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添发展动能
书写美好篇章
本报记者 杨明方 李亚楠
▲数据来源: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党委组织部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统计局▲底图:兵团第二师铁门关市风光。李嘉成 摄
从亘古荒原到绿洲良田,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谱写的新中国屯垦戍边壮丽篇章。党的十八大以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为行动指南,以与时俱进的精神深化改革,兵地融合发展步伐不断加快,农业生产体系不断完善。
今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疆考察时强调,兵团要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在实现新疆工作总目标中发挥更大作用。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将指引新时代的兵团矢志履行职责使命,努力形成新时代兵团维稳戍边的新优势。
聚力深化改革,塑造体制机制新优势
7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走进第八师石河子市一四三团和一线职工交流。“地都承包到职工了吧,确权到位了吧?”总书记牵挂的是正在推进的兵团改革。
改革如潮涌,后浪推前浪。如果将过去五年的兵团事业比喻为一首交响乐,那么深化改革一定是这恢宏乐章中的主旋律:健全和转变“政”的职能、国资国企改革、团场综合配套改革……一系列深化改革措施不断增强兵团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活力。
2018年以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授予兵团行政职能和行政执法权3511项,兵团“政”的职能进一步健全,行政管理更加规范,基层治理和社会服务更加有序,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
为彻底改变政企不分,兵团近1800家团办企业与团场行政分离,自主经营,兵团“企”的市场主体地位进一步确立,国资国企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截至2021年底,兵团国有企业资产总额5929亿元,同比增长4.98%,国有企业的作用更加重要。
经过改革,新疆天润乳业股份有限公司经营效益快速提升,从籍籍无名的小微企业跃升为在全国消费者中都叫得响的品牌。2021年,天润乳业实现营业收入21.1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9.32%。
充分发扬民主,选好连队两委;国有农用地确权登记颁证,激发职工群众生产经营积极性;全面取消“五统一”,将生产自主权交给职工群众……五年来,兵团团场综合配套改革取得明显成效,农牧一线职工收入较改革前增长32.2%。
第二师铁门关市二十四团五连的铁门关市职工门沅峥的番茄地里,已经挂满了沉甸甸的果实。“我们合作社今年试种了160多亩番茄,番茄苗刚移栽进地里,就与公司签了收购订单,一亩地纯利润有1.5万元。”门沅峥说。
以前种什么、怎么种、卖给谁都得等行政指令,门沅峥说,团场综合配套改革实施以来,职工都是自己说了算,大家种地舍得投入,田间管理也更加细致。
团场改革后,职工在农业生产中有了更多的自主权,利益得到了最大保障。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想发挥出优势,还得抱团发展,合作社就成了职工的首选。
周润是第八师石河子市石河子总场北泉镇鸿兴翔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目前,合作社有523户社员,拥有各类农机具180多台,耕地面积54700亩。”周润说,职工自发进入合作社后,土地仍然归属职工承包,合作社通过市场化手段统一采购农资,统一提供农机服务,鼓励大家标准化种植棉花。
