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西南腹地,既不沿边也不沿海,千山阻隔的贵州长期发展滞后,“地无三尺平、天无三日晴、人无三分银”曾是这片土地的代名词。
党的十八大以来,新时代的多彩贵州后发赶超,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力做大经济总量、提升发展质量。从各项经济指标挂末,到发展速度连年全国领先,综合经济实力大踏步前进、实现历史性跨越。在一些方面冲出了“洼地”,有的领域攀上了“高地”,贵州大地一派欣欣向荣景象。
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
2013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接近8000亿元,2015年突破1万亿元大关,2018年突破1.5万亿元大关,2021年接近2万亿元,达到19586.4亿元,是2012年的2.9倍。
贵州经济总量居全国的位次由2012年的第26位,提升到2021年的第22位。2012-2021年累计地区生产总值是1978-2011年的3.4倍,是上一个十年(2002-2011年)的4.5倍。
经济增速持续位居全国前列
2013年至2021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4%,高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2.8个百分点,高于西部平均水平1.7个百分点,年均增速居全国第2位。
2012年以来,贵州增速居全国第1位的年份有四年,居全国第2位的年份有五年,2021年受疫情等因素影响,居全国第12位,但2020-2021年两年年均增速仍居全国第3位。
人均经济总量水平不断提高
全省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021年突破5万元大关,达到50808元,接近2012年的2.7倍,增加31861元。
经济发展质效大幅提升
2021年,全省市场主体总量达到388.71万户,市场主体注册资本达到9.35万亿元。地方财力持续增强,2021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969.39亿元,比2012年增加955.34亿元,2013-2021年年均增长8.6%。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显著增加。
六盘水市娘娘山园区农户采摘刺梨。王光厚 摄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十年呈稳步、逐年增长的态势,2021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691.97亿元,是2012年1437.97亿元的3.3倍。茶叶、辣椒、刺梨、蓝莓、李子等农业特色优势产业种植面积全国第一,蔬菜、食用菌、中草药材、茶叶、水果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合计为88.8%。
瓮福集团厂区
2021年,全省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816家,比2012年增加2064家,增长75.0%;2013-2021年,全部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9.5%,高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3.4个百分点。十大工业产业均突破千亿元大关,全球1/4以上的新能源电池材料三元前驱体、1/7以上的吉他,全国1/3以上的中高端钢丝绳、4/5的湿法净化磷酸、1/4的高品质磷肥在贵州生产,“西电东送”送电量累计超4000亿千瓦时。
世界自然遗产地梵净山
2012-2019年,全省旅游总人数、旅游总收入保持快速增长,2020年以来,旅游业克服疫情影响,实现持续恢复,2021年,过夜游客平均每人逗留天数达到2.36天,比2012年增加0.93天。旅游基础设施日益完善,2021年,4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达到142个,其中,5A级旅游景区达到8个,比2012年增加6个。
开放发展迈向更高层次
2016年,国务院批准贵州设立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今年初,《国务院关于支持贵州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的意见》赋予贵州“内陆开放型经济新高地”的战略定位。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贵州积极构建全方位、多领域、深层次的开放新格局。
贵阳龙洞堡国际机场成为西南地区重要的航空枢纽
2021年,全省进出口总额101.24亿美元,是2012年的1.5倍。2013-2021年,累计引进省外项目4.61万个,引进省外资金6.26万亿元。2021年,全省进出口总额101.24亿美元,是2012年的1.5倍。2013-2021年,累计引进省外项目4.61万个,引进省外资金6.26万亿元。
图表设计:令狐承诚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贵州省统计局、中共贵州省委“中国这十年·贵州”主题新闻发布会
图片来源:贵州省委宣传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