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北,海之滨,一条河遇见一片海。
河是黄河,长途跋涉不坠青云之志,日夜兼程披着一身风沙;海是渤海,潮涨潮落不减脉脉情深,迎接远道而来的浩荡奔流。当黄河与渤海撞了个满怀,不仅打翻了大自然的调色盘,挥洒出黄蓝交汇的开阔画卷,还使沧海变桑田,孕育出年轻的黄河三角洲湿地。
20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山东省东营市考察黄河入海口。跟随总书记的脚步,我们观沧海,听棹歌,在咏怀中感悟“黄河入海流”的意气风发,在流光里回溯“长河落日圆”的雄浑壮丽,读懂黄河5464公里一路高歌的壮志豪情。
回望黄河之美:滋润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万物生长
当盛装的深秋来临,不妨在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与花鸟鱼虫来一场约会,在礼行天下的山东,动植物也受到儒雅风韵的熏陶。
丹顶鹤以羽毛作笔,对照天边描摹海的轮廓;东方白鹳以落日为幕,邀请水中倒影翩翩起舞;头戴“黑礼帽”的黑嘴鸥身着“白色礼服”,把霞光洒向碱蓬草铺展开来的“迎宾红毯”;芦苇荡的魔法就发生在被风吹过的瞬间,那是花开时节飘逸洒脱的“芦花飞雪”……
一花一世界,一鸟一天堂。2年前,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黄河三角洲是我国暖温带最完整的湿地生态系统,要做好保护工作,促进河流生态系统健康,提高生物多样性”。目前,保护区有野生动物1630种、植物685种,作为全球鸟类重要的越冬地和繁殖地,每年都有数百万只“云中客”衔来远方的问候,在此中转休息、安家落户。
上周,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上,习近平主席强调,“生物多样性使地球充满生机,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保护生物多样性已成为国际社会面临的共同挑战,从“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到“共同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为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贡献大国智慧,中国理念愈发深入人心。
回望黄河之治: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
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从天地玄黄中走来,揽万千气象于胸怀,炎黄子孙由她哺育,古老文明因她肇始。
黄河,神州大地的忧患河!
新中国成立前的2500多年间,黄河下游共决溢1500多次,改道26次。取一瓢黄河水,水波荡漾出一部微缩的古代治水史,透过黄河的眼眸,我们看到了大禹“疏川导滞”、汉武帝“瓠子堵口”、潘季驯“束水攻沙”……
黄河,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黄河宁,天下平”是沿岸百姓盼了数千年的梦想。新中国成立后,沿黄军民和黄河建设者开展了大规模的黄河治理保护工作,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
“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在习近平总书记部署推动下,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扎实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被列入“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上周,三江源等第一批国家公园正式设立。5年前,在青海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习近平总书记通过大屏幕连线接通了黄河源头鄂陵湖—扎陵湖观测点,听取保护生态情况汇报,并就做好管护工作做了深入交流。
甘肃的黄河治理兰铁泵站项目点、宁夏的黄河吴忠滨河大道古城湾砌护段、山西的汾河太原城区晋阳桥段、河南的黄河兰考东坝头段……从上游至下游,黄河岸边留下总书记的考察足迹。
“把保障黄河长治久安作为重中之重”“让一泓清水入黄河”……殷殷嘱托,着眼长远。
本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民族复兴道路上,治黄事业书写新篇章,古老黄河焕发新活力。
回望黄河之魂:融入华夏儿女精神品格的百折不挠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是一首大合唱。
听,雪山草地唱响长征组歌,黄河船夫高呼“咳哟!划哟”,悠扬的《谁不说俺家乡好》抒发保卫河山的铁骨柔情,急促的冲锋号音是刘邓大军强渡黄河、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胜利凯歌……乐声也是心声,在命运交响与时代回响中,黄河以百折不挠的磅礴气势塑造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伟大品格,成为民族精神的重要象征。
黄河水滋养的宝塔山下,“延安精神培育了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1939年4月,《黄河大合唱》于陕北公学大礼堂首演,震撼人心,轰动延安,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呼声。
黄河水浇灌的焦桐,挺拔伟岸,根深叶茂。“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兰考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工作过的地方,习近平同志曾五年三赴兰考,深情地说,“焦裕禄精神是永恒的”。
如今的黄河口,大河息壤稻飘香,蟹子成熟满黄膏,一派丰收景象。山东老乡辛勤劳作一天后,“哈”瓶啤酒微醺的“恣儿”,醉意不在酒的度数,而是小康生活酿造的幸福滋味。滔滔黄河水,见证一代代人的牺牲与奉献、无愧与无悔,更见证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汇聚百川,奔腾入海,黄河口却并不是漫漫征途的终点。黄河儿女从这里出发,走向世界,把激昂旋律传遍四方。
大河汤汤,岁月悠悠,黄河大合唱永不落幕,这乐章中有你有我,有奋斗者的足音,有苦难辉煌的过去,更有充满希望的未来!
策划:杜尚泽
撰文:邝西曦
图片来源:新华社(摄影:李学仁、谢环驰、王晔;统筹:毕晓洋、虞东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