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三月,河豚肥美,连日来,随着第十九届扬中河豚文化节的开幕,“中国河豚岛”扬中持续迎来各地游客,揽大江风貌,游田园风光,赏民居风采,品河豚美味,江岛旅游人气火爆。
江苏扬中,因地处扬子江中而得名,又因盛产河豚而出名,养殖河豚烹饪冠绝全国,被誉为“河豚岛”。近年来,依托江岛资源,该市不断完善旅游产业体系,优化旅游产品供给,让“诗”与“远方”在扬中交汇,给文化“加码”,为旅游“赋能”,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产生了“1+1>2”的效果。
强化优势培育
擦亮叫得响的品牌
蓝天碧水,树茂花繁,木屋瓦房,春暖时节,走进位于扬中市新坝镇立新村的梓阳园,每一帧风景都令人心旷神怡 。
“这里环境好,空气也新鲜,非常适合周末放松心情。”游客赵峰告诉记者,自己是专程从镇江新区过来的,扬中值得打卡的乡村旅游景点有很多,只要有时间,他都会带孩子过来玩,这里已经成了他近郊游的首选地。
近年来,扬中注重培育优势,强化文旅品牌建设,全市各大重点村都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旅品牌。三茅街道突出研学品牌,打造了以北部沿江为重点“三区一带”的乡村旅游+研学路线,发挥校外实践基地作用,推出4条研学线路;经开区福源村打造长寿文化,建好“一带一路六园”,以“长寿”品牌作为集聚区发展的“引爆点”;八桥镇利民村打好“浪漫文化”牌,致力打造以“浪漫田园”为主题的国家级乡村旅游重点村,现代休闲观光农业、滨江休闲、红色乡村、江岛文化等四大旅游板块初具规模。
挖掘红色资源
打造有文化的经典
南湖红色记忆馆、渡江文化园、友好村红色教育基地……注重红色资源挖掘,扬中在红色资源保护、红色文化阐释、红色文化展示方面不断实践。
近年来,该市聚力红色文化传承,让革命文物“活起来”,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要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重要指示精神,坚持把文化旅游化、旅游文化化,充分发挥党性教育基地、红色景点的主阵地作用,抓住党员干部这个关键,突出课堂教学与实践体验相结合,打造了10多处现场教学实践点和多处红色景点。
在红色文化资源的挖掘上,扬中也从未停止过脚步。深挖渡江文化园“大辫子姑娘”的故事,该市创作了《我送亲人过大江》系列文艺作品,并在文旅节庆活动中多次上演,通过红色文化的旅游化,真正让红色文化全民普及、全域覆盖,让红色基因融入血脉、赓续传承。
传承乡村名俗
培育有看点的示范
细小的竹片在粗糙的手中翻转折叠,不到五分钟,就轻轻松松地被编成了一个手掌大小的精美河豚。第十九届扬中河豚文化节开幕当日,位于扬中园博园的风物展区内,江苏省非遗传承人耿月新现场展示了“竹编工艺品的诞生”,让游客们大饱眼福。
摇花船、打莲湘,剪纸、虎头鞋……开幕式上,令人目不暇接的民俗展演和风物展销,也都让游客感受到扬中的独有的文化魅力。
近年来,扬中非遗大展光彩,省级非遗项目竹编、玉雕、箫笛参加省“水韵江苏”非遗购物节展示,镇江市级非遗项目舞龙、九狮图等借助节庆活动展露风采,利用微信公众号、抖音、文旅招商推介会等加强宣传推介,极大推动了非遗保护成果、扬中乡村民俗惠及更多群众。
注重乡村旅游和民俗文化相互结合、相互街接,扬中还规划建设了三江湾旅游集聚区、北部滨江休闲区、如意湾旅游度假区、乡村旅游休闲带,建成陈履生博物馆群、扬中市博物馆等,并由此形成了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文化旅游产业格局。
办好节庆赛事
搭建双丰收的舞台
“这桌客人是专程从上海赶过来的,上周就电话预定了。”20日晚,扬中某知名河豚馆内,江苏省级非遗“扬中河豚食俗”代表性传承人孔庆璞正忙着烹制河豚宴。他告诉记者,河豚节开幕以来,店里的日均河豚销量多达一百多条,周末更是客满,已经有客人预定了清明假期的桌。
2004年以来,河豚节的连年举办,为扬中积累了大量的人气,节庆不仅带动了河豚经济和旅游的蓬勃发展,也掀起了文化热潮。
以节为媒,激活旅游“一池春水”,除一年一度的河豚节外,扬中还策划开展了5·20星空露营节、“骑行美丽乡村、传承红色记忆”等多项文旅节庆活动,强化“农、文、体、旅”融合,强劲拓展本地游、微度假的消费市场。
此外,办好“一镇一特”的文旅活动,扬中各镇街区的文旅品牌也日益彰显,三茅街道乡村旅游文化节,新坝镇端午文旅体验节,经开区太平文旅周,油坊镇秋游园会等文旅招牌越擦越亮。
(孙薇 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