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正值草莓大量采摘上市的季节。“五一”期间,笔者来到奉新县上富镇湖东村观光生态园,只见一畦畦碧绿的草莓地挂着红红的果子,一派丰收景象,满园清香引来八方游客采摘。“我年年都来采摘,这个草莓味道相当好,香脆甜!”赤岸镇华林社区居民卢小明告诉笔者。
据了解,湖东村观光生态园为该村产业扶贫项目,占地150余亩,主要有四季花海、水果采摘体验、亲子娱乐区、荷塘、采莲池、摸鱼池、木屋、花园长廊、树林拓展基地等板块,是一个集现代农业、田园休闲、客栈民宿、亲子乐园、康养宜居等功能于一体的游览体验特色休闲综合体。
“我们通过‘村委会+公司+农户’的经营机制,把生态园建在产业链上,让观光经济持续‘升温’。2022年,我们又争取财政衔接资金200万元,用于建设高质量大棚提升、休闲木屋、亲子娱乐区、树林拓展基地,投放鱼苗1万余斤,种植莲子30余亩。”据湖东村有关负责人介绍,该项目全部建成营业后,预计可带动18户脱贫户、监测户就业,年均增收0.8万元。同时每年可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10万元以上,产生的收益70%将用于村集体发展公益事业,30%用于脱贫户、监测对象分红。
产业基地干劲十足,种植大棚绿意盎然,特色民宿人气爆棚……春夏之交的奉新县,处处生机勃勃。
城下村位于奉新县赤岸镇西部,辖16个村民小组,共695户2320人,其中脱贫户27户77人,发展难的问题怎么破解?产业“聚能”如何实现?
“我们坚持把加强党的建设和推进产业发展有效融合,依托本地产业发展优势,探索推进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把支部建在产业链上,把党员聚在产业链上,带动更多农户嵌入产业链条。”奉新县政府办驻城下村第一书记金东平说,城下村以提质增效转方式为抓手,以产业结构转型为动力,探索产业发展新业态,以产业促振兴,激活了乡村振兴的“一池春水”。
城下村紧扣“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在有旅游优势资源的万亩猕猴桃基地和下梅组发展集休闲娱乐、农业观光、农耕体验为一体的田园文旅综合体。“游客来了,农民在家门口就可以把特产卖出。”金东平说。
近年来,奉新县以“作示范、勇争先”的勇气魄力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抓好产业发展上出实招、谋新招、亮硬招,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取得明显成效。2022年,该县2977户脱贫户人均年收入18826元,同比增长13.7%,高出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6.9个百分点,连续四年在省级成效考核中被评为“好”的等次。
层层叠叠的梯田,美如画卷;青翠的茶芽挤满枝头,穿梭其间的茶农们忙着采摘春茶,整个山间弥漫着沁人心脾的淡淡茶香。近日,笔者来到罗市镇兰田村茶园,看到一派繁忙的丰收景象,绵延的茶山成了兰田村民增收致富的“金山银山”。
“我每年都会来这里帮忙采茶,今天早上7点多就上山来采了,一天下来可以采10多斤,能挣200多元呢。”兰田村脱贫户何谋梨告诉笔者自己上了年龄,外出务工也难找到满意的工种,在茶园里采茶的活儿也不累,既照顾了家里又挣到了钱,真的很不错。
坚持顶格标准抓谋划,夯实产业发展“内力”。奉新县把产业发展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增强群众内生动力的根本举措,全面实施产业项目“一把手”负责制,形成“县级牵头抓总、部门协同配合、乡镇具体落实”的工作推进机制。立足地理区位条件和生态资源禀赋,对产业发展进行系统化规划布局,制定《奉新县“十四五”特色产业发展规划》,确定“两带三区六集群”的产业发展战略,将全县划定为平原大米产业聚集区,丘陵猕猴桃、花卉苗木聚集区,山地乡村旅游聚集区,推动形成县内有主导产业、乡镇有支柱产业、村村有主打产品的产业发展新格局。该县按照聚焦全生产要素、补齐发展短板的思路,持续建设完善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全面推广“筑巢引凤”的发展模式,吸引体量大、质态优、带动能力强的企业来投资,发挥辐射带动效益。2021年以来,共投入资金1.44余亿元,建成猕猴桃保鲜库38座,完善产业园区道路10.5公里,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4.3万亩,吸引了9个从事大米、猕猴桃生产、加工和营销的企业来奉投资发展。
坚持因地制宜创特色,增强产业发展“实力”。针对群众个体发展农业产业产品质量不高、易受市场冲击影响等问题,奉新县依托资源优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发展优质米、猕猴桃、花卉苗木、民宿旅游等优势富民产业。建立“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生产发展模式,把分散的各种要素资源整合起来,打造能级更高、实力更强的现代农业产业集群。截至目前,该县建成猕猴桃基地9.5万亩,优质有机水稻60万亩,苗木10.13万亩,培育各类新型帮扶经营主体350家,利益联结脱贫户1785户1874人,直接带动产业区群众户均增收近万元。该县大力培育红色教育、研学旅游、农业体验、温泉养生、乡村民宿等业态,打造了赤岸镇万亩猕猴桃生态产业园、会埠镇天工苗艺坊、澡溪乡九仙民宿等10余个特色乡村振兴样板点,创建国家级、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3个,建成绿色有机大米、猕猴桃、特种养殖、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等产业帮扶基地120余个。充分发挥衔接资金和扶贫资产的带贫益贫实效,通过土地流转、订单种植、就近务工、帮助销售等方式建立联农带农利益机制,将群众稳稳镶嵌在产业链上。全县资产项目累计带动脱贫户及监测对象达1176户1764人参与产业发展,带动脱贫户及监测对象552人稳定就业。
坚持要素优先强保障,激活产业发展“动力”。奉新县采取“向上争取一点、县财政投入一点、乡村筹集一点、社会参与一点”的方式,为产业发展注入源头活水。建立“一对一”“多对一”“一对多”的技术帮扶机制,对发展产业的脱贫户和监测对象均全过程跟踪指导服务,提升脱贫群众发展的内生动力和增收能力。用好小额信贷、产业奖补、消费帮扶等产业政策,鼓励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自主发展产业,针对农户发展产业过程中所遇困难,进行因户施策、因势利导,提升产业政策帮扶成效。2021年以来,该县投入产业发展方面资金达6亿元,发展产业项目73个,促进村集体经济增收481.3万元,组建农业产业服务组织330个,落实农业产业发展技术指导员125人,开展技术指导与培训30余场(次),帮助173户脱贫户和监测对象完成帮扶产品销售3.18亿元。
“下一步,我们将紧密结合‘三比三争’活动,围绕‘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工作主线,持续加大产业项目投入力度,强化乡村特色产业培育和后续发展,突出抓好以优质米、猕猴桃、花卉苗木为主的重点产业链建设,构建布局合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产业化、特色品牌化的产业发展格局,奋力打造乡村振兴样板之地。”奉新县乡村振兴局负责人如是说。
审签:郑少忠
欢迎投稿,投稿请发rmrbjx@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