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兴安岭上兴安盟全国首个域牌形象的推广,岭上兴安逐渐为大家所熟知,不仅如此,内蒙古兴安盟作为团结“敬”地,守望相助、互敬互爱,红色文化、蒙元文化、农耕文化、林俗文化交汇融合,41个民族的162万干部群众和睦相处、团结奋斗,共同创建了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盟。
春日的兴安大地,乌兰毛都草原绿意青葱,白狼峰冰雪消融,洮儿河流水潺潺,处处洋溢和暖的气息,演绎着动人的画面……
坐落祖国北疆的兴安盟,不仅是我国第一个省级民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政府的诞生地,曾两次获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盟”,也是国家民委连续两次将这一荣誉授予内蒙古自治区的地级市。作为典型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在团结的“敬”地上,兴安盟公安机关时刻肩负维护边疆稳固和民族团结的重任,将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摆在首位,不断提升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利用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助推兴安大地各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以新担当、新举措让民族团结之花在岭上兴安怒放。
创新治理模式 擦亮民族团结的“和谐底色”
“警察同志,我父亲急需救命药,您帮帮我们吧!”
科右中旗海力苏屯居民包某父亲因病昏倒在家中,向代钦塔拉派出所民警求助。因连降暴雨,主要道路被雨水冲断,车辆无法通行,为把救命药送到群众手中,熟悉路况的“红枫巡防”队员骑马飞跃湍急的河流,第一时间前往牧铺将急救药送到群众手中,为群众抢下最佳救治时间,留下“马背送药”的佳话。
以派出所民警、辅警、景区保安、嘎查委员、网格长等成员为主力的“红枫巡防队”,作为科右中旗公安局群防共治服务人民的标杆,维护民族团结的重要实践,发挥着警民携手并肩共筑安全防线、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提升社会治理能力的积极作用。
无论是身着红马甲,佩戴红袖标的“红城义警” “雪城义警” “神山义警”还是纵马疾驰的“守望草原巡防队” “红枫巡防队”,兴安盟公安机关始终把做好民族工作摆在首位,积极探索社会治理模式创新,发挥群防群治力量推动基层治理提质增效,兴安大地处处演绎着“齐栽民族同心树,共建民族团结林”的美好愿景。
完善为民服务 提升人民满意的“平安成色”
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作为基层治理中的难点、痛点,是事关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为营造民族团结浓厚氛围,兴安盟公安机关坚定践行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想民之所想,急民之所急”,用心用情化解群众矛盾纠纷,不断开辟为民服务新举措。
“谢谢警察同志耐心调解我们夫妻的矛盾,打开了我们多年的心结!”
前不久,科右前旗一处工地上,一对夫妻工人因家庭琐事发生口角,察尔森派出所民警接到报警后,邀请双方当事人来到蒙古包调解室进行调解,以教育为主,晓之以情,动之以理,深入浅出的论亲情摆道理讲法理。在民警耐心调解下成功解开双方的思想疙瘩,双方和解。
蒙古包作为内蒙古游牧民族特有的建筑文化,成为具有符号意义的民族历史文化重要积淀之一,象征着圆满和完整。科右前旗公安局以蒙古包元素为特点,开创了蒙古包调解室,将民族团结进步思想贯穿于服务群众、行政管理、执法办案等各个环节,配置蒙汉双语兼通的民辅警为群众提供双语服务,紧扣民族地区社会治理需求,更好更快地化解民族地区矛盾纠纷,在融洽警民关系、增进民族团结、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加强宣传引领 增添互帮互助的“繁荣亮色”
兴安盟公安机关扎实做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相关工作,持续加强民族理论政策的宣传教育,使民族团结观念深入人心,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真挚的宣讲、嘹亮的歌声、优美的舞蹈、悠扬的马头琴……
扎赉特旗公安乌兰牧骑将民族团结故事演绎成一个个催人奋进、情暖万家的节目,通过进牧区、进学校、进企业,进田间等方式,将文艺节目与宣传民族团结进行深度融合,大力宣传党的民族政策、民族法律法规,发挥“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的重要作用,让民族团结的种子深深扎根于各族群众心中。
“民警、‘警务助理’每次来都给大伙讲讲民族习俗、民族政策,大伙也都认可,我们牧场里矛盾纠纷都见不着了。”阿力得尔牧场居民皮大爷说。
岭南农垦分局联合各农牧场,充分发挥“警务助理”人熟、地熟、情况熟,进得了门、说得上话的优势,通过张贴标语、发放宣传手册、警校共育、警企共防、微信群推送等方式,向广大群众宣传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法律法规以及各项安全知识,同时,将“电信诈骗” “扫黑除恶” “禁毒斗争”等业务宣传融入到民族团结创建工作中去,引导各民族群众间要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关帮助、和睦相处,不断深化民族团结进步的重大意义。
重任在肩唯有砥砺奋发,风雨无阻更须笃行不怠。盟内各族人民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科尔沁草原不断演绎民族守望相助、团结奋斗的华美篇章。兴安公安紧紧抓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续写民族团结一家亲,以为民初心浇灌民族团结之花开满团结“敬”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