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宜宾市屏山县属于四川盆地南缘山区县,位于宜宾市西部金沙江下游北岸、岷江下游南岸。幅员面积1504平方公里,境内山岭交错、沟壑纵横、山高坡陡、地势险峻,辖11个乡镇(含2个彝族乡),人口32.1万人,有少数民族成分32个。
2020年,屏山县委、政府作出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的决策部署,抢抓东西部协作机遇,举屏山各民族之力、聚屏山各民族之智,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让32万屏山各族人民铸体成钢,团结如“一块坚硬的钢铁”,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政治基础、文化基础、教育基础、经济基础等方面上持续用力,高质量建设“各民族的幸福奋进新屏山”取得显著成果。
夯实思想政治基础:“零点驿站”激活“村级末梢”深化党建引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
屏山县借力东西部协作,对标学习浙江嘉兴“三治融合”、“三微治理”先进经验,激活村级“末梢” 打通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最后一公里”,实现人和、事和、心和、村美、家美、景美,以增强各族人民“四个与共”、“五个认同”的相关经验做法,在《中国组织人事报》、《精神文明报》等媒体刊载报道。
坚持党建引领,服务各族群众“零距离”。一是画好“驿站网格”。按照“50—100户”的标准和按照“覆盖全网格、兜起大小事”的要求,科学划分“驿站网格”,做到纵横覆盖、不留盲区、不交叉重叠。二是选好“驿站家委”。按照“社区党建+民族团结进步社区创建”模式,在县城和乡镇共计17个社区授牌17个,“1+2+N”成立“驿站家委”,“1”即村“两委”干部,“2”即村小组长,“N”即驿站网格中的各民族党员志愿者或热心群众,作为驿站工作服务人员。三是建好“驿站机制”。统一制定执行《“零点驿站”管理办法》、《屏山县“社区党建”+民族团结进步社区创建”工作要求》,明确政策宣传、信息收集、纠纷调解、便民服务、活动开展5类工作职责,每年至少开展一次民族团结宣传活动或者文体活动,围绕“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主题,开展“三个离不开”、“四个与共”、“五个认同”等主题教育活动。
突出平台建设,信息沟通“零阻碍”。一是搭建“驿站议事”。开创“驿站议事、群商群治”模式,将每个月15日定为“驿站议事日”,变“要我议事”为“我要议事”,充分调动各族群众议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营造各民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共建共享的社区环境。二是编发“驿站动态”。开设每月《驿站动态》,设置政策摘编、创建动态、乡村振兴、民生实事、曝光台等板块,让群众掌握村情动态和村组干部的工作情况,实现村民对村务的监督。三是开设“驿站课堂”。邀请本地“土专家”“田秀才”、高校专家、党校老师等,组建“驿站名师库”,通过“理论+实践”“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讲好“驿站课堂”,宣传党的民族宗教工作政策,提高村民产业发展能力,强化村民自治意识。
坚持需求导向,问题解决“零时差”。一是理好“需求菜单”,开展“配送服务”。实行“你点单、我配送”的“菜单式服务”,在各民族困难群体中征集“小心愿”,在“零点驿站”设置心愿墙,将收集到的困难和需求整理成台账,按照事情轻重缓急进行红黄蓝“三色分单”,组织“驿站家委”、党员干部、帮扶单位等成立“配送队”,通过上门慰问、志愿服务、心理辅导等形式多样的方式为各族群众“圆梦”。二是开设“一站式”服务岗,实现“便民服务”。在县城社区和乡镇社区开设“一站式”综合服务窗口和少数民族“一站式”综合服务岗,制定《屏山县“少数民族一站式综合服务岗”工作要求》,履行“接待、导办、跟踪、协调、交办、督办”的工作职责,让各族群众办事“只跑一次”。
夯实文化基础:“城市书房”打造“网红地标”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
屏山县为进一步深化浙川两地文化交流,促进各族人民在文化领域交流互鉴,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借鉴图书馆总分馆“嘉兴模式”和海盐县“涵芬智慧书房”运行模式,在县城中心马湖公园建成全县首座城市书房(智慧书房),迅速成为“网红打卡地”。
