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在前湖校区欢聚一堂、相会云端,举行南昌航空大学建校70周年发展大会,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回顾南昌航空大学团结奋进的拼搏历程,弘扬历久弥新的优良传统,展望未来可期的光明前景,开启全面建设航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的新征程。
放眼中华,千姿竞秀。党的二十大全面擘画未来,描绘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辉煌前景,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指明了奋斗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为站在新起点的昌航人回首往昔、立足当下、展望未来提供了无比振奋的前进动力。
就在一周前,适逢习近平总书记给中航工业沈飞“罗阳青年突击队”队员们回信。回信精神集中体现了党中央对航空事业的高度重视,对航空工作者的深切关怀和厚重期望,对航空报国精神的充分肯定,让广大航空战线上的同仁深受鼓舞,也让迎来学校70周年华诞的昌航人深感与有荣焉,为今天的校庆发展大会增添了一份航空人特有的荣光。
南昌航空大学诞生于国家航空工业起步之际,成长于国家航空工业发展之中,壮大于国家航空工业振兴之时,办学历史光荣厚重、航空特色鲜明闪亮。70年来始终秉持“服务航空、服务国防、服务地方”的办学信念,将“航空报国精神”深深植根于一代代昌航人的心底,历经沧桑,砥砺前行,在赣鄱大地上绘就了一幅恢弘壮阔的美丽画卷。
因需而建,承载使命。1952年3月,按照党中央部署,遵循周恩来总理“下决心自办航空院校”的指示,学校在汉口张公堤下的航空工业局311厂创建,时名汉口航空工业学校。10月9日,主要来自志愿军和人民解放军的629名学生举行了第一届开学典礼,学校第一次创业的宏伟序幕就此拉开。1954年8月,为适应国家航空工业发展布局调整,学校整体搬迁到英雄城南昌。从此,学校扎根红土地,奉献红土地。这一时期,王士倬、吴雨苍、徐心源、肖功伟、李绪鄂等一批曾有留学背景的国内顶尖航空专业人才,李沛瑶、吴纯素、彭本善、孔德谆、冀殿英等一大批优秀教师云集校园。他们与广大师生一道,筚路蓝缕、艰苦奋斗,合力奠定了南昌航空大学的办学基础,共同开启了一个热情似火、蓬勃初兴的发展阶段,为航空工业培养了近万名技术人才,并支援了一所地方大学和多所航空工业学校的建设,为我国的国防建设、航空教育和经济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浴火涅槃,守正创新。1978年,国务院批准成立南昌航空工业学院。誓言“拼将白发添双鬓,定教雄鹰展翅飞”的著名航空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强五飞机总设计师陆孝彭出任首任院长。1982年,学校即成为全国458所首批学士学位授予权单位之一,开始步入建设教学型航空工业学院的第二次创业新时期。1985年,学校开始培养硕士研究生,1990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并通过了航空部全面评监,1998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价。这一时期,成功实现了办学层次的转变,学校教学、科研及生产、基本建设等各项事业全面快速发展,成为一所为国家培养航空工业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为主的学院,为向多科性教学研究型大学转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新的征程,新的使命。1999年,国家深化高教管理体制改革,学校隶属关系由中央划归地方,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面临新形势,全校上下抢抓机遇,更新办学理念,立足江西,服务地方,服务国防,提出建设一所“工科优势突出、航空特色鲜明的多科性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奋斗目标,吹响了第三次创业的号角。2002年开始建设前湖校区,2007年学校成功更名为大学。学校的办学空间也得到了极大地拓展,办学规模进一步扩大,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学校从一所单科性学院发展成为一所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
时代引领,逐梦前行。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学校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机遇,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建设成效显著。学校始终聚焦“双一流”建设目标,进一步彰显航空特色,学校影响力稳步提升。环境科学与工程、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连续入选江西省“双一流”建设学科。2022年,三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学科排名1%,其中材料科学、工程学进入前6‰,步入国际高水平学科行列。学校以第一单位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实现历史性突破;获何梁何利奖和第二届全国创新争先奖,实现我省的首次突破;获3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江西省科技成果一等奖16项,全省名列前茅;学校连续六次获评省就业工作考评优秀等级和先进单位。2021年获评全省唯一的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1个。在国内率先成立航空发动机学院,探索创新性人才的培养,服务国防航空更加精准;服务数字经济“一号工程”,学校数字经济报告团主动对接省政府机关、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已为江西省政协机关、吉安市等地开展宣讲41场,积极提升服务江西数字经济发展的贡献度。
