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科技创新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在服装领域,国内多家企业持续加大研发投入,越来越多高效率、自动化、人性化的服装生产设备代替了传统服装设备应用。据悉,成立20周年的“国民品牌”海澜之家,今年上半年的研发费用同比增长60.25%,在满足消费者基础穿搭的同时,力求为消费者提供高附加值的功能性服饰。日前,海澜集团董事长周立宸走进《这创新很中国》,与主持人蒋昌建及中国职业短道速滑队运动员范可新一起,共同揭秘海澜之家在科技创新领域所做的探索。
以科技创新面料 助力舒适性升级
正值冬季,随着消费需求升级,消费者对羽绒服功能性要求越来越高,防寒保暖、防污防泼水、舒适弹力都必不可少。例如,海澜之家在今年推出的极光小汉堡系列羽绒服,就运用了大量硬核科技,使服装在舒适度上有了极佳的体验。服装面料的不断创新是为消费者带来更好体验的核心部分,这也是服装面料创新的第一个关键点——“舒适性升级”。
在“科挑环节”,范可新作为创新体验官,为观众们进行了现场测验,通过防寒、防水、防风三大挑战,感受了该款羽绒服的性能。据介绍,其采用的“蜂窝蓄热”科技,通过独特蜂窝状内里,远红外蓄热,更快升温,实现高效储能。此外,这款羽绒服还采用三防科技面料,可以防泼水、防油、防污渍等;同时,其弹力亲肤科技面料,柔和有弹力,可以包容多元体型。
除了羽绒服面料的创新外,海澜之家还用科技面料加持休闲服装。以短道速滑服的“黑科技”为例,科技面料的使用, 让运动服整体上无论在贴身性、弹性、轻量性、透气性、排汗性和保暖性等方面都有显著提升。“我们虽然不生产专业运动服, 但会将这些透气或保暖的科技面料运用在生活休闲服饰上,提升生活服装的功能性和舒适性。”周立宸董事长介绍道。
融入创新环保材料 实现可持续时尚
海澜之家的第二个创新关键词是——“可持续时尚”。为了推动可持续发展, 服装行业要不断思考如何减少服装生产环节的碳排放和环境污染,比如将绿色环保理念融入到产品设计中,采用可再生、可循环、可降解的环保材质,运用环保生产工艺等。其一直将“绿色、低碳、循环”的发展理念根植于品牌基因之中。不仅用布料来呈现冰原、山峦、沙漠、草地等不一样的美景,为服饰增添自然的美感,同时也以自然为灵感,推进环保面料的研发和使用。
在特殊绿色环保材质竞猜的环节,海澜之家技术官龚俊现场为大家展示了三件分别以植物可再生纤维、桉树木浆、冰贝纤维为原料的衣服。龚俊以其中一款植物可再生纤维卫衣为例, 介绍了该品牌在面料创新上的环保理念,这款卫衣面料中含有一定量的植物可再生纤维,植物纤维取材多种多样,其中就包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食物——玉米,其特点就是可以让面料更加柔软透气。
除原料的环保创新外,在印染童装的时候,该品牌还运用了安全的水果染技术,从天然水果中萃取果汁染布料,更加环保亲肤,染色过程中全程没有污水,生产过程中不添加任何化学助剂,不但对孩子健康很好,同时从生产源头阻断了对于环境的破坏,形成了良性生态循环。
推进智能化工厂建设 打造个性化生产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海澜之家的生产方式又有哪些革新呢?“打造‘个性化生产’是我们的第三个创新关键词。我们的智能工厂有三大亮点: 体型数据云,服装设计云和服装制造云,同时依托创新科技与环形碟状生产链系统,打造出一个批量化、个性化、多品种的柔性生产链。”据周立宸董事长介绍,其品牌已经积累了超过8000万来自中国不同地区的消费者穿着喜好和尺码数据,并持续多年对这些数据进行追踪监测和分析,以求在产品迭代中不断优化细节。
此外,其还开发了多个服装设计裁剪专利,推出不同特征的剪裁,优化突出每个人的自我优势的展现。有业内人士称:“他们的服装制造云一方面可以更高效的协同上下游供应链, 另一方面可以在生产过程中实现前端剪裁自动化, 缝中检验智能化和缝制过程少人化,使得新款服装的交付周期大幅缩短,7天就能完成一套定制西装的交付。”
近年来,海澜之家以科技创新为服装行业赋能,通过更多创新面料的发明,让服饰的功能性和舒适性不断提升;研发和应用天然环保面料,助力可持续发展;打造柔性供应链和智能化工厂,在个性化生产中让服装不断走向定制化。周立宸董事长表示:“我们将以创新为驱动力, 推动服装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创造有生命力的服饰,服务每个人的光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