高起点谋划,丰富“网红”内涵。一是“借梯登高”取好经。把建设城市书房定位为大力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增强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推动各民族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组建工作专班外出学习先进经验,与海盐县张元济图书馆、秀洲区图书馆建立视频会商机制,引入东部地区城市书房建设管理的方案和做法。二是“闹中取静”选好址。精心选址于县城“C位”—人气最旺的马湖公园,并与县综合博物馆、儿童乐园等形成文化阵地矩阵,着力打造“公园里的智慧书房、城市中的网红地标”。三是“匠心独具”绘好图。在书房设计上充分考虑到历史文化、地理位置的特质,打造风格独特、设计新颖、布局合理的城市书房,总面积达600平方米,藏书4000册,设有成人阅览区、少儿阅览区、休闲阅读平台,为各族群众提供身心休憩的空间、亲子交流的阵地、享受文化生活的场所。
高标准建设,扮靓“网红”颜值。一是注重标准化管理。借鉴嘉兴市智慧书房建设标准和管理办法,围绕智慧书房标准化建设及运行管理,导入通用基础标准体系、服务保障标准体系、服务提供标准体系、岗位工作标准四大子体系,对设施设备、外观logo、日常管理、读者服务、安全保障等方面制定详细标准和管理规范。二是突出交往交流交融。在书房空间上设置海盐、秀洲、嘉兴港区专题介绍,张贴茅盾、张元济、余华等嘉兴名人读书语录,设置余华作品专柜等,让吴越文化、江南文化走进屏山,与屏山彝族文化交融互鉴。根据屏山民族分布特点和移民新城特点,设置“民族迁徙”和“记忆中的老屏山”图片展陈专栏,让各族群众在书房中与历史“重逢”。
夯实教育基础:“红船领航”实施“智慧育人”赋能屏山民族教育
两个少数民族乡的教育一直是屏山县教育的短板。东西部协作以来,屏山县与海盐县实施“红船领航·智慧育人种子计划”,一根网线连山海,云端携手促均衡,创设了远程互动直播课堂项目。通过远程互动同步课堂,让包括两个少数民族乡在内的全县所有义务教育学校学生享受到了东部优质教育资源,大大提高了民族地区教育质量。其主要做法是:
畅连畅享,一键联通两个教室。一是高标配置项目设备,提升屏山教学硬件层级。通过东西部协作,投入资金1110余万元,引进24套远程互动直播课堂设备,建成覆盖屏山每个乡镇学校的海盐—屏山远程互动直播课堂并全部投入使用,实现两地课堂实时同步。二是高质运用项目成果,促进教育资源优质共享。自2020年来,已完成并持续巩固了教育城域网建设与该平台的融合,实现县内、两省优课课堂同步,教师可互相点评、互相评课。两地学生同堂学习、提问、结伴,促进东西部和县内城乡教育的优质均衡。
互学互促,直播丰富两个课堂。一是课堂互动提升学习效率。24间智慧课堂累计已开展“远程互动直播”1000余次,各民族受益学生30000余名,组织255名各民族学生到浙江就读中职学校,拓展学生学习空间,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二是拓展互联丰富党建文化。利用平台推动党的建设,连线举办“民族团结一家亲”等“主题党日”活动,夯实民族团结教育基础。
夯实经济基础:“巧借东风”争当“全省示范”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
2021年以来,浙川两省、嘉宜两市以及屏山县、海盐县、秀洲区、嘉兴港区锚定争当东西部协作“全国先进、全省示范”的目标,同向发力,推动屏山县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共同享受改革开放成果。
积极承接东部纺织产业转移,激活经济发展新动能。一是直面发展弱项,“山海联姻”补短板。四川省委高度重视东西协作工作,省委书记率党政代表团前往浙江考察学习,签订《深化浙川东西部协作和交流合作框架协议》,面对屏山县曾是乌蒙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县、国家级贫困县,发展资金不足、规上工业“几乎为零”的困境,作出加强与对口帮扶的浙江省嘉兴市海盐县合作,精准对接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科学决策,集全县之智、举全县之力建设“浙川纺织产业扶贫协作示范园”,推动纺织产业从无到有、由弱变强。目前,园区已签约落地浙江浪莎、嘉兴天之华等总投资289亿元的纺织企业40家,2021年园区实现工业企业利税1.98亿元,就地直接吸纳各民族就业人口8200余人,实现产值41.4亿元,获评“全国纺织产业转移示范园区”“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二是完善沟通机制,“山海同频”促落实。