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消防:构建市级“1小时投送半径” 打造“1+3+N”应急物资储备保障体系
人民日报客户端江西频道杜瑞赟2023-05-11 23:18

为提升队伍新时期综合战勤保障能力,破解重特大灾害事故处置瓶颈,近年来,九江市消防救援支队成立机动三大队,构建“1+3+N”应急救援物资储备保障网络,分级建设应急物资储备库,分类落实物资储备和车辆装备配备标准,形成“多层级、一体化”消防救援战勤保障体系,进一步提升重大灾害事故处置能力。

构建“1+3+N”保障网络

为进一步推进战勤保障体系建设,九江市消防救援支队以提高全市消防救援队伍战斗力和保障力为宗旨,按照“集中管理、统一调拨、平时服务、战时应急、采储结合、节约高效、协作共享、专常兼备”的保障原则,以市级“1小时投送半径”为目标,构建“1+3+N”的全市应急物资储备保障网络。

据了解,“1+3+N”应急救援物资储备保障网络是以机动三大队为主基地,设立湖口县、武宁县、共青城市3个分基地,其他各县区为子基地的保障网络。

同时,支队建立了以武宁大队为西片区储备点、以湖口大队为东片区储备点、以共青城大队为铁路沿线储备点的应急装备物资储备“1小时”保障圈。目前,各个基地均已投入使用,储备了地震救援类模块、山岳救援类模块、水域救援类模块、石油化工救援类模块、高层建筑火灾救援类模块以及生活保障类模块等六个模块,共计储备物资1.8万余件(套),灭火药剂50余吨。

值得一提的是,九江市消防救援支队“六车联保”车辆编组建设已初步完成,正向“十车联保”迈进,目前已配备战勤保障车35辆,今年战勤保障车将达到41辆。

“这些物资储备基地将发挥重要的作用,确保在突发情况来临时,能够及时响应、及时保障。”九江市消防救援支队机动三大队大队长王奇说。

2020年7月,九江遭遇连续强降雨,长江上游来水凶猛,鄱阳湖水位突破历史最高值,湖区面临前所未有的防汛压力。

洪水不等人,九江湖口、武宁等应急装备物资储备点迅速反应,调集冲锋舟、橡皮艇、水域个人防护装备等物资,迅速向重灾区进发。

有勇有谋,物资充足。洪水肆虐中,逆水而上的救援在九江各地上演。在持续1个多月的抗洪抢险中,九江市消防救援支队1075名消防救援人员先后参加各类“战斗”272次,营救疏散被困群众1.3万余人。

建立联勤联储机制

2021年12月15日,九江市消防救援支队机动三大队正式挂牌组建,核定事业编制48名,主要承担履行法律法规赋予的综合性应急救援职责,负责全市灭火救援和灾害处置的战勤保障工作。

应急救援保障队伍成立后,为有效弥补队伍内部资源不足,真正建立起“指挥统一、平战结合、联勤保障、反应迅速、协调有序”的应急物资保障体系,支队还与辖区大型超市、石油公司、汽修单位、内部消防资源丰富的大型企业及驻地医院等单位签订了15份社会联勤保障协议书,与3家装备生产企业签订了联勤联储协议。同时,还与市长运公司签订了驾驶员服务协议,外聘了15名驾驶员来满足处置重大灾害事故的需要,解决驾驶员紧缺的问题。

与此同时,支队还根据不同灾害类型,制定完善了10个类型的保障预案,特别是在高层地下建筑、重大自然灾害、大型化工事故处置上,战保与作战密切配合,同步开展实战背景下的战勤保障拉动演练,有效提升了保障队伍应对实战的水平能力。

提高装备作战效能

“目前,用作供水排涝的机动泵、浮艇泵等主流装备普遍存在通过性差、受地理环境限制、过于笨重且救援模式相对单一等问题。”机动三大队战勤保障消防站站长陈敏介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满足器材装备一专多能、救援模式能够快速转变的保障需求,他带领队员利用业余时间,跑遍了九江各大装备器材制造厂,研究出了一款“迷你象”,可应用于车辆救援、抗洪抢险、灭火救援等多场景的液压排(供)水泵。

据了解,这款名叫“迷你象”的液压排(供)水泵,具有机动性强、部署快速、可单人操作、运输方便、能快速使抢险转变为灭火救援等特点。

研究装备器材革新,只是全市消防救援队伍装备建设,切实提高装备作战效能和管用水平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为保障和促进灭火救援核心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九江市消防救援支队印发了《九江市消防救援支队装备管用示范单位创建实施方案》,以机动三大队作为试点单位同步开展创建工作,运用信息、智能和机械等新技术,将各类装备器材按照体积、重量大小进行分类存储和搬运,实行区域管理,对入库装备器材进行标识标签和二维码等科技化管理,便于每日开展日常检查、维护、充电,实现装备“智能化管理、模块化储备、机械化装卸”目标,确保各类装备器材随时处于备战状态,不断提升规范管装、质量管装、科学用装能力。

审签:郑少忠

欢迎投稿,投稿请发[email protected]

责任编辑:杨颜菲
打开客户端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