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圆环形建筑,架在辽宁省沈阳市大东区时代公园的半空中,建筑下方,音乐响起,喷泉水柱从地下喷涌而出,水花在空中绽放,几名小朋友披上雨衣,在喷泉中跑跳穿梭,享受着闷热夏日中的凉爽,欢笑声不断;不远处,4位阿姨支好手机,换上舞蹈服,录制起一段新学的舞蹈……
7月5日,辽宁全省口袋公园建设现场会在沈阳举行,实地观摩沈阳市口袋公园建设点位,总结2021年全省口袋公园建设成效,交流经验做法,部署下一阶段重点任务。辽宁省副省长王明玉出席会议并讲话。辽宁各市政府相关负责人和城建部门负责人参会。
在时代公园,与会同志们停留的时间最长,观摩的内容最多。公园一侧,一座在沈阳东贸库旧址基础上建设的城市书房,开放不久就成为了“网红打卡地”,吸引着众多市民参观阅览、徜徉书海。辽宁省委常委、沈阳市委书记王新伟还专门到此向与会同志们介绍情况,分享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经验。
“这座圆环形建筑是对沈海热电厂冷凝塔基座的复刻,这样设计,就是为了在城市更新进程中更好承载工业文化的记忆。”大东区委书记李刚介绍,这座口袋公园首期去年6月建成,开放后广受市民喜爱。
“这个公园太好了!我们几个退休的老姐妹都是在附近住,眼看着这里建成了公园,环境好,有音乐喷泉,绿树成荫,我们没事儿就过来,组队跳舞,让生活丰富多彩嘛!”今年62岁的居民姚季娟刚刚跳完一段舞蹈,脸上满是笑容。
在辽宁,还有许多像这样的口袋公园,装载着百姓的欢声笑语。辽宁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厅长魏举峰说,去年以来,辽宁全力推进口袋公园建设,2021年共建成口袋公园1295个,绿色空间持续拓展,城市生态和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注重留白留璞增绿,建设口袋公园,辽宁提出建设改造社区公园、街头游园、小微绿地,把公园建在市民家门口。为切实提升城市绿化品质,辽宁修订印发园林城市标准,开展全省园林城市复查工作,重点核查建成区绿地率、城市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等情况,并将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指标列入政府绩效考核重要内容,推动各地高度重视口袋公园建设;同时组织专家编制城市园林绿化智能养护标准,进一步提高园林绿化养护智能化水平。
聚焦“口袋公园”独有的面积小、选址灵活、成本经济等特点,辽宁各地有效利用空间,科学规划建设:沈阳市把原来功能单一、设施陈旧的公共绿地、边角地、零碎绿地等进行分析整合,赋予其全新的邻里交流、街头休闲等功能,以较小的投资,活化城市空间;营口市对市区内的腾退地、荒地等进行统计规划,利用城市闲置资源建设口袋公园;阜新市系统摸排对城区所有绿地,综合考虑绿地的位置、面积、现状、人口密度、周边环境等诸多因素,结合城市绿化现状,让口袋公园合理“补位”……
此外,辽宁注重建设理念和文化内涵的挖掘,将口袋公园的区域特点、历史特色等与园林景观融为一体,诉说城市记忆。沈阳市大东区会客之仪口袋公园在建设中融入了大东门、东门戏台等文化符号,老龙口铁路口袋公园利用铁路文化景观墙展现沈阳的厚重历史。
辽宁各地还探索在口袋公园中配套服务设施,满足居民游憩、休闲、观赏等需求,提升公园服务能力。如大连市在公园内设置儿童乐园、活力运动球场、生态休闲空间等区域,完善体育健身功能;葫芦岛市在多个公园内安装智能健身器材,修复篮球场地,还为老年人游园时提供休息和避暑场所。
在沈阳市图书馆地铁站旁,五里河口袋公园植被繁茂,由青石板和沥青铺成的园间小路蜿蜒曲折,很多步履匆匆的行人经过这里,都会放缓步伐,在此停留、漫步。这里原本只是一块城市绿地,没有任何服务功能,与市政道路分割,中间是一条被行人踩出的土路,单调、破败。去年底,沈阳市将这里升级改造为口袋公园,实现公园与市政道路串联,借用绿地拓宽人行道,置入服务和文化设施,提供了休憩和展示的功能。
沈阳市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局长石国琦说:“今年沈阳市计划打造口袋公园1000座,目前已进场739座。口袋公园,花钱不多,施工不难,最难的是设计,我们在设计过程中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在建成后进行精细化管理,请市民评选最喜爱的口袋公园,问效于民,真正让人民满意,实现‘推窗见绿、出门进园’。”
当天下午,辽宁全省口袋公园建设推进会在沈阳举行。会议强调,辽宁各地要将口袋公园建设作为重要工作扎实推进,严格落实责任,明确建设目标和任务措施,结合城市更新和老旧小区改造统筹实施。探索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多元建设投资方式,加大资金投入。各级主管部门要不断完善工作措施,加强对口袋公园建设管理的督促指导,健全工作机制,严把工程质量关,确保顺利完成各项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