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之上日月悠长,斗转星移俯瞰岁月沧桑。雪山之巅天地悠远,冰川峡谷回荡万丈豪情。如果说,西藏是一首写就于世界屋脊的壮美史诗,那么拉萨就是一曲沐浴着温暖阳光的悠扬乐章,八廓街当之无愧成为其中一个动人的音符。
2021年7月22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拉萨市老城区,步行察看八廓街风貌,走进特色商品店,询问旅游文创产业发展、藏文化传承保护等情况。跟随总书记的脚步,我们一同走进人潮涌动的繁华古街,从这“天上的街市”说开去。
从一条街到一座城:民族文化一眼千年
行走拉萨,有着1300多年历史的八廓街可谓无人不知。朝晖夕阴,昼夜更替,这里的十二时辰气度不凡。清晨的霞光为一幅幅唐卡披上梦幻的色彩,午后的街头,民族特色餐饮吸引众多游客驻足品尝,待到落日余晖、华灯初上,只见青石板路光影斑驳,不知是谁梦回大唐,勾勒出文成公主思乡植柳的身影……1982年,拉萨入选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2009年,八廓街被列入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街,春夏秋冬,人来人往,它们共同化身为展示民族文化的亮丽名片。
老街不老,古城常新,八廓街上热闹非凡:沿街的文创商店蓬勃发展,藏装店里的藏族服饰琳琅满目,藏服写真工作室里人气兴旺……在更大的时空坐标上观察,西藏旅游文化产业的从业者约40万人,他们正从传统民族文化里寻找继承与创新的源头活水,在时代脉搏中解锁富民兴藏的文化密码。
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10年前,他前往西藏大学新校区看望各族师生员工,仔细询问有关唐代宗教典籍和世俗文献《菩日文献》的抢救整理情况,嘱咐大家做好藏文典籍和藏族文化的传承保护。
2年前,他接见古典民族史诗《格萨(斯)尔》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代表时说道:“我今天来看你们,就是要表明党中央是支持扶持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
在广西同参加三月三“歌圩节”民族文化活动的各族群众亲切交流,在云南佤族春节民俗活动中敲响三声木鼓,在内蒙古冬季那达慕活动上参加“五畜祈福”仪式,在西藏与各族群众共跳锅庄舞……民俗里有文化传承,民俗寄寓美好祝福。
在贵州省毕节市称赞苗绣“一针一线绣出来,何其精彩”,在青海省西宁市了解加牙藏毯手工编织技艺的保护传承……如何高质量发展民族地区特色产业,答案就蕴藏在总书记的考察足迹中。
从一条街到一家亲:民族团结一往情深
八廓街上,矗立千年的唐蕃会盟碑见证汉藏情谊,“石语”无声胜有声,汉藏合璧的碑文自身也成为民族团结的象征。
穿越历史烟云,从“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社会主义新西藏”,不论是民主改革使西藏社会制度一步跨千年,还是脱贫攻坚让西藏人民生活方式一步跨千年,雪域高原上的民族团结之花常开长盛。
2021年5月底,西藏自治区话剧团的《八廓街北院》在北京展演,多民族和睦相处、追求幸福生活的故事打动人心。共饮一井水,同为一家人,手足之情正如自家打的酥油茶,水乳交融,醇厚浓郁。
“藏族和汉族是一家人。”1998年6月,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同志率福建省第二批援藏干部进藏,他走进林芝市八一镇巴吉村调研,同村民促膝谈心。2011年7月,习近平同志再一次前往巴吉村,全村男女老幼载歌载舞、夹道欢迎,献上洁白的哈达。
早在担任福建省宁德地委书记期间,习近平同志便深入思考民族团结问题。1989年6月,他在《巩固民族大团结的基础》一文开篇写道,“我们的事业方方面面,千万不能漠视少数民族事业这一重要方面。”
参加西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坚定不移巩固和发展民族团结”,参加新疆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像珍视自己的生命一样珍视民族团结,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要求“巩固发展民族团结大局”……每年两会,民族团结都是总书记关心的重要话题。
从一条街到一张网:民族精神一脉相承
1300多年前,拉萨就有了八廓街。可直到1954年,拉萨才第一次通了路。从街到路,等了千年,也盼了千年。新中国成立初期,“10多万军民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团结奋斗,创造了世界公路史上的奇迹,结束了西藏没有公路的历史”。
从没有一条公路到建立起涵盖公路、铁路、航空、管道等多种运输方式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翻天覆地的巨变背后,正是顶天立地的民族精神。
“在高原上工作,最稀缺的是氧气,最宝贵的是精神。”西藏是地理上的高原,也是精神上的高地。
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反复提到的“老西藏精神”。
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甘当路石,军民一家、民族团结——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就川藏、青藏公路通车60周年作出重要批示,要求进一步弘扬“两路”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曾特别指出,西藏工作条件艰苦、任务繁重,许多干部在西藏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这种崇高精神境界和无私奉献精神,党和政府不会忘记,各族群众不会忘记。
不论是在青藏高原用生命铺就天路,还是在抗洪抢险现场全力抢通道路,不论是在疫情防控一线看好门守好路,还是在脱贫攻坚战场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减贫道路。新的赶考路上,与我同行者,亿万同胞。
“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传承民族精神,传递中国力量,“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有全国各族人民的紧密团结,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定能够实现!”
策划:杜尚泽
撰文:邝西曦
图片来源:新华社(摄影:谢环驰,视觉:赖向东、毕晓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