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圳,有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多年来坚持科创教育试验,先后荣获“全国创新名校”“中国民办学教育特色学校”“年度最具创新力学校”“深圳市优质特色学校”“深圳市中学生科技创新特色学校”“深圳市中小学生探究性小课题示范校”等荣誉;其培养的学生在扎耶德未来新能源奖、德国纽伦堡国际发明展、美国匹兹堡国际发明展、中国青少年创造力发明展等系列大赛中屡获大奖。
不久前,这所学校——深圳市亚迪学校再次入围深圳市科创教育特色学校年度奖。
“我们秉承‘人人有自信,个个有特长’因材施教的原则,长期以来以科技创新为抓手,突出多元化发展。”校长高青介绍,该校通过家校协作、校企合作的方式,鼓励学生多尝试、多创新,走出了一条科创教育的探索之路。
“理论+实践”的课程超有趣
在今年暑假举行的第17届中国青少年创造力大赛中,包括吴雨馨在内的亚迪科创军团共斩获“三项金牌一项银牌”,所有获奖作品的创作初衷均来自生活发现,继而再利用科学理论知识,联动实践解决问题,最终实现科学设计解决现实问题的目标。
“发明这个产品是因为在新闻中看到输液不良反应引发医疗事故的事件,当时就找了科学组的程老师分享自己的想法,老师一听就很赞成。所以就开始行动了。”凭借发明机械式输液完截止液装置获得金奖的吴雨馨说,机械式输液完截止液装置可以有效减少因为血液倒流所发生的危险,是一项实用型很强的科学发明。
图为校长高青和2021NOC获奖师生在一起。
。目前亚迪学校共有机器人、3D打印、新能源等多60个学生社团组成综合实践团队,设有思维导图、Alpha go珠峰之旅机器人、新能源汽车、海洋科技、新能源研究体验等多个实践课程,成立“创客家园”,开办每年一度的科技节,形成了“新能源科技、海洋科技、生物科技、发明创新与人工智能”四大板块的科创特色课程体系,全面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及实践能力。
学校引入多方优质科创教育资源,与比亚迪公司、华大基因学院、广东海洋大学深圳研究院、大亚湾核电站、深圳市天文台、国家基因库、自然学校携手共构科创好课程,着力开发校外实践课程,共同开拓同学们的求知探索视野,力践知行合一,达到理论和实践的整合统一,学以致用。
在此浓厚的科创氛围和体系保障下,亚迪学校科创团队曾凭借“新能源清扫船”项目成功入围“扎耶德未来能源奖”全球高中奖,频频亮相世界青少年人工智能展示会、美国匹兹堡国际发明展、德国纽伦堡国际发明展等国际活动,获6金4银的好成绩,近两年参加中国少年科学院“小院士”课题展示交流活动,4人获“小院士”称号,5人获“预备小院士”称号,2人获“小研究员”称号。
截至目前,亚迪学校每学期约450人会主动选择学校科技创新社团课程,累计参加学生达3000 多人次。而亚迪学校与各企业、研究机构开设的“第二课程”,也已形成“有教材(开发校本教材),有课题(小课题研究),有项目(活动开展),有基地(参观实训点),有成果(国内外获奖),有展示(各级报刊电视公开报道),有评价”的稳定模式。
让每个学生都摘到“果子”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共学形态’是学生在参与科技创新实践中必然会表现出的情况。”高青认为,STEM课程,即: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数学(Mathematics),因为其跨学科,更易撬动不同学子长远的、精神性的、内生性的、面向他人与社会的潜力,可培养学生的人文意识和科技创造力,还能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激活个人潜能,产生驱动力,提升个体素养。
在这所学校,有一个覆盖能源科技、海洋科技、生命科技、发明创新与人工智能四大板块的 STEM 体验活动中心----山海创客家园。
这是一个机器人设备、激光切割机、 激光雕刻机、大疆无人机、刨床钻床等高科技设备日日可见、人人可用的标准化科技创新空间。《为未来而设---中小学生 STEM 实践案例》《未来新能源》等科创实践校本课程均将在创客家园“一站式”呈现、深度化探索升级。
其中,《未来新能源》分为学生用书、教师用书、教学大纲,由亚迪学校金婷、程卫东、祁成、朱元芳、王心灵、罗婷香、邓正彬等老师共同编著,已于2020年 9月编写完成,教学成效反馈良好。 2020年7月被深圳市教育科学院评为“好课程”。
“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实践,爱上科技,让科技强国梦真正扎根于青少年的点滴成长和自觉意识增长中。”高青介绍,目前,亚迪学校还在进一步完善能源科技、海洋科技、生命科技、发明创新与人工智能四大板块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学生可通过网络选课自主选择喜爱的课程,参与学习实践。
高青表示,学校还将持续打造了一支优质的校外专家型教师队伍和本校教师对接而成的“教师天团”,形成引进课程与校本课程双向互补的“双轨制”,与合作企业、科研机构、家长等共同为学生构建更多具有启发性、实践性、开拓性的科技创新实践体验基地和常态化科技创新项目,帮助每一个学生在创新实践过程中摘得自己的“果子”,收获得创造性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