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张照片背后是一个个故事,是记录在色彩中的时代记忆。好的照片,能直抵人心,为新闻添彩。研究事儿根据人民日报总编室每周好图推荐,汇编整理了四月人民日报上的38张好照片,并附精彩的编辑点评,供大家参考。
新楚大高速通车
3月31日,云南省楚雄(广通)至大理高速公路扩容工程,即新楚大高速公路正式通车。通车后,从楚雄到大理仅需1.5小时,从昆明到大理约需2.5小时。图为近日拍摄的新楚大高速公路。
赵诚春 摄
刊于《人民日报》2022.4.1 第1版
编辑点评
广角镜头下,新楚大高速公路蜿蜒伸展,尽显身姿。倒“T”字形的公路,犹如飞鸟振翅,翱翔而来。山峦与云雾,烘托出公路的气势磅礴。红绿植被与高低建筑,赋予了图片生机与情调。
——要闻一版 刘念
采摘明前茶
清明临近,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东吴镇小白村山顶茶园的茶农们抓紧时间采摘明前茶,供应市场。
胡学军 摄
刊于《人民日报》2022.4.2 第4版
编辑点评
春风拂柳三月天,清明采茶正当时。沐浴着春光,茶农们穿梭在茶园中,采摘明前茶,一派春日胜景。画面色彩艳丽,用色大胆,以高色彩饱和度和对比度,营造视觉冲击力。成团成簇的树叶与整齐排布的茶树碰撞在一起,画面和谐有趣,意味盎然。
——要闻四版 郭玥
铺设屋顶
4月1日,安徽肥东县循环经济示范园锂电产业基地项目工地,工人们忙着铺设生产厂房屋顶。近年来,肥东县全面加快建设新能源新材料、光伏光电、大健康大数据、新型交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不断促进经济发展转型升级取得新成效。
阮雪枫 摄
刊于《人民日报》2022.4.3 第2版
编辑点评
图片线条简洁疏朗,沿对角线平行排列开来,一弯一折,营造出流动感和空间立体感;画面色调明快,灰白相间,铺设好的厂房屋顶皎如白雪。巧妙的拍摄角度、精心的裁剪构图令这一项目工地不仅远看似画,近看细节也独具美感。
——要闻二版 刘温馨
麋鹿“合影”
湖南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野生麋鹿群。
姚毅 摄
刊于《人民日报》2022.4.3 第5版
编辑点评
图片有表情、有层次、有色彩,生动趣味又有美感。摄影师能正面拍摄到自然保护区内野生的麋鹿群可爱的“合影”,非常珍贵。图片中央几只麋鹿的表情非常“呆萌”;麋鹿的“V”形角互相交叠,身上的黄咖色与周边绿色形成明显反差,使图片富有层次感。
——绿色版 李红梅
港口装卸忙
宁波舟山港金塘港区大浦口集装箱码头,集装箱轮正在进行货物装卸作业。大浦口集装箱码头拥有25条国际航线,往来25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41个主要港口。
姚峰 摄
刊于《人民日报》2022.4.4 第7版
编辑点评
巨轮,稳稳停泊在港口,夜深了,码头却依旧灯火通明。红火的背景映衬出码头的热火朝天,一如开放带来的经济脉动热气腾腾。中国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同世界分享发展红利,助力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浪潮奔腾不息,中国经济的巨轮永远向前。
——视觉版 臧春蕾
与机器人互动
2021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综合展区,小朋友在和智能对话机器人互动。
人民日报记者 伊霄 摄
刊于《人民日报》2022.4.4 第7版
编辑点评
图片中,小女孩用童真的目光望向智能机器人,仿佛在试图与其沟通,充满好奇与兴趣。二者都身着白色服饰,一边是祖国的花朵和未来,另一边是新兴科技的代表与象征,镜头定格的这一幕让人赞叹两种未来的奇妙邂逅。