2021年,该合作社社员比普通职工在农资和农业机械作业上每亩节省费用70多元。统一棉种后提高了棉花品质,该合作社棉花每公斤销售价高于市场价0.2元。
兵地一盘棋,融合走出共同发展之路
盛夏的第八师石河子市绿意盎然,如翡翠镶嵌在祖国边疆大地。7月13日,在石河子市一四三团花园镇广场,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嘱托:“要深化兵地融合,建设一个美好幸福家园,过上幸福美好的日子。”
兵地一盘棋、兵地一家亲。党的十八大以来,兵地融合发展步伐不断加快,兵地之间交往交流交融日益密切。
比邻而居,兵地双方在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生态保护、教育医疗等领域广泛开展交流合作,各族群众共享融合发展带来的红利,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第八师石河子市和昌吉回族自治州玛纳斯县相距15公里,隔河相望,两地群众在交通、教育、医疗等方面互联互通,共享融合发展成果。2020年10月8日,石玛大桥建成通车,两地直线连通,通行时间缩短至5分钟,交流交往更加频繁。
今年5月28日,第三师四十六团—艾力西湖镇公路建成通车,线路中的叶尔羌河特大桥是该区域内唯一的交通桥。“没有大桥之前,我们想去河对岸只能绕路,要多走30多公里。”喀什地区莎车县艾力西湖镇居民阿来·赛力克说,现在开车几分钟就能跨过大河。一座桥让各族群众出行更方便了、农副产品卖得更好了、兵地联络更紧密了。
去年,第三师图木舒克市和喀什地区等地开展兵地教育系统“手拉手”结对帮扶活动,师市66所学校与就近县乡小学建立帮扶关系,与喀什地区各县乡互派教师结对交流,并积极开展各类帮扶活动58次,有效推动兵地教育资源共享。
第九师一六一团和塔城地区裕民县相邻,自2019年兵地联合创建小白杨国家5A级文化旅游景区以来,一六一团依托旅游资源优势,促进乡村振兴,使旅游产业成为拉动兵地群众共同致富的新引擎,兵地群众共享融合发展带来的红利。
产业融合在增强兵地之间联系、打破区域间壁垒中发挥着独特作用。第三师图木舒克市和喀什地区巴楚县毗邻,多年来,图木舒克市积极推进与巴楚县兵地融合发展试验区示范区建设工作,以产业融合为切口,凝心聚力深化兵地融合发展。图木舒克安欣牧业有限公司100多名在职员工中60多人来自巴楚县,还在巴楚县建立了全资子公司,通过产业化合作,带动当地100多户群众参与养殖。
各地打造兵地融合发展试验区、第十二师主动融入乌鲁木齐市“一港五中心”建设……在融合发展的道路上,兵团处处展现新气象。
发展现代农业,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
每年春季,兵团的棉花地里都会上演让网友直呼“治愈强迫症”的画面:所有的播种机都应用了北斗导航和无人驾驶技术,棉花播种的株距和行距误差不超过2%。这是兵团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的一个缩影。
7月正是棉花的花铃期,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八师一四三团考察调研时指出,兵团农业机械化程度高,农业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条件好,在粮棉油、果蔬生产等方面优势明显,要在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近年来,兵团农业生产体系不断完善,农业机械装备结构不断优化,成为推进乡村振兴的有力支撑。截至2021年底,兵团种植业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95.3%,居全国领先水平。
兵团从垦荒起家,随着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昔日新疆沙漠边缘、边境一线的兵团垦区,早已成为现代农业建设的“三大示范基地”。
目前,兵团围绕高标准农田建设“田、土、水、路、林、电、技、管”8个方面,近3年投资逾50亿元,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163万亩。第一师十团十五连棉花种植户毛成昌细数田间地头的新变化,“以前地块分散、道路不通,浇地全靠抽水机,既浪费水,地还浇不透,现在机械连片耕作,采用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省时省力还省水。”兵团第八次党代会报告提出,今后五年力争高标准农田占比超过70%。
