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中午和傍晚,武昌区珞珈山街道东湖村的居民总能看到这样一幕:一位身着便装、文质彬彬的小伙子拎着一堆打包好的外卖奔跑而过,将外卖送到指定地点。
杨德坤忙着将外卖送到指定地点。记者 詹松 摄
这个奔跑的“外卖小哥”叫杨德坤,他是武汉大学工业科学研究院机械电子工程专业2020级博士研究生。为了便于照顾患病的父母,他把父母从山东农村接到武汉,在东湖村租了一个小门面卖菜煎饼。只要他有空,就会到店里帮忙配菜、送外卖,“只要父母开心,我跑点腿没关系”。
来回一趟1分50秒 他奔跑的脚步一直未停
小店名叫“乡村大嫂菜煎饼”,位于东湖村的一条小巷中,距离武汉大学一处侧门不到200米。小店只有15平方米,放下两个炉子和一张小桌子后,人进出很吃力。
10月29日中午11时,桌下的机器有了动静:“来订单了”,54岁的老板杨仁强撕下一份外卖订单,有位武大学生订了一份山东经典菜煎饼,要求打包。
父亲杨仁强做的煎饼口味深受食客们喜爱,点单率颇高。记者 詹松 摄
头发斑白的杨仁强将面浆铺在一台炉子上制作饼皮,28岁的儿子杨德坤拿出一个铁碗,打开保鲜柜,从十多种配菜中熟练挑出所需的菜色递到父亲手里。配菜在另一台炉子上炒制后,马上被放进饼皮中,一份菜煎饼就制作完成。51岁的母亲李朝菊随后“咔咔”几刀将煎饼切开,卷好,装进打包袋。
杨德坤的女友张玲核对外卖单。记者 詹松 摄
只要杨德坤有时间,送餐的活儿都是他去。为了不让客户久等,杨德坤每次送单都选择一路奔跑,沿途还要避让车辆和行人。记者在门口掐表看了下时间,来回一趟用了1分50秒。配菜、打包、送餐,中午两个小时的高峰时段,他奔跑的脚步一直没有停过。
担心父母身体 劝说他们来武汉扎根
杨德坤出生于山东枣庄农村,父母多年来一直在当地摆摊卖烧饼,他是家中独子。小的时候,他每天跟着父母出摊,父母的辛苦他都看在眼里。
父亲杨仁强正在做煎饼,母亲李朝菊在一旁忙着打包。记者詹松摄
2020年,杨德坤考入武汉大学攻读博士,从事芯片在线测量技术的研发。杨仁强行动不便,还有高血压,李朝菊有轻度脑梗,能就近照顾父母一直是杨德坤的心愿,父母在他的劝说下同意来武汉。
在女友张玲的建议下,杨德坤决定将当地的菜煎饼引入武汉,就在当地帮父母联系了技术培训,并在东湖村租下这个门面。
杨德坤向父亲杨仁强讲解如何看外卖打印单,并且合理提高出餐速度。记者 詹松 摄
2022年7月,小店正式开业,以线上接单为主,生意平平。不久前,杨德坤的一位师妹知道他的情况后帮他在网上宣传推广,生意好多了,“每天有50单左右,收支勉强可以持平”。
“一家人在一起最开心”
幸福的一家人。记者 詹松 摄
“菜煎饼味道很好,我们经常来吃。”宋磊是杨德坤的师弟,经常来店里照顾生意。他非常佩服杨德坤,觉得他“不忘本”。“他从来不忌讳跟我们谈出身,没有觉得这是件丢脸的事。”宋磊说。
为了方便照顾父母,杨德坤搬出了学校宿舍,在东湖村租了个单间,就在父母房间的楼上。
杨德坤平时有课业和科研任务,女友张玲是初中老师。学习和工作之余,两人会自己动手做菜给两位老人送去;送餐间隙,杨德坤还会给父母按按肩、揉揉腿。他说:“我们开这个店不是只为挣钱,主要是希望爸妈有事可干,不寂寞。”
在忙碌的间隙,杨德坤为母亲李朝菊按摩。记者 詹松 摄
“我们担心影响孩子的学业,让他不要来了,可他不听。”杨仁强告诉记者,他现在最开心的就是一家人经常可以在一起吃饭、聊天。杨仁强说:“天天看着孩子们在身边,心里高兴得很。”
来武汉后,杨仁强夫妻俩先后过了生日,杨德坤和张玲下厨做了6个菜,开了酒,按当地风俗给父母敬酒两杯。“我们太满意了。”杨仁强说。
杨德坤和女友张玲甜蜜而幸福。记者 詹松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