——视觉版 张伟昊
大漠之路
蜿蜒在甘肃省河西地区大漠中的敦煌铁路。
柳永泉 摄
刊于《人民日报》2022.4.5 第6版
编辑点评
大漠飞雪,白色与黄色交织出肌理感十足的平行花纹,勾勒出风的方向,这是新闻图片的色彩美;就是在这样的孤寂苍茫之中,一条铁路、一条公路,两条线穿破风雪,指示着归家的路途,这是新闻图片的意境美;路的线条与雪的线条十字交叉,带来视觉上的稳定感和平衡感,这是新闻图片的结构美。一张“三美”齐聚的照片,堪当版面的视觉重心。
——视觉版 伊霄
跨河之桥
列车行驶在青海省境内的青藏铁路沱沱河特大桥上。
钱江 摄
刊于《人民日报》2022.4.5 第6版
编辑点评
此图有两好:一是地点选得好。撷取青藏铁路跨越长江源头沱沱河的一段,具有特殊性和显著性,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二是时间选得好。拍摄时阳光斜射,恰巧将铁路与桥墩的影子投射在江面之上,光影似铁轨一般,颇有意趣。
——视觉版 伊霄
峭壁上的劳动者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金阳县G4216高速公路施工现场,工人们在悬崖峭壁上安装柔性主动防护网,防止山上碎石掉落。
龙卜哈 摄
刊于《人民日报》2022.4.5 第6版
编辑点评
一张好的新闻图片,触动人心的总是画面中的人;重大工程,更是少不了建设者的身影。悬崖峭壁之上,建设者们姿态各异,充分展示了“逢山开路、遇水架桥”背后的艰辛。工人身上的安全绳依山势分布,好似五线谱。而建设者就是这谱上动人的音符,谱写了一曲劳动赞歌。
——视觉版 伊霄
智慧农业
近年来,河南省开封市尉氏县张市镇投资提升高标准农田的科技含量,借助“5G+”技术建立了包含农田地理信息应用中心、智能灌溉控制系统、可视农业系统、苗情监测管理系统、环境监测系统等在内的智慧农业体系,为稳产增产奠定了坚实的科技基础。
图为张市镇沈家村配备智能灌溉控制系统的高标准农田。
李新义 摄
刊于《人民日报》2022.4.7 第1版
编辑点评
本图展现了配备智能灌溉控制系统的高标准农田,画面清新秀丽,希望的田野,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地面、远景是方形的高标准农田;中央、近景是圆形的智慧农业观光步道,构图一方一圆,层次鲜明,相得益彰,既有科技感又有自然之美。
——要闻一版 许诺
青海湖开湖
近日,记者从青海省气象局获悉:4月5日卫星遥感监测发现,除青海湖北部沙柳河入湖口处、尕海、海晏湾及洱海附近尚存在浮冰外,青海湖大部分水体已解冻。
图为青海湖破冰开湖奇观。
人民日报记者 刘雨瑞 摄
刊于《人民日报》2022.4.7 第14版
编辑点评
图片用俯拍的方式,镜头聚焦湖畔一角,将我国最大内陆湖破冰开湖的细节清晰展现出来。左下角为棕黄的湖岸,右上角是湛清的湖水,从岸到水,对角线构图将这两种景象自然分开;大块小块的浮冰布满画面,看似凌乱却又不失层次感,一幅春来高原、水暖冰消的青海湖景映入眼帘。
——生态版 张文豪
花映长城
4月6日,北京怀柔河防口长城内外上千亩的杏花盛开,美景如画。
杨东 摄
刊于《人民日报》2022.4.8 第4版
编辑点评
莽莽苍苍的群山间,只见河防口长城逶迤蜿蜒、气势雄浑,千亩杏花,烂漫绽放。画面以一处烽火台为视觉中心点,两段沿着山势起伏仿佛飘带一般的城墙自然延伸,成为画面的视觉导引线,杏花成团成簇、令人沉醉,很好地烘托了春山如笑的场景氛围。整个画面点线面结合,结构严谨,展现出一派春光明媚、春意盎然的景象。
——要闻四版 陈亚楠
水上生树
密云水库下游河道焕发勃勃生机。
人民日报记者 贺勇 摄
刊于《人民日报》2022.4.8 第7版
编辑点评
图片中,树木生长在密云水库蓝色澄澈的水面之上,蓝绿交错色调和谐、比例匀称,自然生态美跃然图中。配合文字报道,有更加直观强大的说服力,突出体现了北京地下水资源近年来不断向好的情况,勃勃生机的画面中蕴含着有当下的收获,更有未来的展望。
