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
要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
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纵横通衢畅八方,康庄大道连民生。
作为宁镇一体化基础设施建设重要组成部分、
以及南京西岗片区首批建成市政道路,
日前,中建安装承建的西岗北片区
基础设施建设EPC项目全面竣工,
正式进入“通车时间”。
项目西向连接龙其线,
东向连接南京三环快速路,
建设内容含6条市政道路,
其中,龙王山大道、桦墅路、同旺路、
同兴路等4条内部道路已正式通车, 与南京地铁4号线无缝衔接, 七乡河大道、捷运大道2条市政主干道
将随区域规划后期投入使用。
届时,将形成田字型区域环形快速路网,
打通城市末端“微循环”,
有效解决片区居民出行难等民生痛点。
创新破题,守护地下“轨交动脉”
作为西岗片区市政主干道,
捷运大道施工区域位于地铁4号线正上方,
距离地铁隧道最近处仅5米,
土方开挖、回填、构筑物施工等工序
极易引起隧道结构形变,
影响地铁正常运行。
项目以技术创新破施工难题,
全面应用运营地铁区间上方
大体积现浇箱涵组合式新工法,
将原本近2000立方米、超7000吨的
箱涵结构分多段跳仓施工,
全面避免短时间集中荷载
对地铁隧道结构可能造成的偏压,
确保隧道形变严格控制在1厘米内。
此外,在路基施工阶段,
项目大面积应用新材料——泡沫轻质土,
全面替代传统施工常用的灰土回填方式,
该材料内部结构布满微小气孔,
密度小于水、质量远低于灰土,
全面应用后整体荷载量降低超40%。
“技术+材料”组合拳效应叠加,
地铁上方道路施工期间,
隧道监测位移和沉降
始终控制在“毫米线”内,
地下轨交动脉得到“安心”守护。
精益建造,铺筑安稳“幸福通途”
项目紧邻居民生活区和学校,
周边商业、住宅、医院等业态遍布,
地下市政管网、地铁区间及车站交错纵横,
项目团队以高标准建造、高品质服务,
铺筑一条条民生“幸福路”。
在“看不见”的地下空间,
项目坚持精益建造、品质履约,
通信、燃气、给水、强电等管线建设
与道路施工并线推进、交叉作业,
项目团队应用BIM技术建立施工模型,
全面推演场景地形、方案布设、工序步骤,
不仅确保管线施工按图索骥、精准敷设,
还有效避免雨污水管道施工
对市政管网建设产生的碰撞隐患。
同时,项目团队还创新发明了
市政排水混凝土管枕预制模具,
可生产出适合不同管径的U形“垫枕”,
不仅精准控制管道位置,
确保连接组装不偏移,
还可在同类市政项目推广应用。
“该项成果获国家发明专利,
它彻底解决了市政管道投用后
因不均匀沉降造成的位移和渗漏隐患,
有力保障城市地下‘生命线’安稳无虞。”
项目经理丁平介绍。
作为线性工程,道路施工点多面广,
在了解到西岗家园小区居民即将入住,
然而,周边无通行道路,
生活出行不便的难点后,
项目即刻优化施工组织,
近百名建设者与机械设备同步投入施工,
顶着地表50度高温,
克服台风及疫情影响,
抢抓道路贯通前最关键的路基施工
和雨污水管网铺设等节点,
提前2个月打通小区四周的“断头路”,
全方位连通城市主干道。
以人为本,营造绿色品质空间
项目团队践行“以人为本”的建设理念,
将居民满意度作为
检验建设成果的“硬指标”。
在前端设计时,坚持从驾乘体验出发,
优化道路横纵坡坡度及转弯曲线半径,
不仅让道路线条更为动感流畅,
还有效规避驾驶盲区,
确保驾乘安全舒适便利。
建设过程中,
项目团队坚持“质量为上”的建造标准,
打造“百米样板段”,
针对路基压实度、摊铺厚度等
技术参数进行精准验证,
明确每一道工序的最佳方案及建设标准,
为后续其他路段施工提供直观指导,
项目最终一次通过竣工验收。
一“路”一景,心旷神怡。
项目团队践行“生态优先”绿色理念,
将生活和生态空间融于一体,
倾心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景观。
道路两旁绿化总面积超2万平方米,
红叶石楠、金边黄杨、海棠等20余种
乔木、灌木和各色花卉、地被错落交织,
构建了起伏跌宕的林冠线和
错落有致的灌木组团,
项目团队精心设计
“春花、夏荫、秋叶、冬青”搭配的生态场景,
强化每条道路的景观主题特色,
不仅“颜值”提升,且“内涵”在线,
市民在驾车或散步的同时,
可享受绿色公共景观带来的舒适体验。
此外,人行道全部采用透水地砖,
雨水落地后经道路吸纳、蓄渗和缓释,
实现自然积存、渗透和净化,
不仅有利于城市排涝,
还为周边绿化带植被提供清洁水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