目前兵团以大田滴灌节水技术为主的高效节水灌溉面积已达2061万亩,占总灌溉面积的83%,年节水量超过10亿立方米,相当于一年“省”出喀纳斯湖近1/5的水量。兵团膜下滴灌技术已走出国门输出到18个国家和地区。
中国棉花看新疆,新疆棉花看兵团。2021年,兵团棉花播种面积1305.20万亩、产量208.32万吨。兵团以全国28.73%的棉花播种面积生产了全国36.35%的棉花。2021年是兵团“棉花质量提升年”,通过强化棉花产业链质量协同管理,全面加强选种、田管、采收加工重点环节监管,在选种上推行“一主两辅”,确保棉花品种的整体性一致性等,皮棉单产达160公斤,位列全国第一,棉花全部6项质量指标中,平均长度、马克隆值等5项指标均为全国第一。
近年来,兵团着力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不断补齐农业发展的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截至2021年底,兵团拥有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35家,其中22家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和5203家农工专业合作社带动16.6万名职工群众增收。
农业是兵团的基础产业和优势产业,也是兵团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兵团第八次党代会报告提出,将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培育更多优质农业品牌和产品,在全面推动农业大提质中全面拓宽职工群众增收空间,有力推进乡村振兴。(原载于2022年8月11日《人民日报》第7版“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非凡十年(兵团篇)”)
赓续兵团精神
建设幸福家园
▲图①:兵团第四师七十九团风光秀丽。王新平 摄 ▲图②:兵团第七师胡杨河市女民兵在进行拉练。刘笑天 摄 ▲图③:兵团第八师石河子市小学的学生表达爱国之情。周国福 摄 ▲图④:兵团第二师二十一团职工驾驶农机收获辣椒。李嘉成 摄
立体交通 助力发展
本报记者 李亚楠
瓜果飘香时节,从阿拉尔塔里木机场起飞的航班上,每天都有兵团第一师阿拉尔市的新鲜果品被运往乌鲁木齐,随后转运至其他城市。“早上新摘的水果,当天就能送到全国各地消费者面前。”阿拉尔塔里木机场副总经理康雄说。
截至7月16日,阿拉尔塔里木机场通航“满月”,共计保障航班202架次,旅客吞吐量达15284人次,货邮吞吐量1610公斤。
近年来,阿拉尔市不断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5年来,阿拉尔市完成交通固定资产投资超100亿元,已经建成了塔中沙漠公路等6条对外联通的重要公路。随着铁路和机场的建成投用,阿拉尔市立体交通格局正式形成。
便利的立体交通,助力当地经济发展走上快车道。很多当地企业表示,产品外运方便快捷了,成本也在下降。
今年1月,阿克苏至阿拉尔铁路全线开通运营。阿拉尔青松化工有限责任公司的产品从阿拉尔发车,既提高了货物运输效率,又降低了运输成本,“截至6月底,阿拉尔铁路货场发运了近5000吨我们公司的聚氯乙烯,和以前相比,每吨能节省20元运费。”该公司销售经理李忠新说。
随着交通越来越便利,第一师十一团逐渐发展成为现代特色林果业示范区和鲜食水果优生区,种植了冬枣、西梅、樱桃等特色林果。十一团十三连职工余国振2016年由种植红枣改种特色林果,完成了从卖干果到卖鲜果的转变,“每亩地能增加上千元收入。”幸福的笑容挂在余国振脸上。
大漠深处 “草原”万亩
本报记者 杨明方
昆仑山北麓、塔克拉玛干沙漠南沿,在南疆“第一人口大县”莎车县县城西北十几公里,就是布古里沙漠。在沙漠腹地,静静矗立着一个“团龄”刚满4年的新建团场——兵团第三师五十四团兴安镇。
7月的南疆大漠,骄阳似火。机耕道、排碱渠笔直延伸,一侧是满目黄沙、沙丘连绵,另一侧却是如茵绿毯,远观像“草原”,近看似“韭菜”。五十四团兴安镇党委书记、政委陈军说,这是一种适合在荒漠中生长的经济作物油莎豆,有“地下核桃”之称。