——要闻七版 张伟昊
棒球运动进校园
4月6日,浙江省湖州市南太湖新区新风实验小学教育集团西南校区,棒球队小队员正在进行训练。近年来,新风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将棒球作为特色体育项目引入校园,通过开展棒球运动,强健学生身体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伊凡 摄
刊于《人民日报》2022.4.8 第15版
编辑点评
图片巧妙定格了一名棒球队小队员聚精会神挥舞棒球杆、准备击打面前快速飞来的棒球的场景。图片采用仰拍的视角,包容的元素更加丰富,飞驰而来的棒球、挥动的球杆营造了体育摄影中不可或缺的动感,红色的跑道、绿色的操场又赋予了图片清新亮丽的色彩,画面感极强。
——体育版 杨笑雨
壮美水电站
4月8日,白鹤滩水电站水垫塘完成首次排干检查,正式恢复泄洪消能作用。水垫塘是大坝工程重要的泄洪消能设施,对大坝坝后河床基础稳定起着关键性作用。
白鹤滩水电站位于云南省巧家县和四川省宁南县交界处的金沙江干流之上,总装机容量达到1600万千瓦。
闫科任 摄(新华社发)
刊于《人民日报》2022.4.9 第4版
编辑点评
水汽升腾、响遏行云……白鹤滩水电站是仅次于三峡的中国第二大水电站,摄影师用镜头语言凸显了白鹤滩水电站的壮美辽阔,将其傍金沙之壮阔、怀平湖之秀美熔于一炉,昔日浩浩汤汤的江水为清波荡漾的湖面所替代,“银河落九天”的雄浑在“高峡出平湖”的静稳的对比映衬下,愈发显得气势磅礴、气象万千。
——要闻四版 陈亚楠
千年梯田 油菜花海
一缕阳光投射在东澄村千年梯田中的油菜花海。开垦并种植千年的千年梯田位于覆卮山的北坡,2.3万余块共计2300多亩的梯田由山腰倾泻而下,气势磅礴,绮丽壮观,成为东澄村重要的观光景点。
资料图片
刊于《人民日报》2022.4.9 第7版
编辑点评
图片取景颇有巧思,由远及近,依次为云景、山景和农田之景,构成辽远而宁静的乡间氛围;由上而下,分别为饱和度极高的深蓝、翠绿与嫩黄,凸显缤纷而厚重的油画质感;最为点睛的,便是那从云间投来的一缕阳光,打破原本有些庸常的“上中下”构图,并给予画面更为多重的光影效果。
——假日生活版 曹怡晴
科普体验
4月10日,孩子们来到贵州省毕节市科技馆,体验丰富有趣的科普演示装置,参与科普小活动,度过快乐周末。
罗大富 摄
刊于《人民日报》2022.4.12 第6版
编辑点评
拍摄者巧妙地选取了拍摄角度,将科普装置上一面立着的隔板作为画面的分隔线;三个孩子在科普装置旁边交错环绕,拍摄者捕捉到她们专注的神态、可爱的表情,增强了画面的感染力;编辑在处理图片时,也注重将周边多余元素裁剪掉,突出三个孩子成为视觉中心,增强了画面的聚焦感。
——要闻六版 刘涓溪
水下清理
重庆白鹤梁水下博物馆用科技手段保障文物安全。三峡大坝蓄水175米后,为避免白鹤梁题刻淹没于江底,白鹤梁题刻保护工程于2003年启动,采用“无压容器”原理对题刻进行原址原貌保护。
图为潜水员在进行清理作业。
新华社记者 刘潺 摄
刊于《人民日报》2022.4.12 第12版
编辑点评
这是一张报道配图,展现了潜水员在长江水下40多米的白鹤梁题刻无压容器罩内进行清理作业的场景。图中,“白鹤梁”等字清晰可见,用视觉化的方式还原了文字描摹的场景,呼应了稿件内容,揭秘了潜水员的清理过程,信息量丰富,非常直观地呈现了“千年题刻,水下重现”。
——文化版 管璇悦
赏花踏青
日前,在四川省江油市永胜镇,辛夷花盛开、景色怡人,民众纷纷外出赏花踏青。据了解,当地加强生态保护,坚持绿色发展,深入推进文旅开发,让老百姓享受更多生态红利。
邓涛 摄
刊于《人民日报》2022.4.14 第4版
编辑点评
这是一张氛围感出挑的“第一眼美图”,与常见赏花图的不同之处在于,拍摄者没有聚焦鲜花或赏花人的细节,而是把重点放在打造整体氛围感上。阳光被薄雾打散,朦朦胧胧,树下阴影也显出一丝神秘;枝叶绿如墨,辛夷花粉如霞,帐篷多彩如虹,浓烈又和谐。光影和色彩恰到好处地调和着氛围,让人仿佛走进了电影画面。