七秩荣光,风雨兼程。我们始终践行“日新自强,知行合一”的校训精神,始终发扬“勤奋、文明、求实、创新”的优良校风。在办学历程中淬炼出了“团结自强,拼搏向上”的鲜明品格,在神州大地上,奏响了一曲新中国航空教育事业的不辍弦歌。
70年奋斗,我们坚守航空报国、民族复兴的家国情怀。学校70年的发展史就是昌航人前赴后继、立德树人的奋斗史,从荆楚大地到赣鄱沃土,赓续着爱党爱国的忠诚基因,彰显的是昌航胸怀“国之大者”、矢志“国之重器”、心系“两个大局”的责任与担当。
70年传承,我们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七十年来,学校培养了逾20万各类专业人才。校友们深度参与几乎所有航空重要型号研制攻关和定型生产,航空材料热加工、表面技术、无损检测、环境工程成为学校的闪亮名片。每年36%以上的毕业生积极奔赴航空国防第一线。本科毕业生总体留赣率超过40%,为江西省区域经济发展提供高质量的人才支持。在航空国防领域,重大型号总师、厂所领导、特级专家、国有大型企业中昌航校友占比10%以上;在国产大飞机C919研制过程中,有1000余名校友参与其中。
千千万万的昌航人始终奋战在国防科技工业最前沿,在祖国需要的每一处地方,辛勤耕耘,默默奉献。这是昌航建校70年办学的最大成就,也是我们心中永远的骄傲和自豪!
在这抚今追昔的激动时刻,我们理应为学校70年来取得的每一点、每一滴成绩饮水思源。我们深切感怀每一位呕心沥血、鞠躬尽瘁的先辈,我们由衷牵挂每一位勤勉敬业、拼搏进取的校友,我们诚挚感恩每一位勠力同心、不懈奋斗的师生员工,我们更要向长期以来对学校建设发展给予大力支持的江西省委省政府、国防科工局、教育部及相关领导以及社会各界表示衷心的感谢!
流金岁月,镶嵌成长辉煌;盛世年华,传承奋进誓言!对奋斗历史最好的致敬,是书写新的奋斗历史。我们要在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指引下,传承发展荣光,勇担时代使命,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在建设航空强国的火热实践中,奋力书写南昌航大人新的华彩篇章。
我们要坚持立德树人,培养时代新人。坚持“人才培养成效是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我们要巩固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深入实施“学在昌航”“一生一方案”制度和细化“三全四新五育十大体系”落实举措,着力培养“重德育、厚基础、强实践、能创新、有潜质”的昌航特质人才,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教育根本之问。
我们要坚持“四个面向”,勇攀科技高峰。主动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瞄准前沿科学问题、紧盯关键技术难题,产出更多“从0到1”的创新成果;围绕航空、智能制造、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生态环保绿色低碳等领域,攻克更多“卡脖子”难题,打造江西重要的科技聚集高地,努力在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产出重大科技成果上实现新突破,在更多的“大国重器”上镌刻“昌航印记”。
我们要以人为本,打造人才高地。坚定不移实施人才强校工程。积极践行“在江西、姓江西、更要为江西”的使命担当,聚焦全省“2+6+N”产业、数字经济做优做强“一号发展工程”等重点工作,集聚一批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把南昌航大打造成江西高端人才的“聚集地”、产业人才的“加油站”和增量人才的“供应源”,让南昌航大成为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七秩风华传薪火,征程如歌向辉煌。各位来宾、各位校友、老师们、同学们!
我们要更加紧密的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在江西省委省政府、国家国防科工局的坚强领导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坚定不移的信心、锲而不舍的恒心、敢闯敢干的决心,继承和发扬吃苦耐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握紧接力棒、跑好新征程、创造新未来。以“做示范、勇争先”的昂扬斗志,为描绘好新时代江西改革发展新画卷,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作者卢超系南昌航空大学校长,本文为建校7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
审签:郑少忠
欢迎投稿,投稿请发rmrbjx@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