五十四团兴安镇是兵团精神的生动注脚。在团场党委的带领下,几千名职工群众撸起袖子加油干,向沙漠腹地推进数公里,让4万多亩漫漫沙丘变成良田,其中半数田地种植油莎豆。
五十四团兴安镇曾尝试种植棉花、小麦、玉米等农作物,收成都不理想。如何兼顾产业发展与生态平衡?“油莎豆浑身是宝。”陈军娓娓道来,“油莎豆的茎叶是上乘的饲草饲料;果实味道香甜,可生食、炒食、榨油;榨过油的饼粕可加工成糕点,也可提取优质淀粉、纤维素;余下的粉渣是很好的精饲料……”经过引进试种,耐沙性土壤的油莎豆落地生根。“这种一体多用的新型作物,对于治沙、治荒、土壤改良,以及发展养殖业、带动职工群众增收,都具有重要意义。”
向沙漠进军,向沙漠要效益。如今,团镇油莎豆种植面积从最初的2000亩增至2万多亩。团镇构建起以油莎豆资源为核心的油莎豆标准化种植基地、油莎豆种业基地。通过招商引资,打造油莎豆产业园,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薰衣草香 致富路开
本报记者 胡仁巴
“我种植的薰衣草品种多,从6月到10月都能观赏。”7月21日,兵团第四师可克达拉市六十六团八连职工葛胜利站在田埂上,拿起手机与重庆网友拉起家常。
第四师可克达拉市是世界三大薰衣草产地之一,也是我国最大的薰衣草种植基地。从1964年开始,第四师试种薰衣草,成功选育出多个薰衣草新品种,收集和创新薰衣草种质资源170多份,建立起我国最大的薰衣草种质资源圃,填补了我国薰衣草种质资源收集空白。
2003年,葛胜利在连队第一个迈出“薰衣草种植+观光旅游”的发展脚步,刚开始年收入不足1万元。随着薰衣草产业不断发展完善,现在年收入已达30万元,葛胜利一家依靠薰衣草种植、观赏、深加工产业,日子越过越滋润。
2014年9月,集旅游、观光、休闲、摄影、购物、餐饮为一体的伊帕尔汗薰衣草观光园被评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2017年11月,入选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
六十六团立足薰衣草观光游,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大力支持“旅游+民宿”的产业发展模式,助力职工群众增收致富,持续推动乡村振兴。
今年6月25日,第四师可克达拉市第三届伊帕尔汗薰衣草文化艺术节开幕,当天旅游接待人数突破1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0万元。
新疆伊帕尔汗香料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薰衣草精油及精油添加型护肤品,进一步挖掘薰衣草的经济价值。2020年7月,公司通过混合所有制改革,引进山东福瑞达医药集团投资。“未来,双方将在生物制药、化妆品、文化旅游等方面进行全面合作,推动薰衣草相关产业高质量发展。”伊帕尔汗公司总经理饶良波说。
戈壁滩上 美丽团场
本报记者 韩立群
艳阳高照,天空湛蓝,白云朵朵。兵团第八师石河子市一四三团农一连,棉田一直延伸到山边。高温时节是棉花的生长旺季,棉花长势喜人,再过一个多月,这里将变成洁白一片。
“这块地320亩,种的是新品种。”农一连党支部书记黑胜利说,“我们的棉花种植技术非常先进——无人驾驶农用机械精量播种,一穴一粒;膜下滴灌技术,让浇水、施肥、打药一次完成;收获用的是国产大型采棉机。已经实现全过程机械化。”
相距不远的九连绿色有机蟠桃种植示范园内,果农倪泽寒和老伴正忙着摘桃子,“现在每天卖100多公斤,主要是零售,供不应求!”倪泽寒脸上笑容灿烂。公路从桃园旁经过,路边建有销售亭,往来游客络绎不绝。
“示范园共有400余亩,我承包了15亩,种了7个品种,一亩地年收入1万多元。此外还种了30亩制种玉米,去年家庭收入约20万元。明年还想扩大桃园面积,也准备学习线上销售。”倪泽寒说。
当年的戈壁滩,经过兵团几代人艰苦奋斗,如今已变成万亩良田,该团团部所在地还被命名为花园镇。随着近年来大力发展商贸物流和文化旅游业,职工收入节节攀升。一四三团党委副书记、副政委康君说:“去年职工人均收入9.7万元,目前正在建设铁路空港综合物流园。”
“居民区布满小花园,健身步道随处有,几乎每家都住楼房、开汽车。”一四三团职工杨雪说,“我们要继承和发扬兵团精神,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把团场建设得更加美丽。”
兵地融合 绿色交响
本报记者 胡仁巴