屏山县联合海盐县多次开展党政代表团互派对接, 签署《共建浙川纺织产业扶贫协作示范园合作协议》,编制《屏山县纺织产业发展规划(2019—2025年)》,拟定《年度协作工作计划》,逐一落实政策制定和要素保障等事项。建立定期互访、考察、联席会议等沟通制度,每半年由双方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带队开展实地调研,每季度召开联席会议,每月组织屏山-海盐视频连线会商会,推动工作落地、解决重点难题。组建由海盐县挂职屏山县委副书记和屏山县常务副县长、组织部部长组成的专项工作领导小组,统筹负责日常事务,实时沟通落实具体协作项目。三是加快以园兴城,“产城一体”现新貌。按照“以园兴城、产城共融”发展思路,助推“园区成城区”,投资16亿元加快建设“浙川-屏山平湖时尚产业园”企业综合服务体等项目,引进一批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和专业人力资源机构,为企业开展金融合作、举办专业展会等提供优质环境。结合园区功能布局打造“纺织社区”,推进宜宾中山街小学屏山学校、客运枢纽站和高铁综合体等配套项目建设。截至目前,已通过纺织产业累计带动1万各族群众就业,县城建成区面积突破7平方公里,县城人口由3万人增加到8万人,屏山县逐渐发展成为一座特色鲜明、宜业宜居的纺织新城,呈现出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欣欣向荣景象。
全产业链发展破“瓶颈”,将小水果做成大产业。一是坚持“七统一”标准化生产,提升“品质链”。聚焦屏山县水果支柱产业茵红李传统种植分散、低质低效的实情,紧紧依托东西部协作契机,推广嘉兴市“农业全产业链改革”经验,编制《屏山县茵红李标准化栽培模式图》,实行统一品种布局、统一栽培管理、统一植保防治、统一配方施肥、统一农资配送、统一分级包装、统一品牌销售“七统一”标准化生产管理,让产品品质与质量安全可追溯。茵红李产量产值连年实现增长,四年累计增收超10亿元,“一颗小水果”坚实支撑屏山县2.5万户近10万各民族群众稳定增收致富。二是突出“三统筹”多元化营销,拓展“市场链”。统筹销售端,建立电商公共服务中心,电商联基地,市场联农户,实现山区农产品与发达地区市场无缝对接,华东(嘉兴)水果市场近三年销售屏山茵红李逾2亿元。统筹推介端,通过注册“屏山茵红李”县域商标,举办经销商推介会,加大央视推广、媒体报道等多种途径,提升屏山茵红李知名度和美誉度。统筹区域端,与比邻的绥江县、叙州区共同成立李产业合作联盟,通过区域联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实现合作共赢。
打造“聚爱方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民族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一是高规格建设川南首个残疾儿童康复托养中心。屏山县为了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共同享受改革开放的成果,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2022年通过东西部协作,建成川南首个残疾儿童康复托养中心,可容纳100名残疾儿童生活、康复和疗养。二是创新运营模式。构筑起政府主导、政策支持、医院运营、社会参与的组织体系,创新“防、康、养、医、教”一体化的残疾儿童康复服务模式,强化残联与公立医院的紧密合作,实行“医康结合”,中心的行政管理以残联为主,专业技术人员从公立医院选派,托养服务委托第三方机构。
“红船”送关爱 ,为各族人民“办实事、解难题、送温暖”。一是着眼“幼有所学”。围绕“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理念,2022年走访慰问各民族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34人,开展“秀屏携手-伴随成长”圆梦微心愿活动,为各民族儿童送去暖冬新衣,“六一”期间为各民族留守儿童送上“微心愿”礼物。二是着眼“老有所养”。实施龙华、大乘、清平、新安4个乡镇敬老院阵地提升项目,打造温暖如家的敬老院,对全县34名各民族留守老人、特困老人、独居老人和10个敬老院开展帮扶和走访慰问。三是着眼“困有所济”。开展困难家庭母亲“两癌”关爱救助行动,对各民族“两癌妇女”15人实施救助,组织“免费筛查进园区”等专场,筛查各民族学生6千多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