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灾减灾、抗灾救灾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永恒课题。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保持忧患意识、努力认识灾害规律、主动防灾减灾是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傍着珠江在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南海神庙见证下成长起来的广州市黄埔区虽然鲜受极端自然灾害的侵扰,但由于广州市黄埔区中部为暴雨多发区,易受暴雨天气影响,加上地质环境复杂,全区地质灾害易发区约332平方公里,约占全区面积68%,因此,黄埔区也容易引发一定程度的自然灾害及次生灾害,给居民的生产生活造成不便。
2021年,在广东省自然资源厅、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的指导下,黄埔区以需求为导向,系统开展了地质灾害防治关键技术研究和机制建设工作,率先在全省开展地质灾害风险区管控试点工作。
目前,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黄埔区分局通过总结提炼风险识别、监测预警、防御响应、风险消减以及科普培训等五方面经验,形成《黄埔区地质灾害风险双控》工作手册,并探索构建了地质灾害“隐患点+风险区”双控体系,形成了风险识别“一张图”、监测预警“一张网”、防御响应“一方案”、风险消减“一台账”的风险区“四个一”管控模式,实现了四个方面的创新突破。
第一,强化新技术应用。利用机载LiDAR全域扫描识别全区地质灾害重点风险隐患区域,提出全新的防控模式,划分地质灾害风险防控区、管控区、封控区进行管理;第二,强化人防+技防。一是以人防筑基础,在既有街镇负责人、村社负责人、监测员“三员共管”体系基础上,增加村社下一级经联社或经济社负责人,形成“四员共管”区域风险隐患管理责任体系。二是以技防巩结构。建立黄埔区斜坡类地质灾害降雨预警阈值模型,实现危险性预警向风险性预警转变。通过“平台+APP”联动的方式,建设区地质灾害指挥调度平台;第三,强化技术力量和防御资源配置。特聘1名资深地质灾害防治专家作为技术总监,在区和部分重点街镇探索与地勘单位建立合作机制,组建应急抢险队伍;第四,强化源头管控与综合治理。在项目立项、控规调整、临时用地等事项审批阶段开展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结合区旧村改造、违建和违法用地查处等工作,对受地质灾害威胁的房屋优先避险搬迁。分轻重缓急,采取工程治理、简易自治等方式有序开展地质灾害工程治理。
黄埔区地质灾害“四个一”管控模式有效回答了“地质灾害隐患在哪里?结构是什么?什么时候发生?风险如何管控?”等关键问题。2020年以来,黄埔区排查调查风险隐患1525处,划定的风险管控范围比原有隐患点范围扩大近10倍,全区已完成1039处风险隐患点综合治理工作,避险搬迁、工程治理、简易自治分别占比70%、20%、10%,剩余风险隐患点486个。黄埔区构建的这套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自然灾害防治体系不仅筑牢了居民与自然灾害之间的堤坝,更为社会与经济高质量保驾护航。
接下来,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将加大支持和指导力度,在广东省自然资源厅指导下,协助黄埔区分局健全完善地质灾害“隐患点+风险区”管理体系,组织开展国内先进城市试点工作调研交流,结合黄埔区实际,力争加快完善体制机制建设,并加快推进全面落地实施,不断检验完善,认真总结出一套可示范、可推广、可复制的地质灾害风险管控“黄埔模板”,在全市各区加以实践,形成地质灾害风险管控“广州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