——要闻四版 张佳莹
守护黑颈鹤
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大山包镇车路村,护鹤员陈光惠在大山包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给黑颈鹤喂食。
张广玉 摄
刊于《人民日报》2022.4.14 第8版
编辑点评
冰天雪地中,护鹤员为黑颈鹤“送餐”,人撒得熟练、鹤吃得自然,画面语言传达出人与动物之间的熟悉与信任。色彩与焦点运用也颇得法,冷色调中突出一抹鲜红、广阔背景里聚焦一个身影,表达的是一颗火热的红心、一种无悔的坚守,正是对十九年坚持与鹤为伴的护鹤员无声的褒扬。成就好图片,技巧和真心缺一不可。
——要闻七版 卢涛
登塔作业
四川省布拖县施工现场,施工人员在登塔作业。
徐治国 摄
刊于《人民日报》2022.4.14 第12版
编辑点评
碧空下,铁塔上,几名负重的电网工作人员手脚并用、缓缓攀登。小小的身形是点,矗立的铁塔是线,广阔的蓝天是面,点线面交汇处,动与静结合间,劳动者向上、向前的姿态呼之欲出。镜头里是特高压输电工程的建设现状,映射出追求绿色发展的未来,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值得期待。
——视觉版 白之羽
云端上的工地
近日,在四川省泸州市龙马潭区,清晨的沱江笼罩在一片浓雾中。在一旁的渝昆高铁沱江特大桥40号主墩顶端,早起的工人们开始了一天的忙碌,从空中望去,宛若置身于云端上的工地。沱江特大桥是渝昆高铁重点控制性工程之一,全长2613米。
杨尚威 摄
刊于《人民日报》2022.4.15 第10版
编辑点评
白雾以蓝色的江水打底,如同蓝天白云一般宁静安逸,运行中的红色塔吊极富张力,展现出施工现场的火热状态,一静一动、一冷一热形成鲜明对比。浓雾、江水、施工现场等元素巧妙融合、相互支撑,营造出一种虚幻缥缈的意境,更体现了大桥建设者的不易。
——经济版 韩春瑶
梯田如画
福建尤溪县联合梯田景观。
王崟欣 吴振湖 刘建光 摄
刊于《人民日报》2022.4.16 第7版
编辑点评
画面中,梯田从山腰上倾斜而下,在薄雾、绿树的映衬之下呈现出斑斓的色彩,像充满魅力的油画一般。拍摄者选取了空中俯拍的角度,定格了精彩的一角。编辑在上版时进行了适当的裁剪,使画面更聚焦于明亮如镜的梯田、错落有致的线条、点缀其间的绿意,共同勾勒出一幅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
——视觉版 吴凯
岩壁上的生态卫士
湖南省张家界市武陵源山地应急救援队队员在黄石寨的岩壁上索降,准备捡拾垃圾,以保护当地生态环境。
吴勇兵 摄
刊于《人民日报》2022.4.18 第7版
编辑点评
图片采用竖幅,将黄石寨的险峻、生态卫士的无所畏惧有机融合在一起。两位应急救援队队员占据画面的视觉中心,匍匐向下的姿态显得极为坚定;画面的远景是山崖,远近结合的构图又别有一番风味。图片定格的虽是一刹那,但反映出的是全社会对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尽心尽力。
——视觉版 何宇澈
春季练兵
武警新疆总队吐鲁番支队紧抓春季练兵工作,组织官兵开展武装越野、长途行军等训练课目,磨砺官兵意志品质,提升打赢本领。4月14日,武警新疆总队吐鲁番支队某中队官兵进行长途行军训练,图为行军队伍走过艾丁湖。
王小杰 摄
刊于《人民日报》2022.4.18 第11版
编辑点评
春光正好,练兵正忙。茫茫戈壁滩上,武警官兵整齐列队行进在湛蓝的艾丁湖畔。画面以湖岸为中心线,碧水映蓝天,战士们矫健的身影也正好倒映湖中,凸显了对称和谐之美。画面动静结合,色彩鲜明,虚实相生,在艰苦的戈壁荒漠背景衬托下,更加彰显了广大官兵高涨的训练热情和不畏艰辛的斗争精神,给人留下了震撼人心的视觉印象。
——政治版 李林蔚
“冰立方”率先开放公众体验
