的绿水青山之变发人深省。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就谆谆告诫:“河北北部的围场,早年树海茫茫、水草丰美,但从同治年间开围放垦,致使千里松林几乎荡然无存,出现了几十万亩的荒山秃岭。这些深刻教训,我们一定要认真吸取。”

此次调研塞罕坝机械林场,更是让人们在思想上高度重视起来,扎扎实实把生态文明建设抓好。

1.jpg

一句“生态兴则文明兴”延续着中华民族的古老智慧,蕴含着深刻的辩证法。对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向来看得很重,多次强调要“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

早年间在福建工作,习近平同志到三明常口村调研时就曾指出:“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山区要画好‘山水画’,做好山水田文章。”2005年8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安吉县余村考察,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

党的十八大以来,就陕西延安削山造城、浙江杭州千岛湖临湖地带违规搞建设、秦岭北麓西安段圈地建别墅、新疆卡山自然保护区违规“瘦身”、腾格里沙漠污染、青海祁连山自然保护区和木里矿区破坏性开采、甘肃祁连山生态保护区生态环境破坏等严重破坏生态环境事件,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批示,要求严肃查处。

为何要盯住生态环境问题不放?

“我们在生态环境方面欠账太多了,如果不从现在起就把这项工作紧紧抓起来,将来会付出更大的代价。”

如何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建设?

“一定要树立大局观、长远观、整体观”“必须统筹兼顾、整体施策、多措并举,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

草木无言,但在河北塞罕坝机械林场,在甘肃八步沙林场、大马营草原……一草一木都见证着习近平总书记保护生态的决心;

山川不语,但层峦叠嶂的武夷山、青青贺兰山、波光粼粼的青海湖……一石一水都记录着总书记生态考察足迹。

高质量发展是对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的总要求

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曾被不少地方视为一道非此即彼的单选题,走上一味索取资源的弯路,结果可想而知。

“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

经历了几十年的高速增长,面对速度换挡、结构调整、动能转换,中国经济接下来该怎么走?

习近平总书记言之谆谆:

“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不是矛盾对立的关系,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实践证明,经济发展不能以破坏生态为代价,生态本身就是经济,保护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

“我们搞的开发建设必须是绿色的、可持续的。”

……

往上追溯,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不少都是经济发展模式出了问题。粗放扩张的经济发展方式使资源环境方面付出了沉重代价,决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就拿长江经济带发展来说,5年间,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了三次座谈会,就是要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2.jpg

2021年全国两会,内蒙古代表团,一位代表的身份令习近平总书记感叹:“从‘砍树人’到‘看树人’,你的这个身份转变,正是我们国家产业结构转变的一个缩影。”

这位代表在发言中汇报:“据测算,2018年我们这里的森林与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总价值6159.74亿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有了一本明白账。”

习近平总书记颔首赞许:“你提到的这个生态总价值,就是绿色GDP的概念,说明生态本身就是价值。”

2020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质量发展不只是一个经济要求,而是对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的总要求;不是只对经济发达地区的要求,而是所有地区发展都必须贯彻的要求;不是一时一事的要求,而是必须长期坚持的要求。”

让人民群众共享生态文明建设成果

6月5日世界环境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今年我国确定的主题。

“让人民群众共享生态文明建设成果”。习近平总书记如此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的背后,是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广大人民群众热切期盼加快提高生态环境质量”“绿色是生命的象征、大自然的底色,更是美好生活的基础、人民群众的期盼”……2018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讲话,“人民”二字反复出现。

还老百姓蓝天白云、繁星闪烁,还给老百姓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景象,为老百姓留住鸟语花香田园风光……习近平总书记发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进军号令。

江河湖泊、大山腹地、城市乡村、山水林田湖草沙……处处着眼于老百姓的生活质量,确保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3.jpg

这是浓浓的民生情怀,也是强烈的历史担当。

“面对生态环境挑战,人类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没有哪个国家能独善其身。”2019年4月,习近平主席在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传递着一个重要信息,应对气候变化是人类共同的事业。

以实际行动加强应对气候变化,中国宣布力争于2030年前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努力树立大国典范。

“实现这个目标,中国需要付出极其艰巨的努力。我们认为,只要是对全人类有益的事情,中国就应该义不容辞地做,并且做好。”习近平主席的话字字千钧。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策划:杜尚泽

撰文:林小溪、赵梦阳

图片来源:新华社(摄影:李学仁、谢环驰,统筹:赖向东、毕晓洋)

责任编辑:朱笑熺
打开客户端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