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助力县域高中提升 肥西这所学校这样做
人民日报客户端安徽频道杨浩2022-03-29 09:14

2021年12月,教育部等九部门发布“十四五”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提升行动计划。总体目标是到2025年,县中整体办学水平显著提升,市域内县中和城区普通高中协调发展机制基本健全。

为助力这一总体目标实现,合肥八中教育集团铭传高级中学以智慧管理平台、个性化学习册、AI教研平台等教育信息应用为着力点,不断提升自身教育教学质量,努力构建以县域为中心、以乡镇为节点、以村校为末梢的城乡一体化办学模式,赋能教育与城市同步发展。

图片33.png

小作业里的“大智慧”

2021年,随着“双减”政策的全面实施,如何优化作业设计成为各校思考的焦点。但在合肥八中教育集团铭传高级中学,学校依托大数据精准教学平台,在调控推送练习题的最大数量和完成时长基础上,依托平台自动采集的学生学情数据,针对学生薄弱知识点,生成个性化学习手册,助力“双减”落地。

图片34.png

走进铭传高级中学高三年级,个性化学习手册是每个班级的标配,一本薄薄的册子不仅包含了学生的日常练习错题,还针对学生学情设置补弱、巩固、提升三个练习版块,帮助学生减轻学业负担、提高学习效率、提升学科能力。

高三年级部主任顾海涛说:“通常原题再做都会,但同类型题依然一错再错。所以我们依托大数据技术,对学生历史作答数据进行分析,针对错因中的薄弱项为每位学生规划学习路径,从而巩固内化,形成学习闭环。”

图片35.png

不仅如此,学校学科教研组还在平台推动的练习的基础上组织集体教研,从命题角度、知识点覆盖、题目类型与数量、答题时长等各方面进行二次筛选和加工,确保练习的精准和有效。最终为不同学生,生成“一生一案”的个性化作业,实现减负提质。并且基于学情教研数据,学校对标新课标、新高考和新教材要求,根据学科特点,将部分环节、题量和难度等方面进行改进和完善,打造符合学情、校情的特色校本作业,让因材施教发挥最大效益。

图片36.png

“信息技术的使用帮助学生跳出了题海,避免了重复性、机械性、无效性的作业,有更多的时间归纳和整理学习内容,提升了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并且节省了老师人工分析统计的时间,在精准教学实施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合肥八中教育集团铭传高级中学副校长邵亚飞表示。

AI赋能 集智教研

为了振兴县域高中,乃至乡村教育,合肥市政府推进普通高中集团化办学实施“一点一面”发展战略。2019年,合肥八中铭传高中教育集团宣告成立。4所成员校南至丰乐、北到官亭,空间距离那么“远”,客观上对成员校联建联动带来挑战。尤其是在常态防控的大背景下,如何既保持一体化教研减少集聚、又做好优质资源的共建共享,实现增效不增负、共创新时代高质量发展学校?

为此,集团以数字化改革为牵引,运用AI教研平台、双师课堂、专递课堂等信息技术手段,打造了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样态。

图片38.png

集团以合肥八中铭传高中为中心校,依托平台远程音视频互动、同步录制直播等信息技术,借助合肥八中、五十中等优质师资资源,打造“名师课堂”,常态化组织开展不同学科专题研讨、听评课、集体备课等多种教研活动,打破时空限制,实现肥西翡翠湖初级中学、丰乐中学、官亭中学、铭传乡中小学等成员校之间经验、资源共享,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发挥集团校优质资源辐射作用。

并且集团借助AI教研平台全量采集分析教研数据优势,着力打造线上“研训”平台,汇聚沉淀听评课程、备课教案、研讨实录、活动总结等各类教研活动中产生的教研成果,进一步打造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资源库,不断强化县域高中发展的教研硬实力。

与有此同时,学校充分借助合肥八中国家级“双新”示范校优势,与八中本部开展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大单元教学线上研讨,通过线下发现、提炼问题;线上研讨、交流解决问题;线下实践、反思总结“三步走”方法,不断完善推广“双新”课堂教学模式,促进成员校办学水平的快速提升。

“借助信息技术打破时空壁垒,让更多教师共探“双新”背景的新型教学与教研模式,形成区校联动,任务驱动,平台展示,资源沉淀的研学闭环,进一步实现教育资源合理配置,提升教育教学质量。”邵亚飞说。

以信息化带动理念革新,助力学生切实掌握更高效的学习方法,帮助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实现提升。三年时间,合肥八中教育集团铭传高级中学通过精细化管理和信息化提质,吸引大量学生回流。目前,学校已形成共有6671名学生的教育集团,荣获国、省、市荣誉300余项,逐步成为肥西学子和家长心中向往的学校,赢得“暖心教育”的口碑。

责任编辑:田先进
打开客户端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