“小朋友嬉戏玩耍,大人谈天说地,处处洋溢着阳光、健康的气息。”7月23日,来自海南的游客刘洋行走在兵团第十二师五一农场头屯河谷森林公园里,感受着兵团五一新区的魅力。
要不是听当地群众说起来,游客们很难想象,3年前这里垃圾遍布、污染严重。
长达190公里的头屯河,河道治理是个大难题。怎么办?头屯河的变化,必须从机制开始。以河长制为抓手,乌鲁木齐市、昌吉回族自治州与兵团第十二师、第六师等地多次组织联合执法,实现了多领域、多部门联防联动,终于形成了头屯河治理的“合力”,奏响了“绿色交响曲”。
第十二师党委以兵地融合发展为目标,与昌吉州共同开展头屯河综合治理,坚持兵地总体规划一体制定,区域规划统筹协调,统筹编制兵地国土空间规划。
兵地还共同调整了5500亩土地用于环境综合整治。如今,头屯河治理项目完工,头屯河谷新增绿化面积1万余亩,造就了万亩“绿心”、千亩花海,形成新的城市绿肺。原来的“头疼河”现在被沿岸人民亲切地唤为“幸福河”。
如今,作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的头屯河谷森林公园,更成为游客和周边民众休闲观光的好去处。
“下一步,第十二师将加快推动兵地在交通体系、水利资源、电力网络、城镇建设等各方面的共建共享,建立完善兵地统一的现代公共服务体系,切实让兵地融合发展成果惠及兵地职工群众。”第十二师党委副书记、师长侯国俊说。
为美好新疆贡献兵团力量(新跨越 新期待)
李亚楠
曾经,这里千里戈壁,满目荒凉;如今,这里开放繁荣,文明宜居。无论处于什么样的环境,家国情怀一直深植于兵团人心中,为兵团维稳戍边事业提供不竭动力。
“新形势下,兵团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做好新疆工作,必须把兵团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在事关根本、基础、长远的问题上发力。要发挥好兵团调节社会结构、推动文化交流、促进区域协调、优化人口资源等特殊作用,使兵团真正成为安边固疆的稳定器、凝聚各族群众的大熔炉、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示范区。”2014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疆考察时强调。
聚焦履行职责使命,兵团加快设市建镇工作,至今兵团管理的城市已增至11座,建制镇超过56个。如今,兵团城镇综合承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明显增强,一座座军垦城镇,成为维稳戍边的坚强堡垒、各族群众安居乐业的幸福家园。
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3个工作日,登记注册1日办结,个体工商户登记注册当场(即时)办结……兵团不断健全和转变“政”的职能,深化“放管服”改革。营商环境不断优化,2021年,兵团辖区新登记市场主体44208户,比上年增长26.2%。
2017年9月29日,兵团生产的第一根光缆问世,这是兵团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大突破。一批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企业正在兵团大地崛起。
石河子花园机场、图木舒克唐王城机场、阿拉尔塔里木机场通航,图木舒克铁路、阿克苏至阿拉尔铁路开通运营,阿拉尔至图木舒克公路、甘莫公路等一批重点工程、战略通道和垦区干线道路相继建成投用……兵团步入立体交通时代。
从团场到企业,从工业转型到交通发展,从产业聚集到制度革新……党的十八大以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推动形成以城镇化为载体、新型工业化为主导、农业现代化为基础的发展新局面,一系列日新月异的变化共同汇聚成新时代维稳戍边的支撑和保障。
新征程、新蓝图,兵团正勇毅前行,忠诚履行职责使命,续写维稳戍边新篇章,为建设团结和谐、繁荣富裕、文明进步、安居乐业、生态良好的美好新疆贡献兵团力量。(原载于2022年8月11日《人民日报》第8版“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非凡十年(兵团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