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岭山下的马尾山村,平坦的“彩虹”柏油路延伸向鳞次栉比的村居,木色的篱笆隔开两侧绕村而下的清溪,绿荫葱翠的百年古樟下,几位耄耋老人团坐在石椅上贴耳交谈,待到晨阳撩开薄霭晕笼的芳树,满村便沁着群山草木的清香。这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山村图景,只是双溪镇大力推进乡村振兴工作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该镇坚定不移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共赢之路,在“双碳”背景下抢抓绿色发展时代机遇,聚焦聚力“两山”理论创新示范和“生态+大健康”产业发展,把绿色发展贯穿乡村振兴全过程,全镇生态屏障持续巩固,人居环境基础不断夯实,绿色产业动能加速,为该镇乡村振兴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
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入画来
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标准与基本要求,乡村生活方式已经成为深刻影响乡村绿色发展和全面振兴的显性力量与重要因素。双溪镇通过将“创文创卫”工作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紧密结合,从狠抓农村环境整治入手,在治理环境脏、如厕难、村容差等方面持续发力。立足全面“清脏”,积极动员全镇干部职工和社区志愿者,按照“一个村一个村压茬过”的要求,多次开展村容村貌集中整治行动,清运各类垃圾杂物数千吨,通过不断完善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增设垃圾兑换“银行”,推进农村生产生活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做好农村环境长效管护。抓住“改厕”关键,双溪镇农村户厕共有2006座,其中农村卫生厕所1803座,旱厕203座,为快速掀起农村“厕所革命”,通过在各村组建了一支精干的改厕专业技术队伍,深入农户家中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在帮助村民了解改厕实际效益的同时,采用群众容易接受、经济适用、维护方便和不污染水体改厕模式,快速攻坚完成了农村户用厕所无害化改造。突出重点“治污”,为进一步完善污水收集系统,提高全镇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水平和排放标准,双溪镇筹集资金 475 万元,全面启动大桥村罗地组、马尾山村岗上新村污水管网工程,切实解决了双溪镇城乡污水处理基础设施不平衡问题。在让乡村迎来功能的 “换代升级”和颜值的“华丽蝶变”的同时,双溪镇以潦河为绿轴,延续性提升“一河两岸”城市空间,持续推进尖山公园、寨下山遗址公园等多个乡村公园建设,让乡村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乡风文明,绿色发展树新风
乡风文明是新时代实现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和重要支撑。双溪镇坚持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不断深化乡村文明建设,培育新时代乡村生态文明新风,以绿色文化促进乡村绿色发展,在依托各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和乡风文明理事会的基础上,积极引导社会组织力量和群众力量共同参与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通过完善基础设施、扶持新生队伍、培育业务骨干,将群众服务建设于文体和志愿活动之中,常态化开展公益课堂、志愿1+1、环境整治、送戏下乡等多种形式的志愿服务活动,用村民喜闻乐见的方式做好生态文明思想的宣传工作。同时,为了让村民形成绿色文明乡风、家风和民风,各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联合乡风文明理事会广泛开展文明评议活动,积极推进“文明家庭”“星级文明户”等评选表彰,通过文明榜、红黑榜发挥优秀绿色文明家庭示范家庭的引领标杆作用,形成绿色文化新风尚。
产业兴旺,两山转化作示范
山清水秀生态美是双溪的资源优势,也是核心竞争力,生态与区位的叠加优势成了双溪发展绿色产业最有利的条件。双溪镇通过建载体、优配套、兴产业,在紧紧围绕靖安县“1+3”产业主导方向下,抢抓外部机遇,激发内部动力,积极引导合力照明、飞阳光电等镇属优质企业带动上下游相关企业及生产基地采取环保、节能和降碳的生产方式,构建涵盖生产、流通、消费等各环节的绿色低碳智慧循环体系,促进全产业链绿色升级,培育一批以绿色生产为导向的绿色发展先行区。同时,充分利用本地的天然形胜、生态环境和千年的人文底蕴,从曹山村东白源生态养生谷做活千年“曹国舅”文化,到马尾山村翊泰康养生态园、云必居生态农庄开辟骑马郊游的农家乐胜地,致力于打造出一批集归隐、度假、养生、休闲、农耕、旅游多功能的大健康绿色产业集群,有效推进产业发展生态化,生态建设产业化,让青山绿水变成富民强镇的“金山银山”。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面对新形势、新机遇,双溪镇将继续用好绿水青山,做好绿色经济文章,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走出一条百姓富与生态美有机统一的绿色发展新路,推动双溪镇乡村振兴工作高质量发展。
审签:郑少忠
欢迎投稿,投稿请发[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