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村党组织书记论坛上,上海6位“新时代好班长”传经送宝
人民日报客户端上海频道巨云鹏2022-10-14 15:59

“居村干部,光待在办公室里是做不好群众工作的,要靠双脚走,靠眼睛观察,靠嘴去聊。只有多接触了,才能形成和群众之间的纽带,才能有后续的了解和信任。”10月14日,在由上海市委组织部主办、普陀区委组织部承办的2022年上海市基层治理专题培训班暨“新时代好班长——居村党组织书记论坛”上,普陀区桃浦镇紫藤苑居民区原党总支书记杨兆顺的一番话,让现场观众频频点头。

徐汇区田林街道田林十二村居民区党总支书记赵国庆已经60多岁。“在居民区工作就要有服务意识,最重要的是把居民当做亲人来看待,急人所急,与人共情。”论坛上,他回忆了今年春天上海疫情形势严峻之际,自己和年轻人一起搬物资、挑重担,得到居民认可的故事。

虹口区嘉兴路街道香港丽园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刘苗,因在疫情防控期间与一名医护工作者的对话还广为人知。在他看来,在急难险重面前,面对群众诉求,“放”与“不放”考验的是基层干部对责任的认识,需要从全社会最大利益的角度来考量。

黄浦区老西门街道曹家街居委所在的梦花街,在大上海保卫战中一度是疫情最严重的区域之一。曹家街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周洁带领一班人冲在旧里一线,面对各种难题,用真情、实干获得居民的理解和配合,合力守护家园。“社区工作千头万绪,要理解群众的切身诉求,通过‘穿针引线’破解难题,获得群众的认可和支持。”

71489fd7946b93bf5cb793b03e4f787.jpg

前排6名居民区书记讲述如何做好居村工作。主办方供图

普陀区长征镇象源丽都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倪晓倩,让疫情防控中涌现出来的志愿者队伍常态化运转,鼓励年轻人成为线上第二楼组长,开展书记接待日、共享日等活动,积极探索多样化项目平台,凝聚社区力量,组建“十色志愿者”服务队伍,让居民群众在社区治理中找到自己的价值。

嘉定区菊园新区嘉筱社区党支部书记罗晓华,则谈起为本地居民、外来租客提供“连心”服务,发挥“一楼三长”的“邻里效应”和“互补效应”,弥合老年村民、年轻租客两类群体在文化、年龄等方面差异,实现“小事不出楼组,大事不出社区”的治理目标。

论坛上,这6名居民区党组织书记现身说法,就开展常态化联系服务、及时响应居民群众诉求、落实重点群体服务管理、完善党群服务阵地体系功能等方面交流经验和做法。论坛通过上海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平台电视端、上海基层党建视频号等在线直播。

上海大学社会学院党委书记杨锃,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教授崔丽娟,就如何吸引、用好、留住抗疫集结的社区力量,讲好群众语言,提升共情能力进行了点评。杨锃认为,新时代的居村党组织书记,除了一般的工作能力,还需要提高干事创业的韧性,锻炼迎难而上、不惧压力的能力。崔丽娟认为,做好社区群众工作,必须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发动更多群众成为社区的建设者、守护者,更好助力社区发展。

责任编辑:巨云鹏
打开客户端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