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19日从常州市教育基本建设与装备管理中心(以下简称市建装中心)获悉,今年秋学期,全市局属学校均实行“1+1+1”食堂管理模式,将食材、劳务和资金分开实施闭环运行,做到人员、食材、资金分类管理,更好地为学校师生服务。
食材、劳务、资金分开实施,相互制约
“1+1+1”模式即外聘1个食堂劳务管理团队、筛选1批优质食材供应商、开发1个一体化网络监管平台。三方各司其职,相互制约,学校食堂管理主体责任明确。
去年1月起,我市开始第一轮试点,常州市第二十四中学等4所学校成为首批试点校。2021年秋学期,又有12所学校加入改革。本学期,我市局属学校的校园食堂均实行新模式运行。
从4所到如今的全覆盖,食品的采购形式得到了优化。“最初实行的是全部食材一起打包,由一家中标供应商集中供货。”市建装中心相关负责人说,但后来发现部分食材价格偏高,“我们迅速调整采购方式,从集成采购转变为集成采购与大宗食材分类采购相结合。”如今,采购量比较大且集中的冷鲜猪肉、大米、调味品和食用油已作为大宗食材单独招标,由源头供应商或总代直接供货取得较优惠的价格。
食材的管理也愈加严格。在食材库内,每个品种食材至少有3个品牌,供多元选择。同时学校被要求需合理使用冻品,减少半成品的使用,增加食堂食品自制比例。学校若长期专门使用某个品牌的食品,平台会进行提醒、要求整改。食材库还实行动态管理,学校提出合理食材需求,经专家论证通过入库,做到能进能出,满足学校师生对食材的安全、营养等要求。
各校探索食堂管理金点子
在实践中,各校也总结了不少食堂管理金点子。
为了保证菜品的质量,常州市朝阳中学建立了1011出菜机制、素菜分批炒制。“保障食品的营养、健康、安全和色泽、口感、温度,我们规定大、小荤需在10点之后烹制好出菜,素菜尤其是叶子菜要在11点后烹制好出菜,并且分两到三批炒制,确保分批错峰的同学公平就餐,营养均衡。”副校长朱传平告诉记者,学校还制定了泔水称重双向考核机制,“以班级为单位考核学生,开展食育教育,倡导节约粮食、光盘行动,爱惜劳动成果,学会感恩;以泔水称重指标考核食堂运营服务商,督促食堂提高烹饪制作水平,确保菜品色香味全,受学生喜爱。”
此外,一些学校还设有红马甲现场管理制度,要求食堂强化现场管理,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做到问题不出食堂。坚持爱心餐设立勤工助学岗位,让贫困学生有面子吃饱饭,设立男女窗口或男女生餐盒,满足男女生对食材量的不同要求,减少浪费。
完善模式,助力食堂精细化管理
市装勤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我市将准备进一步完善“1+1+1”管理模式,完善食堂自主经营招标文件,进一步引进优质服务商,完善阳光食堂大数据监管功能,为学校食堂精细化管理提供有力依据,为学校食堂提质增效提供有效保障。
各校也将更好发挥膳食委员会的作用,对学校食堂进行监督管理,提出合理化建议。同时加强营养菜谱研究,加大食育文化普及,加强食堂文化布置,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向他们传达健康饮食文化理念。(尤佳 冯振宇 费云舟)
来源:常州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