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大河、莽莽昆仑、沙漠瀚海、神奇天路、藏地秘境、民族风情……记录一个个被自己‘打卡’的远方;脚下征服的海拔,代表着记者的职业荣誉……”
3月12日下午,人民日报记者姜峰《走过青海》新书分享会,在西宁市图书馆举办。青海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张涛,青海人民出版社、西宁晚报社等相关部门负责人,以及青海高校大学生代表、社会各界读者100余人参加分享活动。人民日报社青海分社社长何勇出席并致辞。
何勇在致辞中表示,一代代人民日报派驻青海的记者,吃苦不怕苦、缺氧不缺精神,深耕青藏高原,采写了无数青海各条战线可歌可泣的故事,热情讴歌了青海各族干部群众为保护地球第三极生态、守护中华水塔、建设“产业四地”,所做出的生动实践,为宣传青海、推介青海做出了党中央机关报记者应有的贡献,姜峰同志就是其中杰出一员。在青海工作6年期间,姜峰同志深入践行“四力”,用脚步丈量青海72万平方公里的各个地理单元、走遍45个县域,四进可可西里、六访三江源头、两赴柴达木盆地深处,写下了一批沾泥土、带露珠、有温度的新闻佳品。采访之余,姜峰同志把自己的思考观察写成这本思想性与可读性俱佳的《走过青海》一书,体现了人民日报记者对青海的细腻观察、深入思考和独立的判断。
《走过青海》一书是作者姜峰六年来在高原大地的采访亲历、见闻观察、思考体悟,足迹与视角遍及河湟城市群、环青海湖地带、柴达木戈壁、可可西里无人区、长江黄河澜沧江源头及沿线,将地理、人文、历史、现实融为一炉,加上百余幅独家纪实摄影,打开了一扇读懂三江源头、中华水塔的别样窗口。
分享会上,作者姜峰讲述了《走过青海》的创作过程,并与对话嘉宾、作家龙仁青一起深度解读大美青海。“如果我是一名画匠,那么青海就是我用惯的颜料盒,闭着眼也能找到心仪的色彩。”驻地青海六年,姜峰对“什么是青海”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多元就是青海的底色,青海的美就是一张复杂而有故事的面孔——文化交融,多元共生。
打开《走过青海》的目录,会发现一个奇妙的现象,能看到不断攀升的海拔,能看到不断攀升的阶梯,从第一章海拔2000多米的河湟谷地到第二章海拔3000多米的青海湖,紧接着你会看到柴达木盆地,祖国的聚宝盆。“这是上天给青海的赐予,在最艰苦的环境中蕴藏着最丰富的资源、也诞生了无数可歌可泣的故事。”对话嘉宾龙仁青表示,作者姜峰没有停止他的攀登,从这里再往前走,就到达了可可西里和三江源,这里的海拔是四千五百米以上,在这里他停留了很久,行走、打量、观察、思考,看到了黄河母亲,看到了长江源头,看到了中华水塔……以一个记者的视角,作家的笔触,书写了他对这片大地、这片山水的热爱。
分享会现场,读者们与姜峰就本书阅读的感悟进行了交流互动。通过此次分享会,深层次展示了高原生态文化和精神内涵,为广大读者营造“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