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江西省资溪县围绕建设好、保护好、利用好“绿水青山”,以“作示范、勇争先”的目标定位,大力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强化集体林改配套改革、拓展生态价值实现路径、推动林业综合改革试点,全县呈现生态优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新格局。目前,全县森林覆盖率达87.7%;建成各类保护区26.8万亩、生态公益林54.8万亩,有马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清凉山国家级森林公园、九龙湖国家级湿地公园,被誉为“动植物基因库”;100多个自然村护村古树林保存完好、城乡360多棵(群)古树名木生机盎然,因势打造秀美乡村30多个,连续三届资溪被评为全国“深呼吸”的地方,其境内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I值)达89.58,在全国名列前茅。已建成大觉山国家5A级旅游景区和御龙湾、真相乡村、大觉溪等国家4A级旅游景区,年接待游客超过460万人次;依托53万亩毛竹资源,创建全省首个竹科技产业园,并深化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南京林业大学、赣南师范大学等院校合作,做实中国(资溪)竹木制品实验检测中心,推动竹木科技成果有效转化,不断提升产业效益和综合利用率,不断完善提升配套产业链条。今年以来,全县完成生态资产交易53笔、实现价值8228万元。
巩固绿色生态底蕴。该县积极探索推进林地流转,建立“县、乡、村”三级林权流转服务体系,实现“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有效激发广大农民和全社会造林护林的积极性。一方面,摸清林业资源“家底”。通过开展森林二类调查,测算全县活立木蓄积量约996万m³,毛竹总株数近1亿株。聘请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编制生态资产和生态产品目录清单,制定资溪县生态产品机制核算指标体系、标准和规范,初步核算资溪县森林资源价值约200亿元。另一方面,逐步明晰资产权益,按照“到企”“到户”的原则,全县共发放林权证2.1万本,宗地数6.66万宗,发证率达93%,参与林改农户数15209户,户均林权证1.4本,农户人均林地面积约20亩。积极推动自然资源所有权与使用权、经营权分离,建立生态权益资源库,构建分类合理、内容完善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体系。接着,该县建立生态大数据平台,将全县林权信息数据纳入“资溪县生态资源可视化系统”,形成生态资源资产“一张图”,实现自然资源资产存量、质量、价值、负债及流向变化情况的随机提取,将林业等生态数据开放共享。
发挥绿色生态效益。该县扶持林业新型经营主体,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积极扶持林业专业大户、家庭林场、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等新型林业经营主体,开展适度规模经营;引导民营资本注入规模经营主体,建立木竹资源培育、林区基础设施建设奖补措施,县本级财政每年扶持林业资金达500万元以上,提升社会资本投入林业的积极性。依托资源优势,实施“千万资源变千亿产值行动”,采取“企业+基地+林农”“合作社+林农”等模式,扶持毛竹、森林药材、食用菌、竹笋等林业特色产业。建立竹木产业链链长制,推进全县竹木产业高质量发展,做大做强竹科技产业园,扶持传统竹木产业转型升级,打造资溪竹木产品名牌发展战略,鼓励支持竹木加工企业申报发明专利,拓展产业产品销售渠道。到2025年,全县年采伐毛竹将达到2000万根、人工商品林木材采伐10万立方米以上,全县国家、省级竹木产业重点龙头企业10家以上,实现林业综合产值达100亿元。
激发绿色生态活力。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该县把生态产品的静态资产转化为生产经营的现实资本,形成可复制、可借鉴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创新体制机制,加快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工作,持续做好森林赎买、湿地银行等试点建设,实现绿色发展融入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构建林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绿色产业体系。计划利用5年的时间完成森林赎买20万亩,已完成非国有商品林森林赎买16.8万亩。构建绿色金融体系,搭建林业与金融服务桥梁,提升森林资源价值,让森林、山水、土地、自然风光等自然资产要素活起来,促进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打通“绿色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双向转换通道。组建森林资源专业化运营平台,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对森林资源进行造林抚育、集约经营、综合开发,形成政策补助、抵押贷款、社会资本等“混合制”等资金投入循环机制,实现青山变“金山”、资源变“资金”。
开启绿色生态可持续路径。以抚州市全国林业综合改革为契机,深化林业改革,助推林业现代化建设,转变林业发展方式,打造林业改革示范样板。该县开展林地承包延期工作,全县林地承包期在第一轮林地承包期到期的基础上进行延长,保持资溪林地承包期限长期稳定,为林业经营者提供良好稳定的政策环境以及稳定地收益预期。创新林业“两山”银行服务体系建设,持续深化森林赎买试点,建立多元化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做实“林权抵质押贷款”,加快推进林权经营主体利用林权、收益权进行抵押贷款,探索“林权代偿担保”,创新贷前评估、贷时担保、逾期代偿的林权融资新模式,通过代偿收储成功化解银行不良贷款5起,偿还逾期贷款558万元,收储林地8100亩。探索林业碳汇交易和碳中和实现方式,进一步拓展林业碳汇的深度,增加林业碳汇的数量,进一步为促进碳达峰和碳中和提供渠道和方法,摸清资溪森林资源和碳汇家底,科学准确发挖和推动林业碳汇价值潜力,实现生态价值转化的最大化。
审签:郑少忠
欢迎投稿,投稿请发rmrbjx@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