4月16日,国家游泳中心“冰立方”正式开启冬奥文化大众体验季,场馆正式向公众亮相,在北京冬奥会全部12个竞赛场馆中率先开放公众体验。图为小朋友在“冰立方”内体验冰壶运动。
崔楠 摄
刊于《人民日报》2022.4.18 第14版
编辑点评
4月16日,国家游泳中心“冰立方”正式对外开放,吸引不少游客前来打卡留念。画面中,聚精会神体验冰壶运动的小朋友成为画面主体,通过竖片的裁剪方式,重点更加突出,是一张精彩的特写图片。同时,图片富有新闻性,展现出冬奥场馆进入赛后利用新阶段,体现了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对大众参与冰雪活动的带动作用。
——体育版 杨笑雨
养蜂人 采蜜忙
眼下,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柑橘正值盛花期,养蜂人忙着采收柑橘花蜜。图为4月18日,秭归县归州镇周家湾村养蜂人在检查蜂箱。
郑家裕 摄
刊于《人民日报》2022.4.19 第6版
编辑点评
在笔直的悬崖壁上,蜂农将一个个蜂箱依次排列摆放,点点金黄夹杂在翠绿的山间,平铺式的画面布局、规则的线条感、独特的拍摄角度,构成了一幅美妙的画卷;两位蜂农点缀其中,为画面增添了视觉焦点和活力动感,也展现了劳动者艰苦奋斗的动人形象。编辑在处理图片时,进行了竖向裁剪,突出了画面的高度,拉长了视觉比例,使图片更有冲击力。
——要闻六版 刘涓溪
健康童年
4月15日,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县第五幼儿园健康教育课上,小朋友们在快乐地游戏。当日,正定县第五幼儿园开展健康教育课活动,让小朋友们在游戏中增强体质,养成科学健康的生活习惯和积极乐观的性格品质。
武志伟 摄
刊于《人民日报》2022.4.19 第15版
编辑点评
晴朗的天气,宽阔的操场,画面定格了河北省石家庄市一幼儿园老师和孩子们愉快游戏的场景。图片采用仰拍角度,突出了孩子们跳跃一刻的动感,并捕捉到每个孩子脸上的神情,幸福快乐的情绪跃然图上,生动展现了一幅健康童年之景。
——体育版 杨笑雨
春暖杏花开
近日,位于北京市房山区蒲洼乡的国道108线蒲洼段千亩杏花盛开,吸引市民前来观光。蒲洼乡依托良好生态优势,大力发展绿色种养和民宿产业,助力富民增收,促进乡村振兴。
人民日报记者 贺勇 摄
刊于《人民日报》2022.4.21 第8版
编辑点评
山花竞相开放,诉说春天的动感;公路伸向远方,奏响振兴的乐章。摄影师以俯瞰视角进行拍摄,层叠的杏花、丰盈的绿意等元素使画面形成有机统一,富于美感,仿佛一幅美丽乡村的画卷铺展开来;蜿蜒的道路、行驶的汽车等元素又让画面充满了动态美,妙趣横生,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可感可知。
——要闻六版 吴凯
大美“长江第一湾”
云南省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石鼓镇,长江第一湾美景。
肖学平 摄
刊于《人民日报》2022.4.22 第14版
编辑点评
一张好的新闻图片,要有好主题,更需用好构图、好光影讲出好故事。本图作为“长江大保护”整组策划的一部分,选取了云南丽江的长江第一湾美景:俯拍的角度,让“第一湾”独特的风貌尽收读者眼底;阳光挥洒,与青山碧波相映,折射出的斑斓色调更让长江美景以独到的方式呈现,有美感,更有新鲜感。
——视觉版 申茜
抓农时 采春茶
近年来,安徽省宁国市大力建设生态茶园,着力发展茶旅融合模式,以龙头企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为依托,加大扶持力度,提升茶叶品质,带动农民增收,促进乡村振兴。
图为宁国市青龙乡西林村黄花山生态茶园,茶农正抢抓农时采摘春茶。
李晓红 摄
刊于《人民日报》2022.4.24 第1版
编辑点评
画面中,一侧是湖水,一侧是茶园,交界处大致为画面对角线,线条明朗,层次丰富。茶园碧绿,湖水湛蓝,色彩对比鲜明,令人视觉舒适。静谧的水面上一只小船驶过,荡起涟漪;层叠的茶园中茶农劳作其中,动静相宜,共同展现了一幅恬静美好的乡村图景。
