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粤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机器人来了,解密数字时代的新工匠
人民日报客户端广东频道王艳2022-10-13 20:31

在智能化生产流水线冲击下,机器代替人工已是不争的事实。普通蓝领工人会不会快速“失业”?对于这个问题,机器人化较高的东莞中集专用车有限公司(下简称“东莞中集”)工会主席廖汉强坚定地回答:“不会,制造业转型升级不是让一线工人下岗,而是让他们升级后再出发,成为数字时代的‘新工匠’。”

东莞中集是中集车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位于东莞望牛墩镇,是集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及销售服务为一体的全球规模最大的专用车制造企业、全球最大的半挂车出口基地,同时也是集团旗下首个数字化建设样板工厂,有先进的激光等离子下料生产线、机器人焊接生产线以及行业领先的自动打砂、KTL 电泳底漆、喷粉生产线。

让机器人“接过”手中的焊枪

走进东莞中集的常规半挂车生产车间,一台台焊接机器人迸射出耀眼的焊花,在他们中间,一个身影一会儿在暂停的机器人焊接平台上调整工装卡具,一会儿在另一台操控台前为新的焊接部件进行数据编程……他,就是操纵机器人的“90后”技术工人杨文仁。

image001.jpg杨文仁在后端梁自动焊接站,编写机器人自动焊接程序。郗建新 摄

机器人焊接生产线是东莞中集于2016年大批量引进投产的主力智能制造设备,杨文仁是公司第一批转型操作“机器人”焊接的工人。今年31岁的杨文仁毕业于湖南文理学院机械电子工程专业,2015年,东莞中集为提高产能效率,优化生产环境,决定投入专项资金引进焊接机器人工作站,杨文仁有电子专业基础,又对机器人设备感兴趣,很自然地成为了新产线的员工。

“操作机器人入门很简单,要想精通就很难,需要时间。”杨文仁说,为了和机器人轻松“对话”,他先去培训中心学习焊接技术,掌握基本技能,有焊接基础知识后,再和厂家专家学习焊接机器人编程,“我买了很多相关书籍,从最基本的焊接机器人系统硬件组成与安全装置、示教器应用及注意事项、焊接电源的使用与维护等基础知识学起,业余时间还试着动手机器人的安装、调试、设备维护保养等。”他说。

如今,东莞中集已经投产31台焊接机器人,杨文仁也成长为公司操控机器人的“高级蓝领”,他在公司举办的“智造·新工匠”——2021年度高端制造技能大赛机器人编程大赛中获得第一名,他带领的团队创新完成多项实用焊接编程技术。如今,他们正将这些技术整理成册,指导培训更多的“蓝领”工人加入焊接机器人操作队伍中,实现自己的“高级蓝领”梦。

智能化车间催生复合型人才

机器人取代人工,就是生产力的解放。在常规半挂车升级改造的产线,工人通过系统指令,就可以为每个工位提取、配送物料和零部件;统一编程的智能焊接机器人自动识别物料进行焊接,工艺能通过欧洲焊接标准的检验;自动化喷粉设备达到高温仓进行高温固化处理……除了设备智能化,还有平台的智能化。东莞中集通过“设计模块化,工艺柔性化,装备自动化,4/64制造信息化、生态绿色化”的建设,实现了零部件互通共享、设备联网集成和绿色制造,在满足全球不同区域市场多样化、定制化需求的同时,为远程投射、跨洋制造提供了规模化平台。

近几年,东莞中集加快机器代替人工,产线上可重复、工作条件恶劣的岗位被智能装备替代,同时也推动着以技术见长的工人们转型为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常规半挂车生产车间经理刘海波就是其中的一位。

来自四川的刘海波高中毕业就到深圳打工,入职位于深圳蛇口的中集车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成为一名焊工。经过多年的一线锤炼,他掌握了精湛的焊接技术。

image003.jpg刘海波正在CTP欧洲骨架车后端梁角锁焊接。郗建新 摄

2004年,他被公司委派到比利时学习,接触了高度技术化、多语言、高效率的汽车生产线。刘海波深深感受到智能化的车间更需要高品质的管理,他开始尝试学习管理知识。

成为一名管理者后,刘海波要求自己熟悉每一项前沿技术,以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比如在一款美国40英尺CIE骨架车生产中,他设计了骨架半挂车,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骨架半挂车运输方式单一、运输效率低、成本高的难题,更极大降低了工人的作业强度,实现了产能翻番。

2011年,他带领一个小型团队到沙特阿拉伯的分公司,负责出口产品的组装,不光负责团队人员的技术指导,还需要跑市场,和客户打交道。2014年,刘海波回到国内总部,他将海外积累的管理经验复制到新的生产线,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他也很快被提拔为生产车间经理。“公司给每个人的机遇都一样,你要是抓住了,只要肯付出努力,就一定能获得成长。” 刘海波说。

“蓝领”蜕变为“新工匠”

高智能化的生产线,普通蓝领工人真的会被“抛弃”吗?东莞中集的培训中心给出了答案——不,他们大有作为!

入职东莞中集刚2天的罗荣勇一直呆在培训中心,他在指导老师黄斌的带领下,努力学习基础的焊接技术。

image005.jpg黄斌在给新员工讲课焊接技术要点。郗建新 摄

焊接不是会由机器人干的吗,工人还需要学吗?面对这样的疑问,黄斌介绍说,焊接是个技术活,一个娴熟的老师傅至少要在一线实践3至5年。老师傅一看焊缝就知道活的质量如何,问题是怎么产生的,这全是靠经验做的判断,就跟老中医一样。这种经验不易复制,但自动化升级可以将经验数字化,我们将采集的所有数据可视化、模板化,实现共享,进行技术传承,这样,年轻人掌握之后很快就达到了老师傅的水平。

东莞中集的培训中心每天都有新员工加入,他们学习半个月后就可以到生产线跟着师傅打下手。为了让新员工少走弯路,黄斌针对平角焊、立焊、仰焊等不同的操作过程,录制了一些基础课程,归纳总结了基本操作流程、焊枪的常规故障、每种故障如何排除等经验,方便学员随时揣摩学习。这些大大提高了学员学习的效率。

廖汉强说,智能化改造升级后,就焊接而言,工人在习得编程和机器管理技能后,他的工具不再只是单一的焊枪,而是成为机器人的操作者和管理者,这个时候,他们的角色可不是一般工人可以概括得了的。

据介绍,东莞中集的培训中心每年可以培养2万多名行业人才,他们再通过公司实施的人才成长机制,在岗位上激发和提升自己的技能和素养。今年,该公司取得《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培训合格证书员工有30人,取得《工业机器人自动焊接》培训合格证书员工有113人,取得《工业自动化装配与维护》培训合格证员工有47人,取得《机械设备维修》培训合格证书员工45人,取得《机械设备装配与自动控制》培训合格证书61人。这批人才凭借技能在工作中展现光芒,也将创造出彩的人生。

责任编辑:贺林平
打开客户端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