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恩施市龙凤镇双堰塘村,因村口有两个堰塘而得名。这是村里的标志,也是乡亲们的记忆。
记忆曾有些尴尬,堰塘多年荒废成了烂泥塘,杂草丛生,滋生蚊虫,村民一直想整修。前些年,村里公共资金捉襟见肘,有心无力,只能安排一个公益岗位打捞垃圾。
改变,从今年开始。作为恩施市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第一批试点村之一,双堰塘村率先拍卖5宗宅基地。村里账上有了余钱,实现村民整修堰塘的心愿成为可能。
6月,整修工程完工,烂泥塘彻底变了样:泥巴路变游步道,杂草坝变草坪;活灵活现的匠人文化墙,诉说着双堰塘泥瓦匠人的奋斗历程……俨然一处网红打卡点。
7月7日下午6点,烈日“余威”仍在,大家就迫不及待地来“打卡”:
“我专门从恩施城赶回来,给大家直播家乡的变化……”在州城居住的村民张文静边直播边介绍;
“把村史馆看一遍,回味一下当初闯荡的辛酸苦辣,格外有意义。”湖北施南华盛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工程师刘云华感叹。
70多岁的村民刘大双坐在石凳上纳凉,他说:“2015年,政府帮我们建了漂亮小区,城里人都羡慕。如今村里把这两个堰塘整干净了,还修了这么好的走廊,很舒心。”
“上级政策激励、干部思想转变、群众广泛支持,三者汇聚,让双堰塘村有了这些喜人的变化。”双堰塘村党支部书记刘云忠表示,今年的工作经历,让他有了几点反思与感悟。
“爱人没有工作,我当村干部的收入不够养家,想辞职去‘闯’。”前些年,村干部陈全向刘云忠诉苦。
“村集体经济收入不高,干部习惯于上传下达,创新力、主动性确有欠缺。”刘云忠说。
关于乡村振兴的短板,刘云忠常常思考,越思考越坚定,必须过两道关:干部思想关、群众支持关。
今年,恩施市出台《村级集体经济奖励办法(试行)》,龙凤镇党委决定进行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探索,鼓励村干部盘活集体“三资”,统筹抓好新型集体经济扶持村建设,“第一个吃螃蟹”的点就选在双堰塘村。
刘云忠清晰记得2月3日村里召开会议时的场景:“20%纯经营收益用于村干部绩效奖励?真的假的?”“拍卖宅基地的钱入村集体账,那我们有钱治理那两口塘了?”
“把大家的思想拧成一股绳,最为关键。”刘云忠说,基层党组织要用好用活干部激励政策,让大家事业有奔头、收入有盼头。
鼓舞力确实存在,曾想“下海”的陈全不仅打消了辞职念头,反而主动负责啃“硬骨头”——治理堰塘前的征迁工作。
在新春庭院改造工作中,刘云忠又发现了新的问题:
“是村里要我搞改造,那么应该村里出钱。”一位群众的话让刘云忠记忆深刻。
这是干部的工作方法出了问题,没有让群众全面、准确地理解政策?刘云忠又一次反思。
随即,他组织干部广泛走访群众,收集群众对扮靓村居环境、打整房前屋后等工作的想法。一来二去,村干部和群众思想越来越统一,群众对村干部的工作越来越支持。
庭院改造的首批23户群众,再也没有一户“等、靠、要”。自己出钱出力买材料、参与施工。短短25天,23个院落焕然一新。
由点带面的效果渐渐显现,多户尚未改造的群众主动找到刘云忠,希望村里引导他们参与美丽庭院改造计划。
“事前我都没想到会这样顺利。”陈全说,“四清四整”涉及群众30余户,干部到每家仅需上门2次,第一次上门通知,第二次上门拆除“蓝屋顶”。
“村干部事前把道理讲得清清楚楚,我服气,肯定要支持!”拆除“蓝屋顶”的群众黄朝勇说。
事实让刘云忠坚信一点:干部推进工作一定要细致,一定要过群众支持关。
“过关”后,村里各项工作较以前推进得更为顺利:
群众积极参与乡村治理积分制管理,把房前屋后收拾得干净整洁,支持村里的各项工作,大局意识渐渐形成。
村里的年轻干部沈楠发挥自身特长,主动给自己加码,收集乡贤能人资料建成乡贤馆。上榜的乡贤们一有空就回来看,甚至自豪地拍照转发朋友圈。
刘云忠也主动学习,琢磨市场规律,谋划着做一个村级产业园,大胆地设想让各类企业小比例互占股份,从制度上让大家抱团发展。
“村里发展最缺的不是钱,而是思想和政策。思想上我们学习改变,政策上请镇里大力支持。”前些日子,刘云忠汇报工作时这样说,让镇党委书记程俊毅眼前一亮。
程俊毅表示,龙凤镇最大化激发村“两委”干事创业的主观能动性,在思想上从“要我干”转变为“我要干”,通过“党支部+产业+农户+集体经济”的发展模式,因地制宜、因村施策,探索出了一条“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有效盘活资金资产资源,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补充乡村振兴项目资金投入”的内循环发展路径。