——要闻一版 许诺
晴空下 晒竹条
江西省铜鼓县大塅镇大塅村,女工在晾晒竹条。
罗亚毅 摄
刊于《人民日报》2022.4.27 第7版
编辑点评
捆扎整齐的竹条正在晴空下晾晒,金黄色的线条铺满画面,烘托出浓浓的收获氛围。在满眼金黄间,女工的红衣红帽格外显眼,为画面增添了亮色与活力。女工的脸上笑容满溢,这是劳动后丰收的喜悦,也是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和满足。
——视觉版 白之羽
一村一品 致富路宽
安徽芜湖市繁昌区孙村镇义兴村,农民正在给小龙虾投放饲料。
肖本祥 摄
刊于《人民日报》2022.4.27 第8版
编辑点评
图片一好在视角,高空侧角俯拍,笼罩一片水域和水域上的轻舟与人,让读者得以从局部窥探全貌,制造一种读图的延伸意味;二好在用光,湖面被日光映射出粼粼波光,绘画般的质感,呈现出一种婉约曼妙的视觉美感。
——视觉版 康岩
京杭大运河百年来首次全线通水
京杭大运河2022年全线贯通补水于4月14日启动,至4月28日实现全线通水,这是京杭大运河百年来首次全线通水。
图为4月28日,山东德州四女寺枢纽南运河节制闸开启,对京杭大运河进行补水。
新华社记者 郭绪雷 摄
刊于《人民日报》2022.4.29 第1版
编辑点评
画面中,河道被闸口、堤坝一分为三,构成了鼎足般的平衡之美。堤坝上古色古香的建筑,与树木、坝面构成的和谐色调,为这张运河图增添了宁谧安定的氛围。京杭大运河百年来首次全线通水,彰显时代沧桑之变,激荡抚今追昔之情。
——要闻一版 刘念
种好“菜园子” 拎稳“菜篮子”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县忠诚镇榕江联建高标准蔬菜保供园区,大棚集中连片,助力乡村振兴。
李长华 摄
刊于《人民日报》2022.4.29 第10版
编辑点评
这张好图片,是由拍摄者的镜头和编辑的“剪刀”合力成就。恰到好处的镜头角度,将近处集中连片的蔬菜大棚,以及远处的民居、山峰、晴空次第装进镜框,层次丰富,色调和谐。大胆创新的剪裁手法,用超常规的纵横比凸显画面重心,吸引视觉焦点。图片主旨就在创与编的结合中更加突出:设施农业欣欣向荣,蔬菜保供充足有力,乡村振兴动能澎湃。
——视觉版 卢涛
船行三峡
4月28日,雨后三峡,云雾缭绕,船舶往来如梭,构成一幅美丽画卷。
郑家裕 摄
刊于《人民日报》2022.4.30 第4版
编辑点评
雨后三峡,水面波光粼粼,周边云雾缭绕。三角形的画面构图,使得往来船舶由远及近,次第呈现眼前,形成线性美感;色彩上,墨绿、深绿、浅绿层层叠叠,浓淡相宜,搭配远处的光影,犹如一卷青绿山水图徐徐展开,十分赏心悦目。
——要闻四版 管璇悦
抓农时 种秧苗
重庆市长寿区新市街道新合村,村民在水田中种植水稻秧苗。
向前 摄
刊于《人民日报》2022.4.30 第5版
编辑点评
日头正盛,劳作的农民、泥泞的水田、抛起的秧苗、飞溅的水珠,直观说明了田间劳作的忙碌热切。更仔细地观察,劳作者头发花白、手脚青筋分明,虽然上了年纪,却依然专注有力。正是无数这样的农民,为了美好生活勤勉劳作、挥洒汗水,确保粮食生产。真实引发共鸣,细节打动人心,这张图片做出了很好的诠释。
——视觉版 陈圆圆
生长的城市 奋斗的足迹
深圳地铁一号线修建期间,工人们夜间施工,抢抓进度。
郑丽萍 摄
刊于《人民日报》2022.4.30 第7版
编辑点评
这张图片是“深圳速度”的生动注脚。拍摄者使用超广角镜头,在相对狭小的空间展现了更为宽广的视野,为读者呈现了更丰富的施工现场信息。黑白色调下,画面正中大灯明亮耀眼,不仅勾勒出地铁建设者深夜奋战、争分夺秒的忙碌身影,而且赋予了映照到墙面的钢筋阴影一种拔节向上的动能,将建设者的奋斗与城市的发展巧妙地联系在一起。
——假日生活版 唐中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